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五 (7)
卷第五 (7)
1. 傷寒感異氣成溫病壞候並瘧證
㕮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未中病,再一劑,其效如神。
《深師方》曰:傷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熱,其脈滑數,昏憒,身熱沉重拘急,或時呻吟。欲攻內則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古方無表裡兼療者,思以三黃湯解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用三黃石膏湯。
論曰:傷寒發汗,或下或誤,後三焦熱,脈候洪數,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中屢衄血,而疾勢不解,身目如發黃,狂躁欲走,宜三黃石膏湯。
以上四種溫病,王叔和所謂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風溫與中風脈同,溫瘧與傷寒脈同,濕溫與中濕脈同,溫毒與熱病脈同,唯證候異而用藥有殊耳,誤作傷寒發汗者,十死無一生。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升,分三次服用。若病情未見好轉,再服用一劑,效果神速。
《深師方》記載:傷寒已歷時八九天,三焦生熱,脈象滑數,神志昏沈,身體發熱、沈重且緊繃,時而呻吟。若想治療內部則因沈重緊繃無法進行,由於表證未解,若直接用發汗藥則會使病情加重。古代醫方中未有同時治療表裡的方法,於是考慮用三黃湯清除內部熱邪,再增減藥材以解除外部症狀,因此使用三黃石膏湯。
論述:傷寒經過發汗、攻下或誤治後,三焦熱盛,脈象洪大且頻數,胡言亂語不止,日夜喘息,鼻中多次出血,但病勢未減,身體和眼睛發黃,狂躁不安、想要亂跑,此時應服用三黃石膏湯。
上述四種溫病,王叔和認為是「同病異名,同脈異經」。風溫與中風的脈象相同,溫瘧與傷寒的脈象相同,濕溫與中濕的脈象相同,溫毒與熱病的脈象相同,只是症狀不同而用藥有差異。若誤將其當作傷寒發汗治療,十死無生。
2. 敗壞別行方
天行病經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譫語,其脈沉細,眾狀之中,無一可救,決計,附子鱉甲湯,。(不可作煮散。)
鱉甲,白蘚皮,茵陳(各半兩),細辛,桂枝,白朮,吳茱萸,附子,枳實(各一分),大黃(三分),生薑(一兩),
㕮咀,水三升,煮一升,溫作三服。
傷寒將理失節,服冷藥太多,伏熱在臟,手足厥逆,爪甲稍青,恐陽氣漸衰成陰毒氣,踟躕之間,變入狐惑,面色斑斑如錦紋,,木通桂枝湯,。
木通,桂(各一兩),吳茱萸,細辛(各一分),甘草(半兩),蔥白(六莖),棗(九個),
㕮咀,水二升半,煎一升二合,去滓,溫作四服。
傷寒三七日至四七日,勞痟不歇,熱毒不止,乍熱乍寒,乍瘥乍發,動作如瘧,,鱉甲恆山湯,。
鱉甲,恆山,牛膝(各三分),大青,牡丹(各半兩),石膏(二兩),烏梅肉,甘草(各一分),淡竹葉,豉,生麥門冬,生地黃(各二合半),
㕮咀,水五升,煎二升半,溫飲一盞。
傷寒八九日不瘥,名曰敗傷寒,諸藥不能治者,,鱉甲犀角湯,。
鱉甲,升麻,柴胡,烏梅肉,枳實,犀角屑,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分),生地黃(二合半),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敗傷寒,頭痛骨肉痛,荒言妄語,醫所不能療者,用前黑奴丸主之。(方在雜汗證中。)
龐曰:有人患時氣,經六七日,因發狂,遂眼瞪不瞬,手攣膕曲,口噤或有張口者,冥冥不知人事,口鼻氣絕,但心頭溫,面色和,六脈皆動,一如屍厥,如此不省五六日。因作成敗計,救用風引湯加附子,灌下兩服遂省。
風引加附子湯
寒水石,石膏,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滑石(各六錢),附子(一個),龍骨,大黃,乾薑(各四錢),甘草,牡蠣粉(各二錢),桂枝(三錢),
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飲之。
白話文:
敗壞別行方
當流行病持續七天以上,高燒不退,大便乾硬難解,心腹脹滿,無法進食,精神昏亂、胡言亂語,脈象沈細,症狀嚴重到無藥可救時,可使用「附子鱉甲湯」。(不可製成煮散。)
附子鱉甲湯
鱉甲、白蘚皮、茵陳(各半兩),細辛、桂枝、白朮、吳茱萸、附子、枳實(各一分),大黃(三分),生薑(一兩)。
將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煮至一升,溫熱後分三次服用。
若傷寒調理不當,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熱邪潛伏在內臟,手腳冰冷,指甲發青,擔心陽氣逐漸衰弱轉為陰毒之氣,猶豫之間可能惡化為「狐惑病」,面色出現斑紋如錦緞,可使用「木通桂枝湯」。
木通桂枝湯
木通、桂枝(各一兩),吳茱萸、細辛(各一分),甘草(半兩),蔥白(六根),紅棗(九顆)。
將藥材切碎,加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去渣後溫熱分四次服用。
若傷寒持續二十一到二十八天,疲勞消瘦不止,熱毒未消,忽冷忽熱,病情反覆,症狀類似瘧疾,可使用「鱉甲恆山湯」。
鱉甲恆山湯
鱉甲、恆山、牛膝(各三分),大青、牡丹(各半兩),石膏(二兩),烏梅肉、甘草(各一分),淡竹葉、豆豉、生麥門冬、生地黃(各二合半)。
將藥材切碎,加水五升,煎至二升半,溫熱後每次飲用一杯。
若傷寒八九天未痊癒,稱為「敗傷寒」,其他藥物無法治療時,可使用「鱉甲犀角湯」。
鱉甲犀角湯
鱉甲、升麻、柴胡、烏梅肉、枳實、犀角屑、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分),生地黃(二合半)。
將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五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兩次。
若敗傷寒出現頭痛、骨肉疼痛、胡言亂語,醫生無法治療時,可使用前述的「黑奴丸」。(方劑見於雜汗證中。)
龐氏記載:有人患時疫,經過六七天後發狂,雙眼瞪直不動,手腳蜷曲,牙關緊閉或張口,昏迷不醒,口鼻氣息微弱,但心口尚溫,面色正常,六脈仍有跳動,類似屍厥狀態,如此昏迷五六天。因判斷病情危急,使用「風引湯」加附子,灌服兩劑後甦醒。
風引加附子湯
寒水石、石膏、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滑石(各六錢),附子(一個),龍骨、大黃、乾薑(各四錢),甘草、牡蠣粉(各二錢),桂枝(三錢)。
將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匕,加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後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