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三 (9)
卷第三 (9)
1. 發汗吐下後雜病證
黃連,黃柏(各一兩半),龍骨(一兩),熟艾(兩雞子大),
㕮咀,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減溫服。
龐曰:凡冷利皆宜四逆。冷利臍下必寒,水穀黃白色或青黑也;熱利臍下必熱,利黃赤色也;天行熱毒,下利赤白,久下膿血;及下部毒氣,當下細蟲如布絲縷大,或長四五寸,黑頭銳尾,宜,麝香丸,。
麝香(一錢),附子,雄黃,丹砂,乾薑,巴豆(各二錢),
搗下篩訖,煉蜜和丸小豆大,米飲下二丸。未知增之。(此方本無巴豆,是古方脫去,服之不效。今增巴豆,試之甚驗。)
傷寒後咳噫,,肉豆蔻湯,。
肉豆蔻(一個),石蓮肉(炒),茴香(各一分),丁香(半分),生薑,人參(各二分),枇杷葉(五片,拭去毛,炙。),
㕮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四服,空心暖飲之。
龐曰:傷寒汗後,咳噫不止,是陰陽氣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胃氣上逆而咳噫無休止者,宜,良薑湯,。
橘皮,良薑,桂枝,當歸(各一分),麻黃(半兩),檳榔(三個),杏仁(二十個),甘草(一分),生薑(一分),大棗(十枚),
㕮咀,水二升半,煎至一升,去滓,下檳榔末,又煎三沸,去滓,通口服一盞,未已再一劑。
時行頭痛,心如醉狀,面愛向黑處,不欲見人,此為壞熱不散,速行大青湯與服;不爾,狂走趕人。大青湯
大青葉,秦艽,吳藍,升麻,薺苨,栝蔞根(各二分),甘菊(一分),石膏(三分),竹瀝(二合),朴硝(三分),
㕮咀,分二帖,每服一帖。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去滓,下竹瀝、朴硝,分溫四服。肉色黃加茵陳六分;面似火加梔子十四枚,加水成三升,煮取一升半,溫飲一盞。
七八日熱盛不解,,苦葶藶湯,。
苦酒(一升半),苦葶藶(一合),生艾汁(半升),
同煎至七合,作二服,此療內熱病,有牛黃一刀圭尤良。阮河南曰:今諸療疾,多用辛甜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价難得,常有必欲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之,除熱解毒,最勝向貴价藥也,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常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少促其間耳,無不解者。(苦酒即米醋也。)
龐曰:辛甜薑桂人參之屬,是發散寒氣之藥,其病未傳成內熱者,為調治之大要藥也。決不可慮其酸苦之藥,正治內熱病急要之藥也。設當行辛甘而用酸苦,設當行酸苦而用辛甘,是昧於陰陽之用,如此醫殺之耳。其辛甘酸苦,自是調治通行之要藥,若論苦則忌甘,論甘則忌苦,雖有屢中,誠為粗工矣。
傷寒發黃者,先用瓜蒂末內鼻中,口含水搐鼻中,去黃水,用五苓茵陳散最良。
白話文:
發汗吐下後雜病證
黃連、黃柏(各一兩半),龍骨(一兩),熟艾(約兩枚雞蛋大小),
將藥材切碎,以四升水煎煮至一升二合,濾去藥渣,分次溫服。
龐氏說:凡是因寒而腹瀉者,都適合服用四逆湯。寒性腹瀉者的肚臍以下必發冷,排出物為黃白色或青黑色;熱性腹瀉者肚臍以下發熱,排出物為黃赤色;若因流行熱毒導致下痢赤白,或長期排出膿血;或下腹部有毒氣,應排出細蟲(蟲體如布絲般細,或長四五寸,頭黑尾尖),此時宜服用麝香丸。
麝香(一錢),附子、雄黃、丹砂、乾薑、巴豆(各二錢),
研磨過篩後,加煉蜜製成如小豆大的丸劑,以米湯送服兩丸。若無效可增加劑量。(此方原本無巴豆,是因古方遺漏,服後效果不顯。現加入巴豆,試驗後療效顯著。)
傷寒後咳嗽打嗝者可服肉豆蔻湯:
肉豆蔻(一個),石蓮肉(炒)、茴香(各一分),丁香(半分),生薑、人參(各二分),枇杷葉(五片,擦去毛並烤炙)。
將藥材切碎,以三升水煎至一升半,分四次空腹溫服。
龐氏說:傷寒發汗後,咳嗽打嗝不止,是因陰陽氣升降失衡,應出汗卻無法排出,胃氣上逆導致咳嗝不休,宜服良薑湯:
橘皮、良薑、桂枝、當歸(各一分),麻黃(半兩),檳榔(三個),杏仁(二十個),甘草(一分),生薑(一分),大棗(十枚)。
將藥材切碎,以二升半水煎至一升,濾渣後加入檳榔末,再煮沸三次後去渣,溫服一杯,若未緩解可再服一劑。
流行性頭痛、神志昏沈如醉、面色發黑不欲見人,是因熱毒未散,應迅速服用大青湯;否則可能發狂躁動。大青湯組成:
大青葉、秦艽、吳藍、升麻、薺苨、栝蔞根(各二分),甘菊(一分),石膏(三分),竹瀝(二合),朴硝(三分)。
將藥材切碎,分兩帖煎煮,每帖以二升半水煎至一升二合,濾去藥渣後加入竹瀝、朴硝,分四次溫服。若皮膚發黃加茵陳六分;面紅似火加梔子十四枚,水量增至三升,煎至一升半後溫服一杯。
發熱七八日不退者,用苦葶藶湯:
米醋(一升半)、苦葶藶(一合)、生艾汁(半升),
同煎至七合,分兩次服。此方主治內熱病症,加入牛黃(一刀圭量)效果更佳。阮河南提到:現今治病多用辛甜類藥材如薑、桂、人參等,價格昂貴且難取得,若執意尋求反而延誤病情。而如苦參、青葙、葶藶子、艾草等,隨處可得,清熱解毒之效更勝貴價藥,前後多例驗證有效。內熱患者不必拘泥常規藥序,直接用青葙、苦參、艾草、米醋治療,僅需縮短服藥間隔,無不痊癒。(苦酒即米醋。)
龐氏補充:辛甜薑桂人參類藥物適用於寒證未轉化為內熱時,是調理關鍵。絕不可輕視酸苦藥的價值,它們正是治療內熱急症的重要藥材。若該用辛甘反用酸苦,或該用酸苦反用辛甘,便是混淆陰陽藥性,此舉等同醫殺。辛甘酸苦本是調治通行的要藥,若只論苦忌甘、論甘忌苦,即便偶見效驗,醫術仍屬粗淺。
傷寒發黃者,可先將瓜蒂末吹入鼻中(口中含水),刺激後排出黃水,再服用五苓茵陳散療效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