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五 (6)
卷第五 (6)
1. 傷寒感異氣成溫病壞候並瘧證
病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木。)不可發汗,汗出則譫語,內煩擾不得臥,善驚,目光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耳。
風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嘿嘿但欲眠。下之則小便難,發汗則譫語,加溫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尿,宜葳蕤湯。(方在溫病噦方論中。)因發汗後,身體不惡寒,而反惡熱,無下證者,名曰風溫,,知母石膏湯,。
知母(一兩),石膏(一兩半),葛根,葳蕤(各三分),甘草,黃芩,升麻,人參,杏仁,羌活,防風(各半兩),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通口與之取汗。
病人素傷於寒,因復傷於寒,變成溫瘧,寒多熱少者,華佗赤散主之。(在寒疫治法中。)
寒熱相半者,,丹砂丸,。(兼治間日瘧子。)
丹砂,人參(各一錢),附子(一個,半兩者),
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煎竹葉湯,吞下二三十丸,發前三服。中病則吐,或身習習麻木,未中病加至四十丸。間日發前如法服,中病即止。
溫瘧內熱甚,昏昏嘿嘿者,麥奴丸主之。(方在可汗門中。)
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
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半兩),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
㕮咀,水三升半,煮米熟,去米下藥,取一升半,溫飲一盞。
溫瘧之為病,先熱後寒。
病人嘗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少陰,不可發汗。汗出則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變,名曰重暍,如此者醫殺之耳。
治濕溫如前證者,白虎湯主之。(方在傷寒厥陰門中。)
濕溫多汗,妄言煩渴,,石膏甘草散,。
石膏,甘草(等分),
細末,漿水調下二錢匕,日三服。
龐曰:愚醫昧於冷熱之脈,見足脛冷,多行四逆輩,如此醫殺者不可勝計。濕溫脈小緊,有如傷寒脈,但證候有異,數進白虎,則脛自溫而瘥也。
病人素傷於熱,因復傷於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小柴胡證罷,此為壞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榮氣長,數滑胃氣實,榮長即陽盛,怫鬱不得出,胃實即牢難,大便苦幹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復發汗,令陽氣盛不周;復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榮衛相搏,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而大渴,過經成壞病。(巢氏亦載此一候,今列入證中,經手神效方附。)治如前證。
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研),黃連,黃柏,黃芩(各半兩),香豉(二合半),梔子(五個),麻黃(三分),
白話文:
傷寒感異氣成溫病壞候並瘧證
病人原本受風邪所傷,又再受熱邪侵襲,風熱互相搏擊,便會引發風溫病。症狀包括四肢無力、頭痛、身體發熱、持續出汗卻不退熱,治療應從少陰、厥陰經著手(少陰屬火,厥陰屬木)。不可使用發汗法,若發汗會導致譫語、內心煩躁無法安睡、易受驚嚇、眼神無光。若醫生仍堅持發汗,這等於害死病人。
風溫病的表現為脈象浮數、出汗、身體沈重、呼吸急促、精神萎靡只想睡覺。若用瀉下法會導致小便困難,發汗則會譫語,用溫針治療會耳聾難言,若誤用吐下法則會遺尿,適合用葳蕤湯治療(方劑見溫病噦方論中)。若發汗後身體不怕冷反而怕熱,且無下瀉症狀,稱為風溫,可用知母石膏湯。
知母石膏湯
知母(一兩)、石膏(一兩半)、葛根、葳蕤(各三分)、甘草、黃芩、升麻、人參、杏仁、羌活、防風(各半兩)。
將藥材切碎,用三升水煎至一升半,去渣後溫服一杯,服用後讓病人出汗。
病人原本受寒邪所傷,又再受寒邪侵襲,轉變為溫瘧。若寒症多於熱症,可用華佗赤散治療(方劑見寒疫治法中)。若寒熱症狀各半,可用丹砂丸(兼治間日瘧)。
丹砂丸
丹砂、人參(各一錢)、附子(一個,半兩重)。
研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以竹葉湯送服二三十丸,發病前服用三次。若藥效發揮會嘔吐或身體麻木,若無效可增至四十丸。間日瘧發作前按此法服用,見效即停。
若溫瘧內熱嚴重,神志昏沈,可用麥奴丸治療(方劑見可汗門中)。
溫瘧脈象如常,身體不覺寒冷只覺發熱,骨節疼痛,時常嘔吐,可用白虎加桂枝湯。
白虎加桂枝湯
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半兩)、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
將藥材切碎,用三升半水煎至米熟,去米後取藥汁一升半,溫服一杯。
溫瘧的症狀是先發熱後發寒。
病人原本受濕邪所傷,又中暑熱,濕熱相搏,便會引發濕溫病。症狀包括雙腿冰冷、腹脹、胸頭目疼痛、胡言亂語,治療應從少陰經著手,不可發汗。若發汗會導致失語、耳聾、不知疼痛位置、身體發青變色,稱為重暍,此種情況等同醫生害死病人。
治療濕溫病可用白虎湯(方劑見傷寒厥陰門中)。
若濕溫病多汗、胡言亂語、煩渴,可用石膏甘草散。
石膏甘草散
石膏、甘草(等分)。
研成細末,用漿水調服二錢匕,每日三次。
龐安時說:庸醫不懂冷熱脈象,見病人足脛冷便多用四逆湯類藥物,因此害死的病人不計其數。濕溫病脈象小緊,類似傷寒脈,但症狀不同,多次服用白虎湯後,足脛自然回暖而痊癒。
病人原本受熱邪所傷,又再受熱邪侵襲,轉變為溫毒。溫毒是最嚴重的病症。
原本的太陽病未癒,轉入少陽經,小柴胡湯證消失後,稱為壞病,需辨明病因並對症治療。
寸口脈洪大滑數,洪大表示榮氣旺盛,滑數表示胃氣充實,榮氣旺盛則陽氣過盛鬱結不出,胃氣充實則大便乾硬,三焦閉塞,津液不通。若醫生再發汗,會使陽氣過盛不循環;若再誤用瀉下法,會導致便祕、小便不利。榮衛相爭,會出現五心煩熱、雙眼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極度口渴,過經後形成壞病(巢元方亦記載此症,現列入證候中,經手神效方附錄)。治療方法同前證。
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研)、黃連、黃柏、黃芩(各半兩)、香豉(二合半)、梔子(五個)、麻黃(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