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發熱惡寒證(三十七)

回本書目錄

發熱惡寒證(三十七)

1. 發熱惡寒證(三十七)

人患發熱惡寒自汗,脈浮而微弱,予以三服桂枝投之,遂愈。仲景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宜桂枝湯。

論曰:仲景云,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使陰氣弱,此為醫所病而然也。大抵陰不足陽從之,故陽內陷發熱;陽不足陰往乘之,故陰上入陽中,則惡寒。陰陽不歸其分,是以發熱惡寒也。故孫真人云: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

白話文:

發熱惡寒證(三十七)

有人出現發熱、怕冷、自汗的症狀,脈象浮而微弱。我給他服用三劑桂枝湯後,便痊癒了。張仲景提到,太陽中風證的脈象是陽浮而陰弱,患者會自汗出,微微怕冷,陣陣怕風,持續發熱,此時適合用桂枝湯治療。

討論說:張仲景認為,如果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陰氣上侵陽分,就會產生怕冷的感覺;尺脈弱,則表示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分,因而發熱。這是因為醫生誤發汗,導致陽氣虛弱,又過度瀉下,使陰氣受損,才會出現這種狀況。大致來說,陰氣不足時,陽氣會隨之異常,因而內陷發熱;陽氣不足時,陰氣會趁虛而入,上犯陽分,導致怕冷。陰陽失調,無法各司其職,所以會同時出現發熱與惡寒的症狀。因此,孫思邈提醒,有熱證時不可過度攻伐,否則熱退後寒症反而會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