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少陰證(三十二)

回本書目錄

少陰證(三十二)

1. 少陰證(三十二)

有人病傷寒數日,自汗,咽喉腫痛,上吐下利。醫作伏氣,予診之曰:「此證可疑,似是之非,乃少陰也。」其脈三部俱緊,安得謂之伏氣?伏氣脈必浮弱。謂非時寒冷,著人肌膚,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近雖有寒冷不時,然當以脈證為主。若誤用藥,其斃可待。予先以吳茱萸湯救之,次調之以諸藥而愈。

論曰:「仲景論伏氣之病,其脈微弱,喉中痛,似傷寒非喉痹也。實咽中痛,今復下利。仲景少陰雲:『病人手足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證,法當咽痛而復吐利。」此證見少陰篇。今人三部脈俱緊,而又自汗,咽痛下利,與伏氣異。然毫釐之差,千里之謬,須講熟此書,精詳分別,庶免疑惑矣。

白話文:

少陰證(三十二)

有人患傷寒數日,出現自發性出汗、咽喉腫痛、上吐下瀉的症狀。醫生診斷為「伏氣」,但我診斷後認為:「此症狀可疑,看似伏氣卻並非如此,實際是少陰證。」患者的寸關尺三部脈象皆緊,怎能說是伏氣?伏氣的脈象應是浮弱,且因感受非時之寒氣侵襲肌膚,先咽喉痛,繼而腹瀉。近來雖有異常寒冷,但仍應以脈象和症狀為主要判斷依據。若誤用藥物,恐危及性命。我先以吳茱萸湯救治,再配合其他藥物調理而痊癒。

討論指出:張仲景論述伏氣之病,脈象微弱,喉中疼痛,類似傷寒但非喉痹,實際是咽中痛,隨後又出現腹瀉。仲景在少陰篇提到,若病人手足緊繃卻反常出汗,是陽氣外脫之象,屬少陰證,理應有咽痛伴隨嘔吐腹瀉。此記載於少陰篇。如今患者三部脈俱緊,又有自汗、咽痛、腹瀉,與伏氣不同。然而細微差異可能導致嚴重誤判,必須熟讀此書,仔細辨別,方能避免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