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六 (4)
卷第六 (4)
1. 溫病死生候
有病溫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曰陰陽交,見三死而未見一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年有此證。)溫病得病,便短息微悶,神識惺惺,脈尺寸反者死。(子午卯酉年有此證。)
凡溫病人三二日,身熱脈疾,頭痛,食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四五日頭痛脈疾,喜吐,脈來細,十二日死,此病不療;八九日脈不疾,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指,時時大,心下硬,十七日死。(心下不硬者生。)
白話文:
溫病死生候
若有人患溫病,出汗後又發熱,脈搏急促躁動,熱度不因出汗而減退,且胡言亂語、無法進食,此病稱為「陰陽交」,預後極差,幾乎無生還可能。(寅、申、巳、亥、辰、戌、醜、未年易見此症。)
溫病發病時,若呼吸短促微弱、胸悶,但神志清醒,而寸脈與尺脈相反者,必死。(子、午、卯、酉年易見此症。)
溫病患者發病兩三日後,若身體發熱、脈搏快、頭痛,但飲食如常,脈象直而快,八日內會死亡;若四五日後頭痛脈快、容易嘔吐,脈象細弱,十二日內會死亡,此病難治;若八九日後脈搏不快、身體不痛、眼睛不紅、面色未變,卻出現腹瀉,脈搏微弱無力,按壓時無彈指感,偶爾脈象變大,且心窩處硬結,十七日內會死亡。(若心窩不硬,則有生機。)
2. 天行瘥後禁忌
飲酒合陰陽復病必死,生鱠煮麵酒,韭、蕈、鱔、蓴、豆粉,犬羊肉腸血、生果、油肥之類,食之皆發熱黃,下利不救。諸勞動皆致復,尚可治,女勞多死。
白話文:
天行病痊癒後的禁忌:
飲酒及行房事會導致疾病復發,嚴重時可能致命。避免食用生魚片、煮麵配酒、韭菜、蕈類、鱔魚、蓴菜、豆粉,以及狗肉、羊肉、動物內臟、血類、生冷水果、油膩食物等,這些食物可能引發高熱、黃疸或嚴重腹瀉,難以救治。過度勞累也可能使病情復發,但尚可治療;若因房事過度而復發,則多數難以輓救。
3. 解仲景脈說
龐曰:動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厥厥動搖,名曰動也。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關位佔六分,前三分為陽,後三分為陰。若當陽連寸動而陰靜,法當有汗而解。《素問》云:陽加於陰謂之汗。當陰連尺動而陽靜,則發熱,《素問》云:尺粗為熱中。若大汗後,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此是死證。
脈按之虛軟,戰汗而解;脈按之有力,躁汗而解;脈虛微,必經汗吐下,無津液作汗,陰陽自和愈。
趺陽在足大指次指間,上行五寸,是足陽明胃脈也。(名曰衝陽穴也。)
少陰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是足少陰腎脈也。(名太谿穴。)
仲景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謂醫者只憑尺寸,不診衝陽、太谿也。
龐曰:寸口脈浮大,浮為虛,醫反下之,為責虛取實;大為無血,反飲冷水,令汗大出,為守空迫血。致趺陽脈亦浮虛,虛寒相搏,則噎也;若趺陽脈不浮而但滑者,則胃寒而噦矣。
龐曰: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而中人,伏毒氣於少陰經,始雖不病,旬月乃發,便脈微弱,法先喉痛似傷,次則下利。喉痛,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下利有諸證,用通脈四逆湯主之。(方在少陰證中。)此病三二日便瘥,古方謂腎傷寒是也。
半夏,桂枝,甘草,生薑(各一兩),
㕮咀,以水三升,煮一升,每一盞,細呷之。
龐曰: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謂時當溫,必將理以涼;時當暑,必將理以冷,涼冷合宜,不可太過,故能扶陰氣以養陽氣也。時當涼,必將理以溫;時當寒,必將理以熱,溫熱合宜,不可太過,故能扶陽氣以養陰氣也。陰陽相養,則人氣和平。有人好攝生者,盛暑亦復衣避風,飲食必熱,而成發黃脫血者多矣。
盛寒之時,方宜暖,當服以涼藥而成吐利腹痛者多矣。此皆憑庸人妄傳,以為實理,往往橫夭而尚不覺知,深可傷也。此是平人將理之法,其有夙熱痼冷者,須當順其性爾。
白話文:
【解仲景脈說】
龐氏說:動脈出現在關脈的上下,沒有明顯的頭尾,跳動不安,稱為「動脈」。陽脈動則出汗,陰脈動則發熱。關脈的位置佔六分,前三分屬陽,後三分屬陰。如果陽脈連著寸脈跳動而陰脈靜止,按道理應有汗而病癒。《素問》說:「陽氣加於陰氣,稱為汗。」若陰脈連著尺脈跳動而陽脈靜止,則會發熱,《素問》說:「尺脈粗大為熱中。」若大汗後,身體發冷且惡寒,是三焦受損,這是死症。
脈按起來虛弱柔軟,戰慄出汗後病癒;脈按起來有力,躁動出汗後病癒;脈虛弱細微,必須經過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津液不足無法出汗,待陰陽自行調和後痊癒。
趺陽脈在足大趾與次趾之間,向上五寸處,是足陽明胃經的脈搏。(即衝陽穴。)
少陰脈在足內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動脈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的脈搏。(即太谿穴。)
仲景說:「按寸脈而不及尺脈,握手而不及足。」指醫生只診寸關尺脈,卻不診察衝陽、太谿脈。
龐氏說:寸口脈浮大,浮為虛象,醫生反而用瀉下法,這是虛證誤用實證治法;大脈表示血虛,卻讓病人喝冷水,導致大汗出,這是使空虛的血氣更受逼迫。導致趺陽脈也浮虛,虛寒相搏,則會噎塞;若趺陽脈不浮而僅滑,則是胃寒而呃逆。
龐氏說:伏氣之病,指非季節性的暴寒侵襲人體,寒毒潛伏於少陰經,初期雖無症狀,數月後才發作,脈象微弱,先有喉痛似外感,接著下利。喉痛可用半夏桂枝甘草湯主治;下利伴隨其他症狀,則用通脈四逆湯主治。(方劑見少陰證篇。)此病二三日即可痊癒,古方稱為「腎傷寒」。
半夏桂枝甘草湯方:
半夏、桂枝、甘草、生薑(各一兩),
切碎,加水三升,煮至一升,每次一小杯,慢慢飲用。
龐氏說: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天地的剛柔變化。氣候溫暖時,應調理以涼性;氣候炎熱時,應調理以冷性,涼冷適度,不可過度,才能扶持陰氣以養陽氣。氣候涼爽時,應調理以溫性;氣候寒冷時,應調理以熱性,溫熱適度,不可過度,才能扶持陽氣以養陰氣。陰陽相互調養,則人體氣血平和。有些人過度養生,盛夏仍穿厚衣避風,飲食必熱,反而容易導致發黃或失血。
嚴寒之時,本應保暖,卻服用涼藥而導致嘔吐、腹瀉、腹痛者很多。這些都是聽信庸人妄傳,誤以為真理,往往因此夭折而不自知,實在令人痛心。這是平常人的調理方法,若本身有宿熱或寒疾,則需順應其體質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