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陽明當下證(十八)

回本書目錄

陽明當下證(十八)

1. 陽明當下證(十八)

鄉人李生,病傷寒,身熱,大便不通,煩渴鬱冒。一醫以巴豆丸下之,雖得溏利,而病宛然如舊。予視之曰:「陽明熱結在裡,非大柴胡、承氣不可。巴豆止去寒積,豈能盪滌邪熱溫毒耶?」亟進大柴胡,三服而溏利止,中夜汗解。

論曰:仲景一百十三方,丸者有五:理中、陷胸、抵當、麻仁、烏梅也。理中、陷胸、抵當,皆大彈丸,煮化而服之,與湯散無異。至於麻仁治脾約,烏梅治濕䘌,故須小丸達下部;其他皆入經絡,逐邪毒,破堅癖,導血潤燥屎之類,必憑湯劑也。未聞巴豆小丸以下邪毒,且如巴豆性熱大毒,而病熱人服之,非徒無益,而為害不小矣!李生誤服不死,其大幸歟!

白話文:

陽明當下證(十八)

同鄉的李生患了傷寒病,出現發熱、大便不通、煩躁口渴、頭暈目眩的症狀。一位醫生用巴豆丸為他瀉下,雖然腹瀉排出稀便,但病情依然如故。我診察後說:「這是陽明經的熱邪積結在體內,必須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治療。巴豆只能去除寒積,怎能清除邪熱溫毒?」於是趕緊讓他服用大柴胡湯,三劑後腹瀉停止,半夜發汗而病癒。

評論說:張仲景的一百一十三個方劑中,丸劑只有五種,分別是理中丸、陷胸丸、抵當丸、麻仁丸和烏梅丸。理中丸、陷胸丸、抵當丸都是較大的丸藥,需煮化後服用,效果與湯劑、散劑無異。至於麻仁丸用於治療脾約證,烏梅丸用於治療濕䘌證,因此需要小丸劑才能到達下焦。其他方劑多用於疏通經絡、驅逐邪毒、破除堅積、導血潤燥等,必須依靠湯劑才能發揮作用。從未聽說用巴豆小丸來瀉下邪毒,況且巴豆性熱有大毒,熱病患者服用,不僅無益,反而危害極大。李生誤服後還能存活,真是萬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