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1)

1. 暑病論

龐曰:冬傷於寒,夏至後至三伏中,變為暑病,其熱重於溫也。有如傷寒而三陰三陽傳者,有不依次第傳,如見五臟熱證者,各隨證治之。

白話文:

暑病論

龐安時說: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寒氣潛伏體內,到了夏至後三伏天期間,轉變為暑熱疾病,這種熱症比一般的溫病更為嚴重。有的症狀類似傷寒,會依照三陰三陽的經絡順序傳變;也有的不按順序傳變,直接出現五臟熱症的症狀。治療時需根據具體證候對症下藥。

2. 暑病表證

暑病,代桂枝並葛根證,。

桂枝,芍藥,知母,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黃芩(一兩半),葛根(二兩),棗(十六枚),

㕮咀,水六升,煮取三升,通口服一盞,相次取汗。

暑病,代麻黃證

桂枝,杏仁,知母(各一兩),麻黃(三兩),甘草,黃芩(各一兩),

煎如前法。

暑病,代青龍湯證,。

麻黃(二兩),石膏(三兩),知母,桂枝,甘草(各一兩),杏仁(三十枚),生薑(一兩半),棗(十六個),

如前煎服。

暑病,代葛根麻黃證,。

葛根(二兩),麻黃(一兩半),桂枝,甘草,知母,黃芩,芍藥(各一兩),生薑(一兩半),棗(十六枚),

如前煎服。

暑病三日外至七日,不歇內熱,令人更相染,,大青消毒湯,。

大青,芒硝(各二兩),山梔子(一兩),石膏(四兩),豉(半升),濕地黃(半升),

㕮咀,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化之,溫服一盞,以熱除為度。

暑病通用白虎,一如傷寒與暍證用之。(方在厥陰證中。)

暑病通用麥奴丸。(方在雜汗證中。)

暑病若吐下後,別見形證,一如傷寒門治之。

暑病噦逆、發斑、瘡豆壞候,一如溫病門治之。(以上四條,先生所論。)

預防熱病急黃賊風,,葛粉散,。

葛粉(二升),生乾地黃(一升),香豉(半升),

細末,食後服方寸匕,牛乳蜜湯、竹瀝米飲、烏梅湯任性調下,日三服,有病者日五服。

白話文:

暑病表證

治療暑病,替代桂枝湯及葛根湯的方證:
桂枝、芍藥、知母、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黃芩(一兩半),葛根(二兩),棗(十六枚)。
將藥材切碎,加水六升,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杯,連續服用至出汗。

暑病,替代麻黃湯的方證:
桂枝、杏仁、知母(各一兩),麻黃(三兩),甘草、黃芩(各一兩)。
煎煮方法同前。

暑病,替代青龍湯的方證:
麻黃(二兩),石膏(三兩),知母、桂枝、甘草(各一兩),杏仁(三十枚),生薑(一兩半),棗(十六個)。
煎服方法同前。

暑病,替代葛根麻黃湯的方證:
葛根(二兩),麻黃(一兩半),桂枝、甘草、知母、黃芩、芍藥(各一兩),生薑(一兩半),棗(十六枚)。
煎服方法同前。

暑病持續三天至七天不退,內熱未消,容易傳染他人,可用大青消毒湯:
大青、芒硝(各二兩),山梔子(一兩),石膏(四兩),豉(半升),濕地黃(半升)。
將藥材切碎,加水七升,煮至三升,去渣後加入芒硝溶解,溫服一杯,以熱退為止。

暑病一般可用白虎湯,用法與傷寒及中暑證相同。(方劑見於厥陰證中。)
暑病一般可用麥奴丸。(方劑見於雜汗證中。)
暑病若經吐下治療後,出現其他症狀,可參考傷寒門的治法。
暑病出現呃逆、發斑、痘瘡惡化等情況,可參考溫病門的治法。(以上四條為先生所論。)

預防熱病、急黃、賊風,可用葛粉散:
葛粉(二升),生乾地黃(一升),香豉(半升)。
研成細末,飯後服一茶匙,可用牛乳蜜湯、竹瀝米飲、烏梅湯隨意調服,每日三次;若已患病,則每日五次。

3. 《素問》載五種暑病

肝熱病者先左頰赤,肺熱病者先右頰赤,心熱病者顏先赤,(顏,額也。)腎熱病者頤先赤,(頤,頰也。)脾熱病者鼻先赤。(土主中央。)病雖未發,見赤色刺之,名曰治未病。

肝熱病者,先小便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貟貟,脈引沖頭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喜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心煩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起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任,汗出而惡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豆大,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水身熱。熱爭則項痛貟貟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龐曰:五種熱病,肝腎二臟有逆證,心脾肺三臟亡逆證。凡五種熱病,二三日逢克未為逆,忌在五六日也。

白話文:

《素問》記載五種暑病

肝臟熱病患者初期左臉頰會發紅,肺臟熱病患者初期右臉頰會發紅,心臟熱病患者額頭先發紅(顏指額頭),腎臟熱病患者下巴先發紅(頤指臉頰),脾臟熱病患者鼻子先發紅(脾屬土主中央)。疾病雖未發作,看到發紅部位就針刺治療,這叫"治未病"。

肝臟熱病患者初期會小便發黃、腹痛、嗜睡、身體發熱。熱邪加劇時會胡言亂語、驚悸、脅部脹痛、手足躁動、無法安睡,庚辛日(金日)加重,甲乙日(木日)會出大汗,氣逆則在庚辛日死亡。針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氣逆時會出現持續性頭痛,經脈之氣上衝頭部。

心臟熱病患者初期情緒低落,數日後發熱。熱邪加劇時會突發心痛、煩悶想吐、頭痛臉紅無汗,壬癸日(水日)加重,丙丁日(火日)會出大汗,氣逆則在壬癸日死亡。針刺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

脾臟熱病患者初期頭重臉痛、心煩額頭青、想吐身體熱。熱邪加劇時腰痛不能俯仰、腹脹腹瀉、兩腮痛,甲乙日(木日)加重,戊己日(土日)會出大汗,氣逆則在甲乙日死亡。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

肺臟熱病患者初期突然發冷、汗毛竪起、怕風寒、舌苔黃身體熱。熱邪加劇時氣喘咳嗽、胸背疼痛、不能深呼吸、頭痛難忍、出汗怕冷,丙丁日(火日)加重,庚辛日(金日)會出大汗,氣逆則在丙丁日死亡。針刺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放豆粒大小的血可立即見效。

腎臟熱病患者初期腰痛小腿酸、口渴多飲身體熱。熱邪加劇時頸項持續疼痛、眩暈搖晃,戊己日(土日)加重,壬癸日(水日)會出大汗,氣逆則在戊己日死亡。針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各種出汗症狀會在對應五行相克的日子出現。

龐安時補充:五種熱病中,肝腎兩臟有氣逆症狀,心脾肺三臟沒有氣逆症狀。所有五種熱病,發病兩三天遇到相克日還不算危險,最危險的是第五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