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大柴胡湯證(十三)
大柴胡湯證(十三)
1. 大柴胡湯證(十三)
羽流蔣尊病,其初心煩喜嘔,往來寒熱。醫初以小柴胡湯與之,不除。予診之曰:「脈洪大而實,熱結在裡,小柴胡安能除也?仲景云,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二服而病除。」
論曰:大黃為將軍,故盪滌濕熱,在傷寒為要藥。今大柴胡湯不用,誠誤也。王叔和曰:「若不加大黃,恐不名大柴胡,須是酒洗生用,乃有力。」昔後周姚僧坦名善醫,上因發熱,欲服大黃。僧坦曰:「大黃乃是快藥,至尊年高,不宜輕用。」上弗從,服之,遂不起。及至元帝有疾,
諸醫者為至尊至貴,不可輕服,宜用平藥。僧坦曰:「脈洪而實,必有宿食,不用大黃,病不能除。」上從之,果下宿食而愈。此明合用與不合用之異也。
白話文:
大柴胡湯證(十三)
有位名叫蔣尊的道士生病了。最初症狀是心煩、容易嘔吐,且有忽冷忽熱的現象。醫師一開始用小柴胡湯治療,但病情未見好轉。我診斷後發現,他的脈象洪大而有力,這是體內熱邪鬱結的表現,小柴胡湯怎能治癒呢?張仲景曾說,傷寒十多天後,若熱邪鬱結體內,又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應使用大柴胡湯。果然,服用兩次後病情就痊癒了。
討論說:大黃藥性猛烈,能清除濕熱,是治療傷寒的重要藥物。若大柴胡湯中不用大黃,確實是錯誤的。王叔和曾說,若不加入大黃,恐怕就不能稱為大柴胡湯,且必須用酒洗過的生大黃,藥效才強勁。
從前,北周有位名醫姚僧坦。皇帝因發熱想服用大黃,姚僧坦勸阻道:「大黃是峻烈之藥,陛下年事已高,不宜輕易使用。」但皇帝不聽,結果服藥後病情惡化而去世。後來,元帝生病時,眾醫認為皇帝身份尊貴,不可輕易用猛藥,應以溫和藥物治療。姚僧坦卻說:「脈象洪大而有力,必定有積食,若不用大黃,病無法根除。」皇帝聽從建議,果然排出積食而康復。這正說明瞭正確使用與錯誤使用大黃的差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