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失汗衄血證(八十一)

回本書目錄

失汗衄血證(八十一)

1. 失汗衄血證(八十一)

里人秦氏子得傷寒,發熱,身疼,骨節疼痛,惡風無汗。或者勸其不須服藥,待其自安。如是半月矣,而病不除,不得已召醫治之。醫至問日數,又不審其脈與外證,但云已過期矣,不可汗下矣,且與調氣藥以正氣。復延予,予診其脈,浮澀而緊大,此麻黃證無疑者,但恐當汗不汗,化為衄血,必有是證。言未已,衄血作,予急以麻黃湯與之,繼之以犀角地黃湯,血止汗解愈。

論曰:仲景云,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或稍遲,病即傳變,雖欲除必難為力。今醫不究根源,執以死法,必汗之於四日之前,下之於四日之後,殊不知此惑也。又云,病不服藥,猶得中醫,此為無醫而設也。若大小便不通,必待其自瘥乎?

蓋前後不得溲,必下部腹脹,數日死矣。又況結胸蓄血,發狂發斑之類,未有勿藥而愈者。知者知變,愚者執迷,以取禍也。須是隨病淺深,在表在裡,或陰或陽,早為治療,如救火及溺然,庶易瘥。《素問》云:「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扁鵲望齊侯而逃,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失汗衄血證(八十一)

同鄉秦家的兒子得了傷寒,症狀有發熱、全身疼痛、骨節痠痛、怕風且無汗。有人建議他不必服藥,等待自行康復。就這樣過了半個月,病情仍未好轉,不得已才請醫生診治。醫生來了只問發病天數,卻未仔細診脈或觀察外在症狀,僅說病程已過治療時機,不能發汗或瀉下,於是開了調理氣機的藥來扶正。後來又請我看診,我診斷他的脈象浮澀而緊大,這明顯是麻黃湯的適應症,但擔心該發汗卻未及時發汗,恐怕會轉為衄血,果然話還沒說完,患者就開始流鼻血。我立刻給予麻黃湯,接著用犀角地黃湯,鼻血止住後發汗而痊癒。

評論說:張仲景曾言,凡開立湯藥,不應拘泥早晚,一旦察覺病症,應立即治療,不拖延時機則易痊癒;若稍有延誤,病情可能傳變,屆時再想根治就困難了。現今醫生不探究病因,死守教條,堅持發汗必須在四天前,瀉下必須在四天後,殊不知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又說「生病不服藥,猶如中等醫術」,這是針對缺乏醫療資源的情況。若大小便不通,難道也要等它自行好轉嗎?若前後二便不通,必然導致下腹脹滿,數日內可能致命。更何況結胸、蓄血、發狂、發斑等重症,豈有不經用藥而自愈的?明智者懂得應變,愚昧者固執己見,終招禍患。必須依據病情輕重、表裡深淺、陰陽屬性,及早治療,如同救火或溺水般緊急,才容易痊癒。《素問》提到:「邪氣侵襲,迅如風雨。」因此高明的醫者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再治筋脈,接著治六腑,最後才治五臟。若等到治療五臟階段,生死參半。扁鵲見齊侯病入膏肓而逃離,正是這個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