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六 (5)
卷第六 (5)
1. 解華佗內外實說
《魏志·華佗傳》有府吏兒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早並起。某深疑陳壽誤用內外字,非華佗本意也。病者頭痛身熱,惡寒,為陰邪外實,法當發汗;病者頭疼身熱,但蒸蒸發熱,不惡寒,為陽邪內實也,法當下之。所謂外實者,外為陽為表也。
陽氣為寒所折,爭於表間,陽衰而陰勝,故發熱復有惡寒之證,可以汗而發之,以復陽氣也。所謂內實者,內為陰為里也,極陰變陽,寒甚生熱,陽氣反勝而入里,故胃腑內實,蒸蒸作熱,不惡寒,可以泄利,以復陰氣。言實者,非正實,乃邪實也。《素問》云:邪氣盛則實。
所以知佗傳內外二字差謬矣。
白話文:
解華佗內外實說
《三國志‧華佗傳》記載,府吏兒尋和李延同時患病,都頭痛發熱,症狀相同。華佗卻說:尋應該服用瀉下藥,李延應該服用發汗藥。有人質疑為何用藥不同,華佗解釋說:尋是外邪實證,李延是內邪實證,所以治療方法不同。於是分別給他們開了藥,第二天早上兩人就都痊癒了。我非常懷疑陳壽在記載中誤用了「內外」二字,這並非華佗的本意。
頭痛發熱伴隨惡寒,這是外邪入侵引起的實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頭痛發熱但只感覺發熱,沒有惡寒,這是陽邪內盛引起的實證,應該用瀉下方法治療。所謂「外實」,是指外感陽邪,邪氣停留在肌表。陽氣被寒邪所遏制,在體表掙扎,陽氣衰弱陰氣盛,所以發熱又伴隨惡寒,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使邪氣排出,恢復陽氣。所謂「內實」,是指內有陰邪,陰邪極盛轉化為陽熱,寒邪很盛反而產生熱象,陽氣反而旺盛而入侵內臟,導致胃腑充實,發熱但無惡寒,可用瀉下方法排出邪氣,恢復陰氣平衡。這裡說的「實」,並不是真正的實證,而是邪氣盛的表現。《素問》說:邪氣盛則實。
因此,可以看出《華佗傳》中「內外」二字使用有誤。
2. 辨論
近世常行煮散,古方湯液存而不用。蓋古方升兩大多,或水少湯濁,藥味至厚。殊不知聖人專攻一病,決一兩劑以取驗,其水少者,自是傳寫有舛,非古人本意也。唐自安史之亂,藩鎮跋扈,至於五代,天下兵戈,道路艱難,四方草石,鮮有交通,故醫家省約,以湯為煮散。至有未能中病,疑混而數更方法者多矣。
沿習至今,未曾革弊,古方湯液,實於今世為無用之書。唐徐氏《大和濟要方》減其升兩,雖則從俗,患其太省,故病未半而湯劑已竭,鄙心患之。自顧抄撮斟酌,積三十餘年,稍習其事,故敢裁減升兩,庶從俗而便於行用。或一方而取半劑,或三分取一,或四分取一,或五分取一,或增其水有可以作煮散者,有病勢重專用湯攻者。或云:古升秤省三升准今之一升,三兩准今之一兩,斯又不然。
且晉葛氏云:附子一枚准半兩。又云:以盞當升,以分當兩。是古之升秤與今相同,許人減用爾。今之為醫者,多是愚俗,苟且衣食,貪冒貨賄,大方廣論,何以該通?唯密窖鄙淺方技,使人不窺其隙,以自矜大,乘便為神工緻遠,恐泥其夭枉,固已多矣。鮮有多聞博識者。
雖時有之士大夫,咸鄙其為術。自非不顧流俗,以拯濟為心,則不能留神焉。今解釋前言,詳正脫誤,擇其篤論,刪其繁方,仍增入新意,不敢穿鑿,冀新學易見,覽斯文已得其七八矣。此方皆古聖賢撰用,其效如神,更不一一具姓名,載其所出。其間自有所見,經手得驗者,具緝成卷,在識者覽而知焉。
白話文:
辨論
近來醫家常用煮散,卻捨棄古方湯劑。原因是古方劑量多,用水少,導致藥液濃稠。其實,古人治病專注於某一疾病,往往只用一兩劑藥就見效,如果用水量少,可能是後人抄寫錯誤,並非古人的原意。唐朝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五代時期戰亂頻仍,交通阻塞,各地藥材難以流通,因此醫家簡化藥方,將湯劑改為煮散。但不少人因此未能治癒疾病,反覆更改方法。
這種陋習延續至今,古方湯劑實際上已經無用武之地。唐代徐氏的《大和濟要方》減少了藥量,雖順應潮流,但又過於簡省,導致藥液用完,病情卻未見好轉。我個人在三十多年來,參考、修改、整理各家方劑,才敢修改藥量,使之更方便使用。有些方劑,我會取一半劑量,或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加水使其成為煮散;但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仍會使用原方劑量進行湯劑治療。有人說古時的升、兩與現在不同,一升等於現在的三升,一兩等於現在的三兩,這是不正確的。
晉代葛洪曾說:一味附子等於半兩。又說:用盞量升,用分量兩。這說明古今的升、兩並無不同,只是允許人們減少用量而已。現在很多醫生庸庸碌碌,只圖溫飽,貪圖錢財,根本不深入研究醫學理論,只會一些淺顯的醫術,自以為是,欺世盜名,這樣的人太多了,真正博學多聞的醫生少之又少。
士大夫們大多瞧不起醫術,除非是真正不計名利,一心救人的醫生,才能專心鑽研醫術。我重新解釋前文,糾正錯誤,精選可靠的論述,刪減冗繁的藥方,並增補一些新的內容,不敢妄加揣測,希望能讓後學更容易理解,只要閱讀本文,就能掌握其中的七七八八。這些方劑都是古代聖賢所撰,療效神奇,我就不一一註明姓名和出處了。其中一些是我個人心得和驗證有效的藥方,都收錄於此,有識之士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