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陽明蜜兌證(七)

回本書目錄

陽明蜜兌證(七)

1. 陽明蜜兌證(七)

庚戌仲春,艾道先染傷寒,近旬日,熱而自汗,大便不通,小便如常,神昏多睡。診其脈,長大而虛,予曰:「陽明證也。」

乃兄景先曰:「舍弟全似李大夫證,又屬陽明,莫可行承氣否?」

予曰:「雖為陽明,此證不可下。仲景云:陽明,自汗,小便利者,為津液內竭,雖堅不可攻,宜蜜兌導之。」作三劑,三易之,先下燥糞,次泄溏,已而汗解。

論曰:二陽明證雖相似,然自汗小便利者,不可盪滌五臟,為無津液也。然則傷寒大證相似,脈與證稍異,通變為要,仔細斟酌。正如以格局看命,雖年月日時皆同,貴賤窮通不相侔者,於一時之頃,又有淺深也。

白話文:

陽明蜜兌證(七)

庚戌年仲春時節,艾道先感染傷寒,已近十天。症狀表現為發熱、自汗、大便不通,但小便正常,且精神昏沈、嗜睡。診脈時發現脈象長大而虛弱。我判斷這是陽明經的病症。他的兄長景先問道:「我弟弟的症狀與李大夫的病情十分相似,又屬於陽明經證,是否可以使用承氣湯治療?」我回答:「雖屬陽明證,但此症不可用瀉下法。根據仲景學說,陽明病若自汗且小便通利,表示體內津液耗竭,即使大便乾硬也不可強攻,應以蜜煎導法通便。」於是製作三劑蜜煎導,分三次使用。初次排出乾硬糞便,接著瀉下溏軟糞,不久後汗出而病癒。

討論:這兩種陽明證雖看似相似,但若有自汗且小便通利的症狀,不可用瀉下法清滌五臟,因體內已無充足津液。由此可知,傷寒重症即使表象雷同,脈象與症狀稍有差異時,仍需靈活應變,仔細辨別。這就像以八字格局論命,即使年月日時完全相同,命運的貴賤貧富仍可能不同,關鍵在於同一時辰中仍有深淺細微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