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太陽桂枝證(三十)

回本書目錄

太陽桂枝證(三十)

1. 太陽桂枝證(三十)

鄉人吳德甫得傷寒,身熱自汗,惡風,鼻出涕;關以上浮,關以下弱。予曰:「此桂枝證也,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究耳。使公服之,一啜而微汗解,翌日諸苦頓除。」公曰:「仲景法如此徑捷,世人何以不用?」予應之曰:「仲景論表證,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桂枝則治中風,麻黃治傷寒,青龍治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此三者,人皆能言之,而不知用藥對證之妙處。故今之醫者,多不喜用,無足怪也。」

且脈浮而緩,中風也。故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仲景以桂枝對之。脈浮緊而澀,傷寒也。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皆疼,惡風,無汗而喘。仲景以麻黃對之。至於中風脈緊,傷寒脈浮緩,仲景皆以青龍對之,何也?予嘗深究三者,審於證候、脈息,相對用之,無不應手而愈。

何以言之?風傷衛,衛,氣也;寒傷營,營,血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風傷衛,則風邪中於陽氣,陽氣不固,發越而為汗,是以汗出而表虛。故仲景用桂枝以發汗,芍藥以利其血。蓋中風病在脈之外,其病稍輕,雖同曰發汗,特解肌之藥耳。故桂枝證云:「令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如水淋漓,病必不除。」是知中風不可大發其汗;發其汗,反動營血,邪乘虛而居中,故病不除也。

寒傷營,則寒邪干於陰血,而營行脈中者也。寒邪客於脈中,非特營受病也;邪自內作,則並於衛氣犯之,久則浸淫及骨,是以汗不出而熱煩冤。仲景以麻黃大發其汗,又以桂枝辛甘助其發散,欲捐其內外之邪、營衛之病耳。大抵二藥皆發汗,而桂枝則發衛之邪,麻黃並衛與營而治之。

仲景桂枝第十九證云:「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耳。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又第四十七證云:「發熱汗出者,此謂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風邪,宜桂枝湯。」是知中風汗出者,營和而衛不和也。

又第一卷云:「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也。」麻黃湯中,並桂枝而用,此仲景之意歟?

至於青龍,雖治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然仲景云:「汗出惡風,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故青龍一證,尤難用,須是形證的當,然後可行。王寔大夫證治中,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代之,蓋慎之也夫。

白話文:

太陽桂枝證(三十)

鄉人吳德甫患了傷寒,症狀包括身體發熱、自汗、怕風、流鼻涕,脈象關以上浮、關以下弱。我說這是桂枝湯的適應症,是張仲景醫法中第一方,但世人很少深入研究。讓他服用後,一服藥便微微出汗而病解,第二天所有不適都消失了。他感嘆仲景的方法如此直接有效,為何世人不用?我回答說,仲景論述表證,第一是桂枝湯,第二是麻黃湯,第三是大青龍湯。桂枝湯治療中風,麻黃湯治療傷寒,大青龍湯治療中風但脈象見寒,或傷寒但脈象見風。這三種方法大家都能說,卻不懂用藥對證的奧妙,所以現在的醫生多不愛用,也不奇怪。

脈浮而緩是中風,症狀包括怕冷、怕風、發熱,仲景用桂枝湯對治。脈浮緊而澀是傷寒,症狀包括頭痛發熱、全身疼痛、怕風、無汗而喘,仲景用麻黃湯對治。至於中風脈緊或傷寒脈浮緩,仲景都用大青龍湯。為什麼?我曾深入研究這三種情況,仔細辨別證候和脈象,對症用藥,無不立刻見效。

風傷衛氣(氣分),寒傷營血(血分)。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風傷衛氣,風邪侵襲陽氣,陽氣不固,發越而出汗,因此汗出而表虛。仲景用桂枝發汗,芍藥調和血分,因為中風病在脈外,病情較輕,雖稱發汗,實為解肌之藥。桂枝湯證強調「全身微微出汗」最佳,不可大汗淋灕,否則病邪不除,反而傷及營血,邪氣乘虛深入,病情難癒。

寒傷營血,寒邪侵犯陰血,營行脈中,寒邪滯留脈內,不僅營血受病,邪氣內生還會影響衛氣,久則深入筋骨,因此無汗而熱煩。仲景用麻黃湯大發其汗,桂枝的辛甘助其發散,目的是消除內外邪氣,調和營衛。兩藥皆能發汗,但桂枝主要發散衛分邪氣,麻黃則兼治營衛。

仲景在桂枝湯第十九條提到:「病常自汗出,是因營氣和而衛氣不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再發其汗,營衛調和則愈,宜用桂枝湯。」第四十七條又說:「發熱汗出是因營弱衛強,故汗出,欲祛風邪,宜桂枝湯。」可見中風汗出是營和而衛不和。第一卷也提到:「寸口脈浮緊,浮為風,緊為寒,風傷衛,寒傷營,營衛俱病。」麻黃湯中兼用桂枝,正是仲景的用意。

至於大青龍湯,雖治傷寒見風脈或傷風見寒脈,但仲景提醒「汗出惡風者不可服,否則會四肢厥冷、筋肉跳動」,因此大青龍湯尤其難用,必須證候明確才可施行。王寔大夫在《證治》中僅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代替,可見其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