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四 (2)
卷第四 (2)
1. 時行寒疫論
《病源》載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病、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其治法初用摩膏火灸,唯二日法針,用崔文行解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復發汗,若大汗而愈,不解者,勿復發汗也。四日服藜蘆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蘆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已解,視病尚未了了者,復一法針之當解。不解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雞子湯下之愈。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食不消,病亦如時行,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病當待六七日。
時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熱在胃外而下之,熱乘虛入胃,然要當復下之。不得下,多致胃爛發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人有強弱相倍也。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治法在可水五苓散證中。(此巢氏載治時行寒疫之法焉。溫病、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據溫病無摩膏火灸,又有冬溫、瘡豆,更有四時臟腑陰陽毒,又夏至後有五種熱病,時令盛暑,用藥稍寒,故治有殊也。)
白話文:
《時行寒疫論》:
《病源》記載,立春節氣後若未出現嚴寒或冰雪天氣,卻有人突發高熱病症,這是冬季潛伏的寒氣隨春季陽氣升發而轉化為溫病。從春分至秋分前若遇突然寒冷天氣,則屬於時行寒疫。
三四月間若遇驟寒,此時人體陽氣較弱,受寒邪侵襲後發熱症狀較輕;五六月陽氣旺盛時受寒,發熱症狀會加重;七八月陽氣漸衰時受寒,發熱症狀又轉輕微。此病症狀雖與溫病、暑病相似,但治法不同。初期治療可用藥膏按摩、艾灸,第二日採用針刺法,服用崔文行解散方劑,發汗即可痊癒。
若未愈,第三日再次發汗。若已大量發汗仍未愈,則不可再發汗。第四日服用藜蘆丸,輕微嘔吐可愈;若病情頑固,服用藜蘆丸不吐者,改服赤小豆瓜蒂散催吐。吐後若仍有症狀,可再次針刺治療。若仍未愈,第六日熱邪已入胃,服用雞蛋湯即可治癒。治療需根據病情靈活調整。
若出現飲食積滯,症狀與時行病相似(均有發熱頭痛),食積需盡快瀉下;時行病則需等待六七日。時行病發展規律:第一日在表皮,第二日至肌膚,第三日至肌肉,第四日至胸腔,第五日入胃(此時才可瀉下)。若熱邪未入胃而過早瀉下,反致熱邪乘虛入胃,此時需再次瀉下。若未能及時瀉下,多會導致胃部潰爛發斑——輕者出紅斑(死亡率80%),重者出黑斑(死亡率90%)。體質強弱差異影響預後。延誤治療時機,熱邪不得宣洩,同樣會導致胃爛發斑。
若患病不發熱,僅見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神志錯亂等症狀,治療方法可參考五苓散證治。(此為巢氏記載的時行寒疫治法。與溫病、暑病區別在於:溫病不用按摩藥膏和艾灸,另有冬溫、瘡痘等分類,還有四季臟腑陰陽毒症;夏至後五種熱病因暑熱當令,用藥偏寒涼,故治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