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辯少陰脈緊證(五十二)

回本書目錄

辯少陰脈緊證(五十二)

1. 辯少陰脈緊證(五十二)

玄華得傷寒六七日,煩,昏,睡多吐嘔,小便白色,自汗出。予診其脈,寸口尺中俱緊,謂曰:「寒中少陰經中,是以脈緊,當作少陰治也。」仲景云:「病人脈緊反汗出,亡陽也,屬少陰證,當咽痛而復吐利。」蓋謂此也。

有難者曰:「脈訣以緊為七表,仲景以緊為少陰,緊脈為陰耶?」予曰:「寸口脈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白苔,勿妄治也。」又云:「緊則為寒。」又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又曰:「寸口脈微,尺中緊,其人虛損多汗。」

由是觀之,則是寒邪入經絡所致,皆虛寒之脈也。其在陽經則浮而緊,在陰經則沉而緊。故仲景云:「浮緊者名為傷寒。」又云:「陽明脈浮而緊者,必潮濕。」此在陽則脈浮而緊者,仲景又云:「病人脈陰陽俱緊者,屬少陰。」又云:「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則陰常在絕不見陽。又云:「少陰,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此欲解也。」此在陰沉而緊也。仲景云:「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欲知表裡臟腑,先以浮沉遲數為定,然後兼餘脈而定陽陰也。若於脈訣而言,則疏矣。故予嘗謂傷寒脈者,當以仲景脈為準法。

白話文:

主題:辨少陰脈緊證(五十二)

玄華患傷寒六七日,出現煩躁、神志昏沈、嗜睡、頻繁嘔吐、小便色白、自汗等症狀。我診察其脈象,發現寸口與尺中脈俱緊,便告訴他:「這是寒邪侵入少陰經所致,因此脈象緊,應按少陰證治療。」張仲景曾說:「病人脈緊卻反汗出,是陽氣外脫之象,屬少陰證,應伴有咽痛並兼吐瀉。」正是指此證。

有人質疑道:「《脈訣》將緊脈歸為七表脈,仲景卻認為緊脈屬少陰,難道緊脈是陰脈嗎?」我回答:「寸口脈俱緊時,患者口中呼氣、唇口乾燥、蜷縮而臥、足部冰冷、流鼻涕、舌苔白,此時不可胡亂治療。」又說:「緊脈主寒。」再言:「曾有人問,緊脈從何而來?」仲景解釋:「若因大汗或嘔吐導致肺中虛寒,便會脈緊。」另載:「寸口脈微,尺脈緊,患者體虛多汗。」

由此可知,緊脈是寒邪侵入經絡所致,皆屬虛寒之脈。若在陽經,則脈浮而緊;在陰經,則脈沈而緊。故仲景說:「脈浮緊者稱為傷寒。」又言:「陽明脈浮而緊者,必發潮熱。」此屬陽經脈浮緊之例。仲景亦提:「病人脈陰陽俱緊者,屬少陰。」再言:「寸口脈微,尺脈緊,患者體虛多汗。」此時陰盛陽衰,陽氣幾無。另載:「少陰脈緊持續七八日,突然下利,脈驟然轉微,手足反溫,脈緊消失,此為病將愈之兆。」此屬陰經脈沈緊之例。

仲景強調:「浮脈主表證,沈脈主里證,數脈主腑病,遲脈主臟病。」欲辨表裡臟腑,須先以浮沈遲數為基準,再結合其他脈象定陰陽。若僅依《脈訣》而論,則過於粗疏。因此我認為,診察傷寒之脈,當以仲景脈法為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