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腎虛陽脫證(八)
腎虛陽脫證(八)
1. 腎虛陽脫證(八)
朱保義撫辰。庚戌春。權監務。予一日就務謁之。見擁爐忍痛,若不禁狀。予問所苦。小腸氣痛。求予診之。予曰:「六脈虛浮而緊,非但小腸氣,恐別生他疾。」越數日再往,臥病已五日矣。入其室,見一市醫孫尚者供藥。予診之曰:「此陰毒證,腎虛陽脫,脈無根蒂,獨見於皮膚。
黃帝所謂懸絕,仲景所謂瞥如羹上肥也。早晚喘急,未幾而息已高矣。」孫生尚與朮附湯,灸臍下。予曰:「雖盧扁之妙無及矣。」是夕死。故論傷寒以真氣為主。
論曰:傷寒不拘陰證陽證,陰毒陽毒,要之真氣強壯者易治。真氣不守,受邪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陽證宜下,真氣弱,則下之便脫。陰證宜溫,真陰弱,溫之則客熱便生。故醫者難於用藥,非病不可治也,主本無力也。經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
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陰勝則身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止。男子二八精氣溢,八八止。婦人月事,以時下,故七欲損也。男子精,欲滿不欲竭,故八欲益也。如此則男婦身常無病。無病精氣常固,雖有寒邪,
易於調治。故曰二者可調。是知傷寒真氣壯者易治也。」
白話文:
腎虛陽脫證(八)
朱保義撫辰在庚戌年春天代理監務一職。有一天,我去拜訪他,見他抱著火爐忍痛,似乎難以承受。我問他哪裡不舒服,他說是小腸氣痛,請我診治。我診脈後說:「六脈虛浮而緊,不單是小腸氣的問題,恐怕還會引發其他疾病。」幾天後我再去看他,他已經臥病五日。
進到房間時,看見一位叫孫尚的市醫正在為他配藥。我診斷後說:「這是陰毒證,腎虛陽脫,脈象無根,僅浮於皮膚表面,如同黃帝所說的『懸絕』,仲景所說的『瞥如羹上肥』。早晚會喘急,不久呼吸就會變得急促。」孫尚給他服用朮附湯,並灸臍下。我說:「即使醫術如扁鵲般高明,也無力回天了。」當晚朱保義便去世。因此,論治傷寒應以真氣為根本。
論述:
傷寒不論陰證陽證、陰毒陽毒,關鍵在於真氣強壯者較易治癒。若真氣不固,受邪嚴重,便可能致命。為什麼呢?陽證宜用瀉下法,但真氣虛弱時,瀉下反而會導致虛脫;陰證宜溫補,但真陰不足時,溫補又會引發虛熱。因此,醫者用藥困難,並非病症無法治療,而是患者本身根基薄弱。
《黃帝內經》說:「陽氣過盛則身體發熱,腠理閉塞,氣喘急促,身體俯仰困難,汗不出而發熱,牙齒乾燥,最終因煩躁腹滿而死。陰氣過盛則身體寒冷,寒則四肢厥冷,厥冷則腹滿而死。」黃帝問:「如何調和這兩者?」岐伯回答:「女子十四歲天癸至,四十九歲停止;男子十六歲精氣充盈,六十四歲停止。婦人月經按時來潮,故七數為損;男子精氣宜滿不宜竭,故八數為益。若能如此,男女身體常保健康。健康則精氣穩固,即使受寒邪侵襲,也易於調治。因此說二者可調。由此可知,傷寒患者若真氣強壯,便容易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