《傷寒九十論》~ 脾約證(八十二)
脾約證(八十二)
1. 脾約證(八十二)
一豪子郭氏,得傷寒數日,身熱,頭疼,惡風,大便不通,臍腹膨脹。易數醫,一醫欲用大承氣,一醫欲大柴胡,一醫欲用蜜導。病家相知凡三五人,各主其說,紛然不定。最後請予至,問小便如何。病家云小便頻數。乃診六脈,下及趺陽脈浮且澀。予曰:「脾約證也,此屬太陽陽明。」
仲景云:「太陽陽明者,脾約也。」仲景又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者。」大承氣、大柴胡恐不當。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主病親戚尚爾紛紛,予曰:「若不相信,恐別生他證,請辭,無庸召我。」坐有一人,乃弟也,逡巡曰:「諸君不須紛爭。
既有仲景證法,相當,不同,此說何據?某雖愚昧,請終其說。諸醫若何?各請敘述。」眾醫默默,紛爭始定。予以麻仁丸百粒,分三服,食頃間盡。是夕大便通,中汗而解。
論曰:「浮者,風也;澀者,津液少也。小便頻數,津液枯竭,又爍之以風,是以大便堅鞕。乃以大黃朴硝湯劑盪滌腸胃,雖未死,恐別生他證。」嘗讀千金方論腳氣云:「世間人病,有親戚故舊遠近問病,其人曾不經一事,未讀一方,騁騁詐作明能,詭論。或言是虛,或言是實,或以為風,
或以為蟲,或道是水,或道是痰,紛紛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莫知孰是,遷延未定,時不待人,忽然致禍,各自走散。」凡為醫者,要識病淺深,探賾方書,博覽古今,是事明辨。不爾,大誤人事。識者宜知以為醫戒。
白話文:
脾約證(八十二)
有位名叫郭氏的豪族子弟,染上傷寒數日,出現發熱、頭痛、怕風、大便不通、腹部脹滿等症狀。先後換了幾位大夫,一位想用大承氣湯,一位建議大柴胡湯,另一位則主張用蜂蜜導便。病患的親友三五人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最後請我診治,我先問小便狀況,家屬回答小便頻繁。接著診察六脈及足背趺陽脈,發現脈象浮而澀。我斷言:「這是脾約證,屬於太陽陽明合病。」
張仲景曾說:「太陽陽明合病,即為脾約。」又提到:「趺陽脈浮而澀,浮代表胃氣亢盛,澀則因小便頻數,兩者交互作用,導致大便乾硬,脾臟功能受約束。」此時用大承氣湯或大柴胡湯恐怕不恰當,依仲景之法,麻仁丸最為適宜。但病患親屬仍爭執不下,我便表示:「若不信服,恐怕引發其他病症,恕我告辭,不必再請。」此時病患的弟弟起身緩頰:「各位無須爭論。既有仲景的診斷依據,何必執著異議?我雖愚鈍,但請聽完解釋。各位大夫有何高見?」眾醫啞然,紛爭才平息。
我讓患者服用麻仁丸百粒,分三次於飯後服完。當晚大便暢通,微微發汗後病癒。
評論:脈浮主風邪,脈澀主津液不足。小便頻繁耗竭津液,加上風邪燥灼,因而大便堅硬。若貿然用大黃、朴硝等峻下藥強攻腸胃,即使不死,也可能引發其他病變。
曾讀《千金方》論腳氣病時提到:「世人患病時,親友不論遠近或是否懂醫,總愛妄加議論。有人未經一事、未讀一方,卻假裝高明,胡亂診斷——或稱虛、或稱實,或斷為風、蟲、水、痰等,謬論百出,擾亂病患心思,延誤治療時機,最終釀成禍端,眾人卻一哄而散。」行醫者須明辨病情深淺,深究醫典,博通古今,方能準確診治。否則極易誤人性命。明智者當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