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6)

1. 傷寒感異氣成溫病壞候並瘧證

病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木。)不可發汗,汗出則譫語,內煩擾不得臥,善驚,目光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耳。

風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嘿嘿但欲眠。下之則小便難,發汗則譫語,加溫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尿,宜葳蕤湯。(方在溫病噦方論中。)因發汗後,身體不惡寒,而反惡熱,無下證者,名曰風溫,,知母石膏湯,。

知母(一兩),石膏(一兩半),葛根,葳蕤(各三分),甘草,黃芩,升麻,人參,杏仁,羌活,防風(各半兩),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通口與之取汗。

病人素傷於寒,因復傷於寒,變成溫瘧,寒多熱少者,華佗赤散主之。(在寒疫治法中。)

寒熱相半者,,丹砂丸,。(兼治間日瘧子。)

丹砂,人參(各一錢),附子(一個,半兩者),

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煎竹葉湯,吞下二三十丸,發前三服。中病則吐,或身習習麻木,未中病加至四十丸。間日發前如法服,中病即止。

溫瘧內熱甚,昏昏嘿嘿者,麥奴丸主之。(方在可汗門中。)

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

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半兩),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

㕮咀,水三升半,煮米熟,去米下藥,取一升半,溫飲一盞。

溫瘧之為病,先熱後寒。

病人嘗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少陰,不可發汗。汗出則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變,名曰重暍,如此者醫殺之耳。

治濕溫如前證者,白虎湯主之。(方在傷寒厥陰門中。)

濕溫多汗,妄言煩渴,,石膏甘草散,。

石膏,甘草(等分),

細末,漿水調下二錢匕,日三服。

龐曰:愚醫昧於冷熱之脈,見足脛冷,多行四逆輩,如此醫殺者不可勝計。濕溫脈小緊,有如傷寒脈,但證候有異,數進白虎,則脛自溫而瘥也。

病人素傷於熱,因復傷於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小柴胡證罷,此為壞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榮氣長,數滑胃氣實,榮長即陽盛,怫鬱不得出,胃實即牢難,大便苦幹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復發汗,令陽氣盛不周;復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榮衛相搏,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而大渴,過經成壞病。(巢氏亦載此一候,今列入證中,經手神效方附。)治如前證。

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研),黃連,黃柏,黃芩(各半兩),香豉(二合半),梔子(五個),麻黃(三分),

白話文:

傷寒感異氣成溫病壞候並瘧證

病人原本就受風寒侵襲,又遭受熱邪侵犯,風熱交爭,於是發病成風溫。四肢不收斂,頭痛發熱,經常自汗不止,治療應著重於少陰、厥陰經(少陰屬火,厥陰屬木)。不可發汗,若發汗則會神志不清,內心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容易驚恐,目光無神。若再次使用發汗法,則必死無疑。

風溫病的脈象,陰陽二脈皆浮,汗出後身體沉重,呼吸必定急促,只想睡覺。若使用瀉下方法,則小便困難;若發汗,則神志不清;若用溫針療法,則耳聾難言;若只用吐瀉法,則會遺尿。宜用葳蕤湯。(處方見《溫病噦方論》)若發汗後,不惡寒反而惡熱,無瀉下症狀者,稱為風溫,可用知母石膏湯。

處方:知母(一兩)、石膏(一兩半)、葛根、葳蕤(各三分)、甘草、黃芩、升麻、人參、杏仁、羌活、防風(各半兩)。水煎服。

病人原本就體虛畏寒,又再次受寒,導致溫瘧,寒邪重於熱邪者,可用華佗赤散。(處方見《寒疫治法》)

寒熱交替者,可用丹砂丸。(兼治間日瘧)

處方:丹砂、人參(各一錢)、附子(一個,半兩重)。研末,蜜丸,梧桐子大小,用煎好的竹葉湯送服二三十丸,發病前三服。若發病則嘔吐,或身體麻木,若未發病可加至四十丸。間日瘧發病前按同樣方法服用,發病即停。

溫瘧內熱嚴重,昏昏沉沉者,可用麥奴丸。(處方見《可汗門》)

溫瘧脈象平和,不惡寒但發熱,骨節酸痛,偶爾嘔吐,可用白虎加桂枝湯。

處方: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半兩)、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水煎服。

溫瘧發病先熱後寒。

病人曾受濕邪侵害,因而中暑,濕熱交爭,則發病成濕溫。病人苦於兩脛逆冷,腹部脹滿,胸部、頭部、眼睛疼痛,胡言亂語,治療應著重於少陰經,不可發汗。若發汗則不能說話,耳聾,不知疼痛部位,身體青紫變色,稱為重暑,若如此治療,則必死無疑。

治療濕溫如上述症狀者,可用白虎湯。(處方見《傷寒厥陰門》)

濕溫伴隨多汗、胡言亂語、煩渴,可用石膏甘草散。

處方:石膏、甘草(等分)。研末,用漿水調服。

龐氏曰:愚笨的醫生不了解寒熱脈象,見到足脛冰冷,就大量使用溫熱藥物,因此而致死的人不計其數。濕溫脈象細弱而緊,類似傷寒脈象,但症狀不同,多次服用白虎湯,則脛部會自行溫暖而痊癒。

病人原本就體熱,又再次受熱邪侵犯,轉變為溫毒。溫毒是最嚴重的疾病。

太陽病日久未愈,轉入少陽,小柴胡證消失,此為危重之證,需仔細判斷病因,對症治療。

寸口脈洪大有力,脈象數而滑,洪大是氣血充盈,數滑是胃氣實,氣血充盈即陽盛,氣機鬱結不得宣洩,胃氣實則難以治療,大便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若再次發汗,則陽氣更盛而失衡;若再次瀉下,則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榮衛相搏,五心煩熱,兩眼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而口渴,病情延誤而轉為危重。(巢氏亦記載此症狀,今列入本證,特效方附於後)治療方法如前所述。

處方: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研磨)、黃連、黃柏、黃芩(各半兩)、香豉(二合半)、梔子(五個)、麻黃(三分)。水煎服。

《深師方》曰:傷寒病程八九日,三焦生熱,脈象滑數,昏迷,身熱沉重拘緊,或時呻吟。若攻治內邪,則沉重拘緊;若表邪未解,直接使用發汗藥,則毒邪加重。古代處方缺乏兼顧表裡的方法,因此我考慮用三黃湯來解內熱,並增加藥物來解表邪,故用三黃石膏湯。

論曰:傷寒發汗、或瀉下或用藥錯誤,之後三焦生熱,脈象洪數,神志不清,晝夜喘息,鼻腔反覆出血,而病情未見好轉,身體和眼睛發黃,狂躁不安,宜用三黃石膏湯。

以上四種溫病,王叔和所言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風溫與中風脈象相同,溫瘧與傷寒脈象相同,濕溫與中濕脈象相同,溫毒與熱病脈象相同,只是症狀不同,用藥方法也有所區別。若誤認為傷寒而發汗,則十死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