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4)

1. 黑骨溫證

冬三月行黑骨溫病,其源從太陽、少陰,相搏蘊積,三焦上下壅塞,陰毒內行,臟腑受客邪之氣,則病生矣。

腎腑臟溫病,陰陽毒氣,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毒所傷,裡熱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飲,或腰痛欲折。腎腑臟溫病,陰陽毒氣,其病相反。若臟實則為陽毒所損,胸脅切痛,類如刀刺,心腹膨脹,服冷藥瘥過而便洞泄,(不可作煮散。),苦參石膏湯,。

苦參,生葛(各二兩),石膏,濕地黃(各四兩),梔子仁,茵陳,芒硝(各一兩半),香豉,蔥白(各半升),

㕮咀,水八升,煎三升半,去滓,下芒硝烊化勻,溫飲一盞,日三四服。

扁鵲云:灸脾肝腎三腧,治丹毒、黑骨溫之病。

知母解肌湯,療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內熱者;或已下之,餘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利,有虛熱煩渴者。

麻黃,甘草(各一兩),知母,葛根(各一兩半),石膏(三兩),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去滓,溫飲一盞。若已下及自得利下,虛熱未除者,除麻黃加葛根成三兩,病常自汗者,亦如此法加葛根。無汗而難得汗者,加麻黃成一兩半;因變泄者,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一兩,加水四升,煎至一升半。

白話文:

黑骨溫證

冬季三個月容易發生黑骨溫病,其病因來自太陽經與少陰經相互衝擊、積聚,導致三焦上下氣血阻塞,陰毒之氣在體內運行,臟腑受到外邪侵襲,因而發病。

腎臟與膀胱的溫病,陰毒與陽毒的性質相反。若膀胱虛弱,則易受陰毒損傷,表現為內熱外寒,想靠近火源取暖且口渴想喝水,或腰部劇痛如折斷。若腎臟實熱,則易受陽毒損害,胸脅劇痛如刀刺,心腹脹滿,服用寒涼藥物後雖症狀緩解,但可能導致腹瀉(不可用煮散的劑型),此時可用苦參石膏湯治療。

苦參石膏湯
苦參、生葛(各二兩),石膏、濕地黃(各四兩),梔子仁、茵陳、芒硝(各一兩半),香豉、蔥白(各半升)。

將藥材切碎,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半,過濾藥渣後加入芒硝融化拌勻,溫熱服用一杯,每日三至四次。

扁鵲說:針灸脾、肝、腎三臟的腧穴,可治療丹毒與黑骨溫病。

知母解肌湯
用於治療溫熱病,症狀包括頭痛、筋骨肌肉痠痛、口乾胸悶;或夏季流行的熱毒病,外寒內熱者;或已用瀉下法但餘熱未清者;或熱病後自發腹瀉,伴有虛熱煩渴者。

麻黃、甘草(各一兩),知母、葛根(各一兩半),石膏(三兩)。

將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渣後溫服一杯。若已用瀉下法或自發腹瀉後虛熱未退,則去除麻黃,葛根增至三兩;若患者平時易自汗,也按此法增加葛根。若無汗且難以發汗,則麻黃增至一兩半;若因病情變化出現腹瀉,則去除麻黃,加入白薇、人參各一兩,並加水至四升,煎至一升半服用。

2. 溫病噦方論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氣逆,逆則噦;若大下後,胃中虛冷,亦致噦也。

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啘,,茅根葛根湯,。

茅根,葛根(各半升),

水四升,煮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蘊結不散變啘,,梓皮飲子,。

單煮梓皮汁,稍稍飲之佳。

溫病積飲冷,冷結胃中,熱入腎中,變壯熱大啘者,服梓皮湯。夫腎中有熱者,病瘥後,足心皮喜剝脫去,頭髮禿落,是其證也。

溫病胃冷變啘,,茅根橘皮湯,。

白茅根(半升),橘皮(一兩半),桂枝,葛根(各一兩),

㕮咀,水三升,煎去半,去滓,溫飲一盞,啘止停後服。微有熱,減桂半兩。(微有熱,宜去桂,加生薑二兩。),

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啘,,枇杷茅根湯,。

枇杷葉,茅根(各半升),

水四升,煮去半,去滓,稍熱飲之一二盞。(以上四方,皆不可作煮散。),

溫病者,此熱入腎,腎臟惡燥,熱盛則腎燥,腎燥故渴,引飲而自救也。

葳蕤湯,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痛,咽乾舌強,胸中痛,心胸痞滿,腰背強。

葳蕤,白薇,麻黃,獨活,大杏仁(生),芎藭,甘草,青木香,葛根(各一兩),石膏(一兩半),

㕮咀,水五升,煎二升半,去滓,飲一盞,通口服之,取汗。若一寒一熱者,加朴硝半兩,大黃一兩半,朴硝末後下。

白話文:

《溫病嘔吐方論》

體內熱邪潛伏在胃部,會導致胸悶、氣機上逆,氣逆則引發嘔吐;若過度瀉下後,胃中虛寒,同樣會引起嘔吐。

1. 溫病熱症,飲水後受寒而嘔吐
可用「茅根葛根湯」:
白茅根、葛根(各半升),加水四升,煮至二升,去渣後溫服一杯。

2. 溫病熱未退,又受寒邪侵襲
寒毒入胃,鬱結不散而嘔吐,可用「梓皮飲子」:
單獨煮梓樹皮汁,少量頻飲為佳。

3. 溫病因過飲冷飲,寒凝胃中
熱邪下陷腎臟,轉為高熱劇烈嘔吐,可服「梓皮湯」。若腎中有熱,病癒後會出現腳底脫皮、頭髮脫落等症狀。

4. 溫病胃寒致嘔吐
可用「茅根橘皮湯」:
白茅根(半升)、橘皮(一兩半)、桂枝、葛根(各一兩),切碎後加水三升,煎至一半,去渣溫服一杯,嘔吐停止後停藥。若微有熱象,可減桂枝半兩(或去桂枝,加生薑二兩)。

5. 溫病熱症,飲冷後嘔吐
可用「枇杷茅根湯」:
枇杷葉、白茅根(各半升),加水四升,煮至一半,去渣後稍熱飲一至二杯。(以上四方皆不宜製成煮散劑。)

6. 溫病熱邪入腎
腎臟惡燥,熱盛則腎燥,故口渴引飲以自救。

葳蕤湯
治療冬溫及春季中風傷寒,症狀包括發熱、頭暈頭痛、咽喉乾燥、舌僵、胸痛、胸悶、腰背強直。
藥方:
葳蕤、白薇、麻黃、獨活、生杏仁、芎藭、甘草、青木香、葛根(各一兩)、石膏(一兩半),切碎後加水五升,煎至二升半,去渣後每次一杯,連續服用至發汗。若寒熱交替,可加朴硝半兩、大黃一兩半(朴硝最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