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述

《傷寒九十論》~ 太陰證(二十三)

回本書目錄

太陰證(二十三)

1. 太陰證(二十三)

曹生初病傷寒。六七日。腹滿而吐。食不下。身溫。手足熱。自利。腹中痛。嘔。噁心。醫者謂之陽多。尚疑其手足熱。恐熱蓄於胃中而吐嘔。或見吐利而為霍亂。請予診。其脈細而沉。質之。曰太陰證也。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雞子黃大。晝夜投五六枚。繼以五積散。數日愈。

白話文:

曹生一開始患上傷寒病。過了六七天,肚子脹滿並且嘔吐,吃不進食物,身體溫熱,手腳灼熱,自己拉肚子,腹中疼痛,嘔吐,噁心。醫生說他是陽氣過多,還懷疑他手腳發熱,擔心熱氣蓄積在胃中而導致嘔吐。或者看到嘔吐腹瀉而說是霍亂。請我診斷一下。他的脈象細而沉。我詢問他病情,他說符合太陰證的表現。太陰證的病症是腹滿而嘔吐,吃不進食物,自己拉肚子很嚴重,有時肚子自己疼痛。我給他服用理中丸,丸藥大小如雞蛋黃,晝夜服用五六粒。接著服用五積散。幾天後康復了。

論曰。予見世醫論傷寒。但稱陰證陽證。蓋仲景有三陰三陽。就一證中又有偏勝多寡。須是分明辯質。在何經絡。方與證候相應。用藥有準。且如太陰少陰。就陰證中。自有補瀉。豈可止謂之陰證也哉。

白話文:

論述道:我看見世上醫生討論傷寒,只稱作陰證陽證。其實仲景有將病証分為三陰三陽,同一病證中又有偏勝多寡的不同。需要詳細分明地分析病情,在何條經絡上,才能與證狀相符合,用藥纔有準確依據。比如太陰少陰,屬於陰證,但又有補瀉之分,豈能只稱作陰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