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陽明可下證(六)
陽明可下證(六)
1. 陽明可下證(六)
一武弁李姓,在宣化作警,傷寒五六日矣。鎮無醫,抵郡召予。予診視之曰,脈洪大而長,大便不通,身熱無汗,此陽明證也,須下。病家曰,病者年逾七十,恐不可下。予曰,熱邪毒氣並蓄於陽明,況陽明經絡多血少氣,不問老壯,當下。不爾別請醫占。主病者曰,審可下。
一聽所治,予以大承氣湯。半日,殊未知。診其病,察其證宛然在。予曰,藥曾盡否?主者曰,恐氣弱不禁,但服其半耳。予曰,再作一服,親視飲之。不半時間,索溺器,先下燥糞十數枚,次溏泄一行,穢不可近。未離已中汗矣,濈然周身。一時頃,汗止身涼,諸苦遂除。
次日予自鎮歸,病人索補劑。予曰,服大承氣湯得瘥,不宜服補劑,補則熱仍復。自此但食粥,旬日可也。故予治此疾,終身止大承氣,一服而愈,未有若此之捷。
論曰,老壯者形氣也,寒熱者病邪也。臟有熱毒,雖衰年亦可下。臟有寒邪,雖壯年亦可溫。要之與病相當耳。失此,是致速斃也,謹之。
白話文:
陽明可下證(六)
有一位姓李的武官,在宣化擔任警職,患傷寒已五六天。當地沒有醫生,於是到郡城請我診治。我診斷後說:「脈象洪大而長,大便不通,身體發熱卻無汗,這是陽明經的證候,必須用瀉下法治療。」病家說:「病人年過七十,恐怕不適合瀉下。」我回答:「熱邪毒氣都積聚在陽明經,況且陽明經多血少氣,無論老少壯弱,都應當瀉下。如果不這樣,就另請高明吧。」主事者說:「既然確定可下,就聽您的治療。」
我開了大承氣湯,半天過去,病情卻毫無變化。我再診察,發現證候依然存在,便問:「藥有全部服完嗎?」主事者回答:「擔心他氣虛承受不住,只服了一半。」我說:「再煎一劑,我親自看著他喝。」不到半個時辰,病人要便器,先排出十幾顆乾硬糞便,接著瀉下稀溏糞便,氣味極臭。還沒離開便器,他已全身大汗淋灕。不久,汗止身涼,所有不適都消失了。
第二天我從鎮上回來,病人要求開補藥。我說:「服大承氣湯痊癒後,不宜再補,補了熱症會復發。這段時間只吃粥,十天左右就好。」因此我治療此病,終生只用大承氣湯,一劑見效,從未如此迅速。
評論:老壯指的是體質,寒熱指的是病邪。臟腑有熱毒,即使年老也可瀉下;臟腑有寒邪,即使壯年也該溫補。關鍵在於對症治療。若違背此理,只會加速死亡,務必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