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風溫證(四十四)
風溫證(四十四)
1. 風溫證(四十四)
己酉虜騎破淮,俱疫癘大作。時有王朝奉寓天慶,得疾。身熱自汗,體重難以轉側,多眠,鼾睡。醫作三陽合病,或作漏風證,治之不愈。予曰:「此風溫病。」投以葳蕤湯、獨活湯,數日瘥。
論曰:仲景云見太陽病脈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又云:「陽脈浮滑,陰脈濡弱。」
更遇於風,變為風溫。大抵溫氣大行,更遇風邪,則有是證。令當春夏,病此者多。醫作傷寒漏風治,非也。不是火,不可下,不可大發汗。而仲景無藥方,古法謂可取手少陰火,足厥陰木,隨經所在而取之。故用葳蕤湯、獨活湯輩為宜。若發熱無下證者,當用知母石膏湯。誤汗之,則防己黃耆湯救之。
白話文:
風溫證(四十四)
己酉年,敵軍攻破淮地,當地爆發嚴重疫病。當時有位王朝奉住在天慶,染上疾病,症狀為身體發熱、自汗、身體沈重難以翻身、嗜睡且打鼾。醫生診斷為三陽合病或漏風證,治療無效。我說:「這是風溫病。」於是使用葳蕤湯、獨活湯治療,幾天後病情好轉。
論述:張仲景在《傷寒論》太陽病脈篇中提到:「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不惡寒的,稱為溫病。若發汗後身體灼熱的,則稱為風溫。」風溫病的症狀為脈象陰陽俱浮、自汗、身體沈重、嗜睡、打鼾、言語困難。若誤用瀉下法,會導致小便不利、直視失禁;若誤用火療法,輕則皮膚發黃,重則如驚癇般抽搐。又說:「陽脈浮滑,陰脈濡弱。」
若溫病再受風邪,便轉為風溫。通常溫熱盛行時,再遇風邪,就會出現此證。春夏之際,患此病者較多。醫生誤當作傷寒或漏風治療,並不正確。此病非火證,不可瀉下,也不可大發汗。張仲景未提供具體方劑,古法認為可依手少陰心經(火)與足厥陰肝經(木)的經絡特性治療,因此適合使用葳蕤湯、獨活湯等方劑。若發熱但無瀉下證狀,可用知母石膏湯;若誤發汗,則以防己黃耆湯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