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傷寒溫瘧證(六十五)

回本書目錄

傷寒溫瘧證(六十五)

1. 傷寒溫瘧證(六十五)

友人孔彥輔病傷寒。身大熱,頭痛,自汗,惡熱,陽明證也。此公不慎將理,病未除。當風取涼以自快。越半月,寒熱大交作。予再視之,則為壞病溫瘧矣。仲景云,若十三日以上,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舊壞病證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成溫瘧。脈之變證,方治如法,乃小柴胡湯之類,加桂枝,治之,愈。

論曰,往來嘗見一士人施瘧方,以榜睢陽市肆,柴胡白虎之類也。俗人不問是何瘧證,例用前方,往往反變大疾。嗚呼!將欲濟人,反致損人,豈理也哉!予嘗謂瘧證最多,有暑瘧,食瘧,脾寒瘧,手足三陰三陽皆有瘧,脾肺腎肝心胃亦有瘧,各各不同,安得一概與柴胡白虎湯耶?

誤治尚可擬議,惟脾寒中暑二證,若水火不相將。素問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始因伏暑,得秋氣乃發。故先熱後寒,或熱多寒少,頭目昏痛,虛則發戰,汗出一時而止。蓋心惡暑氣,心為君,心不受邪,而心包絡痰涎所聚,暑伏於涎中,豈比脾寒而厚朴草果所能驅溫瘧?

而柴胡黃芩所能止也?非砒硃腦麝之屬不能入。故暑瘧脾寒患者多,而醫者不識,妄投以寒藥,真氣先受病,所以連綿不已也。予嘗精究瘧證一病,須詳審諦當,然後行藥,十治十中,無有失者。眾人以瘧為難療,予獨以為易治,要在別其證類,識其先後耳。因論溫瘧言及此。

亦欲使患者知藥不可妄投也。素問瘧論甚詳,當精觀之。

白話文:

我的朋友孔彥輔患了傷寒病,症狀是高燒、頭痛、自發出汗、怕熱,這是陽明經的病症。這位先生不注意調養,病情未癒時貪圖涼快而吹風受寒。過了半個月,突然出現寒熱交替劇烈發作的症狀。我再次診視時,已轉變成嚴重的溫瘧病症。張仲景曾說:若傷寒超過十三天又感染其他病邪,轉變成其他疾病時,應按照壞病的治療原則處理。如果脈象陰陽俱盛,再次感受寒邪,就會變成溫瘧。根據脈象變化和病症,正確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小柴胡湯這類方劑,加入桂枝,這樣治療後果然痊癒。

我曾見過一個讀書人在睢陽街頭張貼治療瘧疾的藥方,內容是柴胡、白虎湯之類的藥物。一般人不分清楚是哪種瘧疾,就照方服用,結果常常反而加重病情。唉!本想救人卻反而害人,這哪有道理?我認為瘧疾類型很多,有暑瘧、食瘧、脾寒瘧,手足三陰三陽經都有對應的瘧疾,脾、肺、腎、肝、心、胃也各有不同的瘧疾,怎麼能一概用柴胡白虎湯呢?

錯誤治療還可商榷改進,但脾寒瘧與暑瘧這兩種證型,就像水火不相容。《黃帝內經》說:夏季傷於暑邪,秋季就會發為瘧疾。又說:夏天暑熱時不出汗,秋天就會形成風瘧。這類瘧疾起因是暑邪潛伏,遇到秋涼才發作,所以先發熱後發冷,或熱多寒少,伴有頭暈頭痛,體虛者會發抖,出汗後症狀暫時緩解。因為心臟厭惡暑熱,心為君主之官不受病邪,但心包絡容易積聚痰涎,暑邪就潛伏在痰涎中,這種情況哪是脾寒瘧用厚朴、草果就能驅除?又豈是柴胡、黃芩能治好的?非得用砒霜、硃砂、龍腦、麝香這類藥物才能深入病所。所以暑瘧和脾寒瘧患者很多,但醫生辨識不清,胡亂使用寒涼藥物,反而先損傷人體正氣,導致病情纏綿不癒。

我曾經深入研究瘧疾,治療時必須仔細辨證,用藥才能十治十癒。一般人都認為瘧疾難治,我卻覺得很容易,關鍵在於分清證型、掌握病程階段。因為討論溫瘧而談到這些,也是希望患者明白不能亂用藥物。《黃帝內經》瘧論篇講得很詳細,應該仔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