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少陽證(三十三)
少陽證(三十三)
1. 少陽證(三十三)
市人周姓者,同里俱病頭痛發熱,耳聾目赤,胸中滿悶。醫中見外證胸滿,遂吐之。既吐後,病宛然在;又見其目赤發熱,複利之,病不除,惴惴然恂慄。予診視之,曰:「少陽誤吐下之過也!仲景少陽中風,兩耳無聞,目赤,胸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驚而悸。此當用小柴胡湯,今誤吐下,遂成壞證矣。」乃以牡蠣四逆湯調於前,繼之以桂枝柴胡各半湯,旬日瘥。
論曰:仲景雖云三陽受病,未入於臟者,可汗;然少陽脈弦細,則不可汗,將入少陰經也。若誤吐下之,是逆之,且當以救逆,先待驚悸定,後治餘證,此所謂急其所當先也。
白話文:
少陽證(三十三)
有位姓周的市民,與同鄉的人都出現頭痛、發熱、耳聾、眼睛發紅、胸中悶脹的症狀。醫生見到外顯症狀有胸悶,便用吐法治療,但吐完後病情依舊。後來又見患者眼睛發紅發熱,改用瀉下法,病症仍未消除,患者因而惶恐不安。我診斷後說:「這是少陽證誤用吐下法的過錯。」張仲景提到,少陽中風時,若兩耳聽不見、眼睛發紅、胸悶煩躁,不可用吐下法,否則會引發驚悸。此時應用小柴胡湯,但誤用吐下後,已變成壞證。
我先用牡蠣四逆湯調理,接著以桂枝柴胡各半湯治療,十天後痊癒。
論述:張仲景雖說三陽經受病邪,未深入臟腑時可用發汗法,但少陽脈象弦細,表示將傳入少陰經,不可發汗。若誤用吐下法,便是逆治,此時應先救逆,等驚悸症狀穩定後,再處理其他病症,這就是所謂「優先處理緊急問題」的道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