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傷寒下利證(七十六)
傷寒下利證(七十六)
1. 傷寒下利證(七十六)
呂商得傷寒,自利腹滿,不煩,不渴,嘔吐,頭痛。子診趺陽脈大而緊,曰:「太陰證也。若少陰下利必渴,今不渴,故知太陰證。」仲景云:「自利不渴屬太陰。」調治數日愈。
論曰:或問傷寒何以診趺陽?予曰:「仲景稱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脈經》云:『下利脈大為未止,脈微細者今日愈。』仲景論趺陽脈九十一處,皆因脾胃而設也。且如稱趺陽脈滑而緊,則曰滑乃胃實,緊乃脾弱。趺陽脈浮而澀,則曰浮為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趺陽脈緊而浮,浮則腹滿,緊則絞痛。趺陽脈不出,則曰脾虛,上下身冷,膚硬,則皆脾胃之設可知矣。大抵外證,腹滿自利,嘔惡吐逆之類,審是病在脾胃,而又參決以趺陽之脈,則無失矣。其脈見於足趺之陽,故曰趺陽。仲景譏世人握手而不及足。」
白話文:
傷寒下利證(七十六)
呂商得了傷寒,症狀有腹瀉、腹部脹滿、不煩躁、不口渴、嘔吐、頭痛。我診斷他的趺陽脈,發現脈象大而緊,便說:「這是太陰證。如果是少陰證的下利,患者必定會口渴,現在他不渴,所以知道是太陰證。」仲景曾說:「腹瀉而不渴,屬於太陰證。」經過幾天的調治後,呂商痊癒了。
有人問:「傷寒為何要診斷趺陽脈?」我回答:「仲景提到趺陽脈大而緊時,通常會伴隨下利。《脈經》也說:『下利時脈象大表示病情未止,脈微細則表示今日會好轉。』仲景在論述中提及趺陽脈共九十一處,都是針對脾胃問題而設。例如,趺陽脈滑而緊,滑代表胃實,緊代表脾弱;趺陽脈浮而澀,浮表示嘔吐、食物不消化,澀則表示飲食難入;趺陽脈緊而浮,浮會導致腹脹,緊則引發絞痛;趺陽脈不出,則表示脾虛,全身發冷、皮膚僵硬。由此可知,這些脈象都是針對脾胃問題而論。
總的來說,外證如腹脹、腹瀉、嘔吐等症狀,若確定是脾胃問題,再配合趺陽脈的診斷,就能準確判斷病情。趺陽脈位於腳背上方,因此稱為趺陽。仲景曾諷刺世人只顧著診手脈,卻忽略了腳部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