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六 (2)
卷第六 (2)
1. 傷寒暑病通用刺法
龐曰:凡過經不解譫語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刺期門之法,須待脈弦或浮緊,刺之必愈;余刺之不瘥,以正取肝之邪故也。期門穴直乳下,當腹旁近脅骨,是穴針入一寸。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飲水者,其腹必滿,小便不利而自汗出,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縱,當刺期門。
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為肝乘脾,名曰橫,當刺期門。
下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額上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其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者而取之。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或眩,時如結胸,心下必堅,當刺瀉肺俞、大杼,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譫語則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傷寒喉痹,刺手少陰,腕骨小指後動脈是也,刺入三分補之。(佳通里二穴,去腕後一寸,是手少陰之經,主熱病喉痹,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傷寒妊娠腹滿,不得小便,腰以下腫如水氣狀,懷孕七月,太陰當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利即愈。(勞宮手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關元在臍下三寸。)
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刺中脘。(鳩尾下三寸。)
傷寒汗不出,脊強,喉閉煩滿,針大杼。(大杼穴在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一寸瀉之。)
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針曲池。(在曲肘橫紋頭,針可透下,瀉之。)
熱病汗出,脈反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橫紋以止之。(魚際在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太淵在掌後陷中;大都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太白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踝上橫紋不說穴名,當是足內踝上二寸,名曰復溜,主骨寒熱汗注不休故也。)
熱病七八日,脈口動,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合谷穴是也。)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據傷寒皆忌土敗木賊證,是足少陽木受邪,當傳克脾土,故宜瀉足少陽之丘墟,而補足太陰之太白。《素問》云:補足太陰者是也。其全元起《太素》作手太陰而以肺經,從肺出腋下,故胸脅滿痛。又有引虛則索筋於肝,不得索之於金,而以手太陰為是。
既言不得索之於金矣,而復求於金乎,是必不然也。既瀉於木,理不合更補於金,若補於金,則木反受克矣,故當補脾土無疑。)
熱病先手臂痛,刺手陽明、太陰,汗出止。(太陰絡列缺穴,在腕上二寸半,刺七分;陽明商陽穴在手大指次指端,去甲如薤葉,刺三分。)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天柱穴在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可刺五分,瀉之。)
白話文:
傷寒暑病通用刺法
凡是病程超過經期,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應該刺期門穴,隨著病情輕重瀉血。刺期門穴的方法,必須等到脈象弦急或浮緊時再刺,這樣一定會好;如果其他人刺了沒有痊癒,是因為沒有正確地治療肝臟的邪氣的緣故。期門穴位於乳頭下方,靠近腹部肋骨處,針刺深度約一寸。
傷寒發熱,畏寒發抖,病人非常口渴想喝水,肚子一定會脹滿,小便不利卻自汗不止,病情將要好轉,這是肝氣犯肺,稱為「縱」,應該刺期門穴。
腹部脹滿,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寸口脈浮而緊,這是肝氣犯脾,稱為「橫」,應該刺期門穴。
下血並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是熱邪侵入血室,只有額頭出汗,應該刺期門穴,隨著病情輕重瀉血,大量出汗後就能痊癒。
婦女中風,發熱畏寒,月經剛好來,持續七八天後熱退,脈象遲緩,身體涼,胸脅下脹滿像胸痛一樣,並且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應該刺期門穴,隨著病情輕重取穴。
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頭痛或頭暈目眩,有時像胸痛一樣,心窩部堅硬,應該刺瀉肺俞穴、大杼穴,絕對不可以發汗。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則脈象弦急,如果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持續五天以上,應該刺期門穴。
傷寒喉嚨腫痛,刺手少陰經,即手腕骨小指後方的動脈處,針刺深度三分,補法。(佳通里二穴,在手腕後方一寸處,是手少陰經的穴位,主治熱病喉嚨腫痛,針刺深度三分,可以灸三壯。)
傷寒懷孕腹部脹滿,不能小便,腰部以下腫脹像水腫一樣,懷孕七個月,太陰經應該調理,這是心氣實,應該刺瀉勞宮穴和關元穴,小便通暢後即可痊癒。(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央,屈少指取穴;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
傷寒喝水過多,腹部脹滿氣喘,刺中脘穴。(位於鳩尾穴下三寸。)
傷寒不出汗,脊柱強直,喉嚨閉塞煩躁脹滿,針刺大杼穴。(大杼穴位於第一胸椎下兩旁,相距各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一寸,瀉法。)
傷寒餘熱未盡,皮膚乾燥,針刺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可以透刺,瀉法。)
熱病出汗,脈象卻順暢,可以發汗的,取穴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穴,瀉法則熱退,補法則出汗。太甚者取踝上橫紋以止之。(魚際穴位於大拇指本節後內側的肌肉中;太淵穴位於掌後橈側腕橫紋的凹陷處;大都穴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方的凹陷處;太白穴位於足內側骨下方的凹陷處;踝上橫紋,應為足內踝上二寸,名為復溜穴,主治骨寒熱汗出不止。)
熱病七八天,脈象跳動,氣喘頭暈,要立即針刺。汗液將要自行排出,淺刺手大拇指間。(合谷穴。)
熱病首先出現胸脅疼痛,手足煩躁,刺足少陽經,補足太陰經。(根據傷寒皆忌土敗木賊證,是足少陽木受邪,當傳克脾土,故宜瀉足少陽之丘墟,而補足太陰之太白。《素問》云:補足太陰者是也。其全元起《太素》作手太陰而以肺經,從肺出腋下,故胸脅滿痛。又有引虛則索筋於肝,不得索之於金,而以手太陰為是。既言不得索之於金矣,而復求於金乎,是必不然也。既瀉於木,理不合更補於金,若補於金,則木反受克矣,故當補脾土無疑。)
熱病首先出現手臂疼痛,刺手陽明經、太陰經,汗出即止。(太陰經絡列缺穴,位於腕上二寸半,針刺七分;陽明經商陽穴位於大拇指末端,指甲根部,針刺三分。)
熱病首先發病於頭部的,刺項太陽經,汗出即止。(天柱穴位於項後髮際,大筋外側凹陷處,針刺五分,瀉法。)
熱病首先出現頭暈目眩及發熱,胸脅脹滿,刺足少陰經、少陽經。(足少陰經湧泉穴,位於足心凹陷處,屈足卷指時明顯,針刺七分,瀉法,不可出血。足少陽經俠谿穴,位於小指外側骨縫間,本節前凹陷處。)
熱病首先出現足脛疼痛的,先取足陽明經,汗出即止。(陷谷穴位於足大拇指次指之間,本節後凹陷處,針刺五分,瀉法。)
熱病三天不出汗,心悸胸脅疼痛,不能翻身,大小便出血以及鼻出血不止,氣逆嘔吐,煩躁口渴,飲食不下,針刺勞宮穴。(位於手掌心,針刺五分,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