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3)

回本書目錄

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3)

1. 卷第三

三葉,後八行注:為陽(薛本「為」下有「發於」二字,張本同。)

五葉,十行:發後無汗(薛本「發」下有「汗」字,顧本同。)後三行:引小腹入陰筋者(各本同。按此乃仲景《傷寒論》原文,但原文引上有「痛」字,此「痛」字似不可少。)

六葉,三行注:雜發汗(薛本同,張本「雜」作「可」按當作「可」為是。)八行:如被杖(薛本,張本「如」字上俱有「身痛」二字。按此亦仲景原文本有此二字。)

後八行:勿以煙出(薛本「以」作「使」。)

七葉,五行:通逐(薛本、張本「逐」俱作「達」。)八行:裡熱藥(薛本、顧本「里」俱作「裹」,按當作「裹」為是。)

八葉,四行:為狀(薛本「為」下有「病」字。)六行:其面乍黑乍白(薛本、張本「面」字下皆多「乍赤」二字,「乍白」下皆多「蝕於」二字。)七行:咽乾(薛本、張本「咽乾」下皆多「苦參湯洗之」五字。)八行注:雄黃云云止(張本另提行起,有「苦參半斤,槐白皮四兩,狼牙根四兩。

上銼,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之」云云。二行方另提行起,接「病者脈數」云云。薛本此方附註於上。)又則熱(薛本、張本「則」俱作「無」。按《金匱》本文作「無」。)後二行,細末一行後(張本多「通治狐惑,黃連一兩,藎草二兩」。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溫服之,云云。

三行薛本亦多此方,附註於上。)後五行:美(薛本、顧本俱作「美」。)後九行:浙然(各本俱作「淅」。)

九葉,四行:兩漬字(原本均作「潰」,誤。今照各本改正。)

十葉,二行:如煎洗(薛本、張本「煎洗」俱作「前浸」。按下有「漬」字,若用「浸」字則重意,當作「如前洗」為是。)後五行:所至(薛本「至」作「致」。)後八行:反不惡寒(按仲景原文無「不」字。)

十一葉(按此葉非宋刻原刊。)三行:而故(薛本、張本「故」俱作「熱」。)又:而避害(原本「避」字模糊,今依薛本、張本補。)又;而為郡,若汗太多(原本模糊。薛本、張本「郡」俱作「汗」,「大」俱作「太」。顧本「郡」作「□」,「大」亦作「太」。)八行:強項(薛本、張本俱作「項強」。

按「項」字原本系壞字,作「⿱曰八」,而抄本誤作「曰」。今依薛本、張本改作「項」字。顧本亦誤作「曰」。)又:熱令(薛本、張本俱作「令熱」。)後九行:齗齒(各本俱作「齘齒」。案「齗」字誤,當作「齘」為是。)後十行注:方在可下門中(薛本同,張本顧本,「門」俱作「證」。

十二葉,一行:濕證(張本「證」作「候」。)三行注:水證(張本「水」上有「可」字。按「可」字當有。)五行:身汗出(薛本、張本「身」下俱有「重」字。)後六行: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按此乃仲景原文也,但原文乃「小便利者,死。」以額汗微喘,為孤陽無根而上脫,加以小便利,為陰氣不藏而下泄,故主死也。

白話文:

卷第三

三葉,說明如下:陽氣發作。

五葉,說明如下:發病後沒有汗。後續說明:病痛牽引至小腹部,進入陰部經絡。

六葉,說明如下:伴隨發汗。後續說明:如同被打了一樣疼痛。後續說明:不要用煙熏。

七葉,說明如下:暢通宣洩。後續說明:內在熱症,需服用溫熱藥物。

八葉,說明如下:病症表現。後續說明:患者臉色忽黑忽白,咽喉乾燥,可用苦參湯清洗。另有附方:雄黃等等藥物。另有附方,用於治療脈搏快速者。如果沒有上述症狀,則可能代表無熱症。後續說明:藥方。

九葉,說明如下:皮膚潰爛。

十葉,說明如下:如同先前清洗。後續說明:病症所達到的部位。後續說明:反而不惡寒。

十一葉,說明如下:因此而發病,並因此躲避危險。如果出汗太多。後續說明:頸項僵硬,發熱。後續說明:牙齒咬合困難。附方在可下門中(或可下證)。

十二葉,說明如下:濕證。後續說明:水證。後續說明:全身出汗,身體沉重。後續說明:濕邪下注,額頭微微出汗,呼吸急促,小便不利,則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