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8)

1. 小兒傷寒證

小兒傷寒發熱,自汗多啼,,葛根芍藥湯,。

葛根(三分),芍藥,甘草,黃芩,桂枝(各半兩),

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溫作二服,相次與之。熱盛者,去桂,加升麻半兩。無汗者,加麻黃一兩。喘者,加杏子半兩。

龐曰:小兒傷寒,始因壯熱不除,被湯丸下後,其項強眼翻,弄舌搐搦,如發癇狀,久則哽氣,啼聲不出。醫以為驚風,屢服硃砂、水銀、牛黃、錄粉、巴豆、竹瀝之類,藥皆無驗。此由誤下後,毒氣結在心胸,內熱生涎,涎裹諸藥,不能宣行所致也,,蕩涎散,。

粉霜(一錢),膩粉(二匣),芫花(一分),

細末,暖漿水調下,一歲半錢,病勢大者再服。白色著底者,粉霜也,宜盡嚾之。良久得睡,取下黑黃涎裹包丹砂之類,皆成顆塊,啼聲便出,立安。

龐曰:小兒結胸,亦如前狀,但啼聲出,醫亦多作驚風治之。其脈浮滑,試以指按心下,則痛而啼,宜半夏黃連栝蔞湯斟酌服,當下黃涎便瘥。(方在結胸門中。)

小兒傷寒,蒸起風熱,發癇,手足搐掣不省,,蛇皮湯,。

麻黃,大黃,牡蠣,黃芩(各四錢),寒水石,白石脂,赤石脂,石膏,紫石英,滑石(各八錢),人參,桂枝,龍齒(各二錢),甘草(三錢),蛇蛻皮(一錢),

粗末,每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分二服,熱多者進三服,以水並竹瀝中半煎,尤佳。

小兒傷寒後,胃中有熱,煩悶不食,至日晚潮熱頰赤,躁亂嘔吐,,蘆根湯,。

生蘆根,生茅根,赤茯苓,子芩,麥門冬,甘草,生薑(各一分),小麥,糯米(各二百粒),

細銼,水一升二合,煎六合,去滓,分三服,立效。

小兒傷寒,咳嗽,胸膈痰壅,喉中呀呷聲,,射干湯,。

射干,麻黃,紫菀,桂心,半夏(各半兩),甘草(一分),

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汁少許,煎六分,去滓,入蜜半匕烊化勻,溫作二服。

又方,,甜葶藶湯,。

甜葶藶(炒),杏仁(炒),麻黃(各等分),

粗末,每二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溫分減服。

小兒傷寒後,盜汗,體熱咽乾,,犀角黃耆湯,。

犀角屑,茯神,麥門冬,黃耆,人參(各半兩),甘草(一分),

粗末,每三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溫服。

小兒傷寒里不解,發驚妄語,狂躁潮熱,,鉤藤大黃湯,。

鉤藤皮,當歸,甘草(炙),芍藥(各半兩),大黃(三分),

粗末,每三錢水一盞,煎六分,溫溫服,以利為度。難利者,間茵陳丸服。(方在傷寒門中。)此方不唯治傷寒,常時小兒傷食,作驚發癇,不乳,溫壯⿰口孜啀,皆可斟酌與服,以利為度。

白話文:

小兒傷寒證

小兒傷寒發熱,出汗多且常啼哭,可用葛根芍藥湯

葛根(三分),芍藥、甘草、黃芩、桂枝(各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煎至六分,過濾藥渣後溫服,分兩次服用。若熱症嚴重,可去除桂枝,加入升麻半兩;若無汗,可加麻黃一兩;若有氣喘,可加杏仁半兩。

龐氏說:小兒傷寒,起初因高燒不退,誤用湯藥或丸藥瀉下後,出現頸部僵硬、眼睛上翻、吐舌、抽搐等類似癲癇的症狀,時間久了會呼吸困難、哭聲微弱。醫生誤認為是驚風,多次服用硃砂、水銀、牛黃、綠粉、巴豆、竹瀝等藥物,均無效。這是因為誤用瀉下藥後,毒氣積聚在胸中,內熱生痰,痰液包裹藥物,使藥效無法發揮所致,可用蕩涎散治療。

粉霜(一錢)、膩粉(二匣)、芫花(一分)。

研磨成細末,用溫熱的漿水調服,一歲幼兒服用半錢,病情嚴重者可再服一次。沈澱在底部的白色粉末為粉霜,應全部服用。服藥後不久會入睡,排出黑黃色痰液包裹的丹砂等藥物殘留物,形成塊狀,哭聲隨即恢復,病情迅速好轉。

龐氏說:小兒結胸症狀與前述類似,但哭聲尚存,醫生也常誤診為驚風。若脈象浮滑,按壓心窩部位會疼痛啼哭,宜用半夏黃連栝蔞湯斟酌服用,排出黃色痰液後即可痊癒。(方劑見結胸門。)

小兒傷寒引發風熱,導致癲癇發作、手腳抽搐、昏迷不醒,可用蛇皮湯

麻黃、大黃、牡蠣、黃芩(各四錢),寒水石、白石脂、赤石脂、石膏、紫石英、滑石(各八錢),人參、桂枝、龍齒(各二錢),甘草(三錢),蛇蛻皮(一錢)。

研磨成粗末,每次四錢加水一盞半,煎至七分,溫服分兩次。若熱症嚴重可服三次,以水和竹瀝各半煎煮效果更佳。

小兒傷寒後,胃中熱盛,煩悶厭食,傍晚潮熱臉紅、躁動嘔吐,可用蘆根湯

生蘆根、生茅根、赤茯苓、子芩、麥門冬、甘草、生薑(各一分),小麥、糯米(各二百粒)。

切碎後加水一升二合,煎至六合,過濾藥渣後分三次服用,效果顯著。

小兒傷寒咳嗽,胸悶痰多,喉嚨有痰鳴聲,可用射乾湯

射乾、麻黃、紫菀、桂心、半夏(各半兩),甘草(一分)。

研磨成粗末,每次三錢加水一盞半,加入少許生薑汁,煎至六分,過濾後加入半匙蜂蜜融化均勻,溫服分兩次。

另有一方甜葶藶湯

甜葶藶(炒)、杏仁(炒)、麻黃(各等分)。

研磨成粗末,每次二錢加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分次減量服用。

小兒傷寒後盜汗、體熱口乾,可用犀角黃耆湯

犀角屑、茯神、麥門冬、黃耆、人參(各半兩),甘草(一分)。

研磨成粗末,每次三錢加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

小兒傷寒內熱未解,引發驚嚇胡言、狂躁潮熱,可用鉤藤大黃湯

鉤藤皮、當歸、甘草(炙)、芍藥(各半兩),大黃(三分)。

研磨成粗末,每次三錢加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以通便為度。若排便困難,可間隔服用茵陳丸。(方劑見傷寒門。)此方不僅治傷寒,平時小兒積食、驚嚇發癇、拒食、高熱煩躁等,均可斟酌服用,以通便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