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太陰證(二十三)

回本書目錄

太陰證(二十三)

1. 太陰證(二十三)

曹生初病傷寒,六七日,腹滿而吐,食不下,身溫,手足熱,自利,腹中痛,嘔,噁心。醫者謂之陽多,尚疑其手足熱,恐熱蓄於胃中而吐嘔,或見吐利而為霍亂,請予診。其脈細而沉,質之,曰:「太陰證也。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雞子黃大,晝夜投五六枚,繼以五積散,數日愈。

論曰:予見世醫論傷寒,但稱陰證陽證。蓋仲景有三陰三陽,就一證中,又有偏勝多寡,須是分明辯質,在何經絡,方與證候相應,用藥有準。且如太陰少陰,就陰證中,自有補瀉,豈可止謂之陰證也哉!

白話文:

太陰證(二十三)

曹生最初患傷寒,六七天後出現腹部脹滿、嘔吐、食慾不振、身體溫暖、手腳發熱、腹瀉、腹痛、噁心等症狀。醫生認為是陽氣過盛,又因手腳發熱,懷疑熱邪積聚於胃而引發嘔吐,或將吐瀉誤認為霍亂。後來請我診治,發現脈象細而沈,診斷為太陰證。太陰病的症狀包括腹脹嘔吐、食慾差、腹瀉加重、時常腹痛。我僅用理中丸治療,按張仲景所言,每次服用如雞蛋黃大小的藥丸,日夜服用五六顆,之後再以五積散調理,數日後痊癒。

評論中提到,現今醫生討論傷寒時,僅區分陰證與陽證,但張仲景將病症分為三陰三陽,且同一證候中還有輕重差異,必須明確辨別屬於哪條經絡,才能對症下藥。例如太陰與少陰雖同屬陰證,但治療上仍有補瀉之分,豈能簡單歸類為陰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