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陰陽交證(五十六)
陰陽交證(五十六)
1. 陰陽交證(五十六)
里有張姓者,病傷寒,醫汗之。汗雖出,身熱如舊。予診之曰:「得汗,宜身涼脈靜喜食,今脈躁,身熱,不食,狂言,病名陰陽交,不可治也。」
《素問》黃帝問:「有溫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病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名何疾?」
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能食而不復熱矣。汗者,精氣,今汗出而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其壽可立而傾也。」
果半日死。
白話文:
陰陽交證(五十六)
鄉里有一位姓張的人,患了傷寒病。醫生用發汗法治療,雖然汗已排出,但身體依然發熱不退。我診斷後說:「發汗後,理應身體轉涼、脈象平穩、食慾恢復。如今脈象躁動、身體發熱、不思飲食、言語狂亂,此病名為『陰陽交』,無法治癒。」
《素問》中黃帝曾問:「溫病患者汗出後又再度發熱,脈象躁動,病情未因汗出而減輕,且言語狂亂、無法進食,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此病名為『陰陽交』,陰陽交者必死。」人體之所以能出汗,皆源於飲食水穀所化生的精氣。
水穀化生精氣,若邪氣與正氣在筋骨肌肉間交爭後出汗,表示邪氣退卻而精氣獲勝。精氣勝則能進食且不再發熱。汗為精氣所化,如今汗出後仍發熱,代表邪氣勝過正氣;無法進食則意味精氣無從補充,生命將迅速衰竭。後來,患者果然半日後便去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