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十論》~ 夜間不眠證(十二)

回本書目錄

夜間不眠證(十二)

1. 夜間不眠證(十二)

陳姓士人,初得病,身熱,脈浮,自汗。醫者麻黃湯汗之,發熱愈甚,夜間不得眠,頭重,煩悶,悸悸然,中風證強責汗之過也。仲景云: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燥,不得眠,其人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予先與豬苓湯,次投之以當歸、地黃、麥門冬、芍藥、烏梅之類為湯,飲之,不汗而愈。

論曰:黃帝針經曰:「衛氣者,晝行陽,夜行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行於外,行於外則陽滿,滿則陽蹺盛而不得入於陰,陰虛則夜不得眠也。」今津液內竭,胃中乾燥,獨惡於陽,陰無所歸,其候如此。故以當歸、地黃補血,用烏梅以收之,故不汗自愈。

白話文:

夜間不眠證(十二)

一位姓陳的讀書人,最初得病時,身體發熱、脈象浮、自發出汗。醫生用麻黃湯讓他發汗,結果發熱更加嚴重,晚上無法入睡,頭部沈重、心煩悶亂、心悸不安。這是因為中風證強行發汗過度所致。張仲景曾說:「太陽病發汗後,若大汗出,導致胃中乾燥而無法入睡,病人想喝水時,應少量給予,讓胃氣調和就能痊癒。」

我先給予豬苓湯,接著用當歸、地黃、麥門冬、芍藥、烏梅等藥材煎湯服用,病人未再發汗便痊癒。

論述
《黃帝針經》提到:「衛氣白天行於陽分,夜晚行於陰分。若衛氣無法進入陰分,持續停留在外,就會使陽氣過盛,導致陽蹺脈亢奮而無法入陰,陰虛便造成夜間失眠。」此案例因體內津液耗竭、胃中乾燥,陽氣過盛而陰氣無所依附,症狀由此而生。因此用當歸、地黃補血,烏梅收斂陰氣,最終不需發汗便自然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