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傷寒溫瘧證(六十五)
傷寒溫瘧證(六十五)
1. 傷寒溫瘧證(六十五)
友人孔彥輔病傷寒。身大熱。頭痛。自汗。惡熱。陽明證也。此公不慎將理。病未除。當風取涼以自快。越半月。寒熱大交作。予再視之。則為壞病溫瘧矣。仲景云若十三日以上。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舊壞病證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成溫瘧。脈之變證。方治如法。乃小柴胡湯之類。加桂枝。治之。愈。
白話文:
我的朋友孔彥輔得了傷寒病,發燒嚴重,頭痛,皮膚出汗卻怕熱,這是陽明病的症狀。這位朋友沒有慎重地照顧自己,病沒有除就去吹風納涼,想要舒服一些。超過半個月後,寒熱交錯發作得更厲害。我再去看他時,已經變成壞病溫瘧了。仲景說,如果患病超過十三天,又受到新的邪氣侵襲,變成其他疾病的,應該根據原來的壞病症狀來治療。如果脈象陰陽兩盛,又受到了寒邪的侵襲,變成溫瘧,脈象出現這種變化,應該按照原來的法則來治療,使用小柴胡湯之類的藥物,加上桂枝,治療後痊癒。
論曰。往來嘗見一士人施瘧方。以榜睢陽市肆。柴胡白虎之類也。俗人不問是何瘧證。例用前方。往往反變大疾。嗚呼。將欲濟人。反致損人。豈理也哉。予嘗謂瘧證最多。有暑瘧。食瘧。脾寒瘧。手足三陰三陽皆有瘧。脾肺腎肝心胃亦有瘧。各各不同。安得一概與柴胡白虎湯耶。
白話文:
古人說:我曾經看到過一個讀書人,在睢陽市場的街道上貼出治療瘧疾的藥方。方藥是柴胡白虎類的藥物。一般民眾不懂自己得的是哪種瘧疾,一例就把藥方拿去吃。結果常常把病變成了更嚴重的病。唉呀,明明想救人,反而害了人。這合法理嗎?
我曾經說過,瘧疾的種類很多。有暑瘧、食瘧、脾寒瘧,手足三陰三陽都有瘧疾。脾、肺、腎、肝、心、胃也有瘧。各不相同。怎麼能夠用同一個柴胡白虎湯呢?
誤治尚可擬議。惟脾寒中暑二證。若水火不相將。素問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始因伏暑。得秋氣乃發。故先熱後寒。或熱多寒少。頭目昏痛。虛則發戰。汗出一時而止。蓋心惡暑氣。心為君。心不受邪。而心包絡痰涎所聚。暑伏於涎中。豈比脾寒而厚朴草果所能驅溫瘧。
白話文:
如果誤診了,還有可能進行商討和擬定新的治療方案。但只有脾寒與中暑這兩種病症,如果水火不相容,那將無法治癒。
《素問》中說:夏季傷害於暑邪,到了秋季就會轉變為瘧疾。又說:夏季暑熱汗不出,到了秋季就會變成風瘧。這兩種病都是因夏季伏暑而起,到了秋季感受秋氣才發病。所以,這些病症一開始是熱症,後來變成寒症。或者熱症多而寒症少,表現為頭目昏痛、虛證則發戰慄、汗出後很快停止。這是因為心臟討厭暑氣,心臟是君主之官,心臟不受邪氣侵犯。而心包絡中痰涎聚集,暑邪潛伏在痰涎之中,這難道可以與脾寒而用厚朴草果來驅除溫熱之邪的道理相同嗎?
而柴胡黃芩所能止也。非砒硃腦麝之屬不能入。故暑瘧脾寒患者多。而醫者不識。妄投以寒藥。真氣先受病。所以連綿不已也。予嘗精究瘧證一病。須詳審諦當。然後行藥。十治十中無有失者。眾人以瘧為難療。予獨以為易治。要在別其證類。識其先後耳。因論溫瘧言及此。
亦欲使患者知藥不可妄投也。素問瘧論甚詳。當精觀之。
白話文:
只有柴胡和黃芩才能治癒瘧疾。砒霜、硃砂、腦砂、麝香之類的藥物都無效果,因此,熱性瘧疾伴脾臟虛寒的患者很多,而醫生卻不認識,誤以為是寒症,投以寒涼藥物,以致真氣先受病,所以病情反覆發作,經久不愈。我曾經專門研究瘧疾,必須詳細審察,仔細辨別,然後用藥。十次治療十次都能奏效,沒有失手的。大家普遍認為瘧疾很難治療,我卻認為它很容易治。關鍵是要辨別證候類別,識別病症的先後。因此,在論述溫性瘧疾時提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