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4)
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4)
1. 卷第三
若小便不利,乃濕家本症,何云死耶?薛本、張本並同。又案:尤在涇《金匱心典》曰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謂陽上游而陰不下濟也,亦通。)
十三葉,三行:含水畜(薛本「畜」作「搐」。)六行:可與杏仁薏苡湯(薛本作「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後七行:故使之耳(薛本、張本「之」俱作「然」。)後八行:則極(薛本作「痛劇」。)
十四葉,三行:溢水(薛本「溢」作「添」,顧本作「溫」。)五行:暍證(張本「證」作「候」。)後二行:弦而細,芤而遲(薛本無兩「而」字。)後三行:口前開(薛本作「口開前」。)後四行:反熱甚(薛本「反」作「發」。)
十五葉,六行:宜苦酒、艾(原本「苦」作「若」,誤。今照薛本、顧本改。按苦酒即醋也。)九行:茯苓桂枝湯主之(薛本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後八行:酒二盞,煎二盞四分,薛本同。張本作「酒二盞,煎一盞四分。」顧本作「酒二盞四分,煎二盞。」後九行:膀胱(薛本作「臍旁」。)
十八葉,後九行:理中治中焦(薛本「治」上有「者」字。)
二十一葉,後八行:伸吟(薛本、張本「伸」俱作「呻」。按當作「呻」為是。)
二十二葉,後四行:肉豆⿱艹𭁿(薛本「⿱艹𭁿」作「蔻」,顧本作「谷」,誤。)
二十五葉,六行:血不止(原本作「上」,今依薛本改正。)
二十六葉,九行:䘌瘡(薛本作「䘌」。按此誤當作「䘌」,後四行同。)
二十九葉,一行:草一分(薛本、張本「草」上皆有「甘」。按原本脫去。)
三十葉,六行:且至晚(薛本「且」作「旦」。)
三十三葉,二行:灰燒(薛本無「燒」字。)三行:陰頭(薛本「陰頭」下俱有「穴」字。)七行:陰卯(薛本「卯」作「卵」,是。)後一行:去皮尖(薛本「去皮核」。按當以「去皮核」為是,蓋大棗亦無尖可去也。)
白話文:
卷第三
如果小便不通利,這是濕病的基本症狀,為什麼說會致死呢?薛本和張本的記載相同。另外,尤在涇的《金匱心典》提到另一種說法:「小便不利者,死。」意思是陽氣上升而陰液無法向下調和,這種解釋也說得通。
第十三頁:
第三行:「含水畜」(薛本寫作「含水搐」)。
第六行:「可與杏仁薏苡湯」(薛本寫作「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倒數第七行:「故使之耳」(薛本和張本均寫作「故使然耳」)。
倒數第八行:「則極」(薛本寫作「痛劇」)。
第十四頁:
第三行:「溢水」(薛本寫作「添水」,顧本寫作「溫水」)。
第五行:「暍證」(張本寫作「暍候」)。
倒數第二行:「弦而細,芤而遲」(薛本省略了兩個「而」字)。
倒數第三行:「口前開」(薛本寫作「口開前」)。
倒數第四行:「反熱甚」(薛本寫作「發熱甚」)。
第十五頁:
第九行:「茯苓桂枝湯主之」(薛本寫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倒數第八行:「酒二盞,煎二盞四分」(薛本同;張本寫作「酒二盞,煎一盞四分」;顧本寫作「酒二盞四分,煎二盞」)。
倒數第九行:「膀胱」(薛本寫作「臍旁」)。
第十八頁:
倒數第九行:「理中治中焦」(薛本寫作「理中者治中焦」)。
第二十一頁:
倒數第八行:「伸吟」(薛本、張本均寫作「呻吟」,應以「呻吟」為正確)。
第二十二頁:
倒數第四行:「肉豆⿱艹𭁿」(薛本寫作「肉豆蔻」,顧本誤作「肉豆谷」)。
第二十五頁:
第六行:「血不止」(原本誤作「血不上」,現依薛本改正)。
第二十六頁:
第二十九頁:
第一行:「草一分」(薛本、張本均在「草」前有「甘」字,原本漏寫)。
第三十頁:
第六行:「且至晚」(薛本寫作「旦至晚」)。
第三十三頁:
第二行:「灰燒」(薛本無「燒」字)。
第三行:「陰頭」(薛本均寫作「陰頭穴」)。
第七行:「陰卯」(薛本寫作「陰卵」,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