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厥陰證(二十二)
厥陰證(二十二)
1. 厥陰證(二十二)
里中一中表病。渴甚,飲水不止。胸中熱疼,氣衝心下,八九日矣。醫者或作中暍,或作賁豚。予診之曰:證似厥陰。曾吐蟲否?曰:昨曾吐蛔。予曰:審如是,厥陰證也。可喜者,脈來沉而緩遲耳。仲景云:厥陰,為病消渴,氣上撞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又曰: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今病人飲水過多,乃以茯苓甘草白朮桂枝湯治之,得止。後投以烏梅丸,數日愈。
論曰:病至厥陰,若太陽傳者,三陰三陽皆已遍。惟恐脈強,則肝邪盛,脾土受克,故舌卷囊縮而死。今脈來遲緩而沉,則土脈得氣,脾不受克,故有可喜之道。仲景云: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又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遲則陰氣盛,骨髓滿,精血生,肌肉緊,營衛俱行,剛柔相濟。豈非安脈耶?
白話文:
厥陰證(二十二)
村中有一位表親患病,口渴嚴重,不停地喝水,胸口灼熱疼痛,氣往上衝至心窩處,已經持續八九天。有的醫生診斷為中暑,有的認為是賁豚症。我診斷後說:「症狀像是厥陰病。是否曾經吐出蟲子?」他回答:「昨天曾吐出蛔蟲。」我說:「若是如此,就是厥陰證。值得慶幸的是,脈象沈而緩慢遲滯。」
張仲景提到:「厥陰病的症狀是口渴、氣往上衝至心、雖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下去便會吐蛔蟲。」又說:「厥陰病者若口渴想喝水,少量給予即可痊癒。」但這位病人飲水過多,因此我用茯苓甘草白朮桂枝湯治療,症狀得以緩解。之後再給予烏梅丸,數日後痊癒。
討論說:病至厥陰階段,若是從太陽經傳變而來,三陰三陽經已全部經歷。此時若脈象強勁,表示肝邪旺盛,脾土受剋,可能導致舌捲、陰囊收縮而死亡。如今脈象遲緩而沈,表示脾脈得氣,脾未受剋,故有可治之機。
張仲景說:「衛氣調和稱為緩,營氣調和稱為遲。遲緩相合稱為沈。」又說:「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旺盛,面色紅潤,容光煥發,聲音清亮;遲則陰氣充盈,骨髓飽滿,精血充足,肌肉緊實,營衛運行順暢,剛柔相濟。」這豈不是安穩的脈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