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白虎加人參湯證(三十六)

回本書目錄

白虎加人參湯證(三十六)

1. 白虎加人參湯證(三十六)

從軍王武經病。始嘔吐,俄為醫者下之。已八九日,而內外發熱。予診之曰:當行白虎加人參湯。或云:既吐復下,是裡虛矣。白虎可行乎?予曰:仲景云見太陽篇二十八證,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白虎加人參湯,證相當也。蓋吐者為其熱在胃脘,而脈致令虛大。三投而愈。

論曰:仲景稱傷寒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人參白虎湯主之。又云傷寒脈浮無汗,發熱不解,不可與白虎湯。又云脈滑,為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國朝林億校正,謂仲景此法必表裡字差矣,是大不然。大抵白虎能除傷寒中暍,表裡發熱,故前後證或云表裡俱熱,

或云表熱裡寒,皆可服之,宜也。中一證,稱表不解不可服者,以其宜汗發熱,此全是傷寒麻黃與葛根湯證,安可行白虎?林但見所稱表裡不同,便謂之差,是亦不思不精之過也。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證(三十六)

有位名叫王武的軍人患病,起初出現嘔吐症狀,不久後被醫生誤用瀉下法治療。經過八九天後,體內外皆發熱。我診斷後說:「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有人質疑:「患者既嘔吐又腹瀉,這是裡虛的表現,還能用白虎湯嗎?」我回答:「張仲景在《傷寒論》太陽篇第二十八條提到,若瀉下後七八天病情未解,熱邪鬱結在體內,表裡皆熱者,正適合用白虎加人參湯。」此例嘔吐是因熱邪積聚在胃脘,脈象虛大,服用三次藥後即痊癒。

討論:
張仲景指出,傷寒患者若經吐、下法治療後七八天未癒,熱邪內結、表裡俱熱者,應以人參白虎湯為主。另外,若傷寒脈浮、無汗、發熱未解,則不可用白虎湯;而脈滑者,屬表有熱、裡有寒,則適用白虎湯。宋代林億校訂時認為,張仲景此處的「表裡」用字可能有誤,但這說法並不正確。實際上,白虎湯能治療傷寒及中暑引起的表裡發熱,因此無論條文提及「表裡俱熱」或「表熱裡寒」,皆可服用白虎湯。唯獨其中一條提到「表證未解不可用」,是因患者需發汗解熱,屬麻黃湯或葛根湯的適應症,自然不宜用白虎湯。林億僅因條文描述「表裡」差異便質疑錯誤,實因思考不夠周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