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7)

1. 發汗吐下後雜病證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屬梔子香豉湯主之。(用前方。)

下後,腹煩滿,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梔子(八個,大者),厚朴(二兩),枳實(二枚),

㕮咀,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飲一盞。

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主之。

肥梔子(八個),乾薑(一兩),

以水一升七合,煮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凡用梔子湯得效,即止後服,病人舊有微溏,不可與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塞者,梔子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桂枝,黃芩(各一兩半),柴胡(四兩),栝蔞根(二兩),乾薑,甘草,牡蠣(各一兩),

㕮咀,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溫溫時飲一盞,食頃再服。

傷寒發汗,若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湯,主之。

旋覆花,甘草(各一兩半),人參(一兩),生薑(二兩半),代赭(末,半兩),棗(三枚),半夏(一兩半),

㕮咀,水五升,煎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分四服。

傷寒,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飲水至數升者,白虎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不可轉側者,,柴胡龍骨牡蠣湯,主之。

柴胡(二兩),龍骨,黃芩,生薑,鉛丹,人參,桂枝,茯苓,牡蠣(各三分),半夏(一合),大黃(一兩),棗(六個)

㕮咀,水六升,煎取三升,下大黃,切如棋子塊,更煎取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以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當以五苓散利小便。(五苓散方在可水證中。)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禹餘糧(各八兩),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甘草(各二兩),白朮,人參,乾薑(各一兩半),

㕮咀,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三升,內桂,更煮取一升,去滓,溫分三服。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人參湯,主之。

厚朴(四兩),甘草(一兩),生薑(四兩),半夏(一兩一分),人參(半兩),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三服。

治頭痛壯熱,心中煩,,黃芩梔子湯,。

黃芩,梔子(各一兩半),石膏,乾葛(各二兩),豉(半兩),蔥白(寸切,半斤),

白話文:


發汗、吐、下後的雜病症狀

  1. 傷寒五六日後誤下
    若傷寒病已發作五六日,誤用強力瀉下法後,身體持續發熱不退,且心窩處有結塊疼痛感,表示病未解除,應使用「梔子香豉湯」治療。(配方同前。)

  2. 誤下後腹脹煩躁
    誤用瀉下法後,腹部脹滿煩悶,坐臥難安,可服用「梔子厚朴湯」。
    配方:梔子(大粒八枚)、厚朴(二兩)、枳實(二枚)。
    用法:將藥材搗碎,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去渣後溫服一杯。

  3. 誤用丸藥瀉下後發熱微煩
    傷寒病被醫師用丸藥瀉下後,身體仍發熱且輕微煩躁,宜用「梔子乾薑湯」。
    配方:肥梔子(八枚)、乾薑(一兩)。
    用法:加水一升七合煮至八合,去渣分三次溫服。
    注意:若服用梔子湯見效後應停藥;若患者平素有輕微腹瀉,不可使用此方。

  4. 汗、下後胸悶煩熱
    發汗或瀉下後,出現煩躁發熱、胸口窒塞感,可用「梔子湯」治療。

  5. 汗、下後少陽未解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又瀉下後,出現胸脅脹滿、小便不利、口渴不嘔、頭汗出、寒熱交替、心煩等症狀,屬表證未解,應服「柴胡桂枝乾薑湯」。
    配方:桂枝、黃芩(各一兩半)、柴胡(四兩)、栝蔞根(二兩)、乾薑、甘草、牡蠣(各一兩)。
    用法:藥材搗碎,加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渣後濃縮至一升半,溫服一杯,隔一段時間再服。

  6. 汗、吐、下後胃氣上逆
    傷寒經發汗、吐、下後,症狀雖緩解但胃部脹硬、噯氣不止,宜用「旋覆花代赭湯」。
    配方:旋覆花、甘草(各一兩半)、人參(一兩)、生薑(二兩半)、代赭石(半兩)、棗(三枚)、半夏(一兩半)。
    用法:藥材搗碎,加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渣後濃縮至一升半,分四次溫服。

  7. 吐、下後熱結裡證
    傷寒吐、下後七八日未愈,體內熱結,表裡俱熱,伴隨惡風、極度口渴、舌乾煩躁、大量飲水,應用「白虎加人參湯」。(方劑見厥陰證。)

  8. 誤下後驚煩身重
    傷寒八九日誤下後,出現胸悶煩躁驚慌、小便不利、譫語、身體沈重無法轉側,可用「柴胡龍骨牡蠣湯」。
    配方:柴胡(二兩)、龍骨、黃芩、生薑、鉛丹、人參、桂枝、茯苓、牡蠣(各三分)、半夏(一合)、大黃(一兩)、棗(六枚)。
    用法:藥材搗碎,加水六升煎至三升,加入切塊大黃再煎至二升,去渣溫服一杯。

  9. 誤治後下利不止
    傷寒服湯藥後嚴重腹瀉、胃部脹硬,用瀉心湯無效而改服他藥仍腹瀉不止。若用理中湯反加重,因理中湯僅治中焦,此證屬下焦虛寒,改服「赤石脂禹餘糧湯」。若仍無效,則用五苓散通利小便。(五苓散方見可水證。)
    配方:赤石脂、禹餘糧(各八兩)。
    用法:加水四升煮至二升,去渣溫服一杯。

  10. 表證未解誤下後協熱利
    太陽病表證未除卻反覆誤下,導致熱性腹瀉不止、胃部脹硬,表裡症狀並見,宜用「桂枝人參湯」。
    配方:桂枝、甘草(各二兩)、白朮、人參、乾薑(各一兩半)。
    用法:藥材搗碎,加水五升先煮四味至三升,加入桂枝再煮至一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11. 發汗後腹脹滿
    發汗後腹部脹滿,可服「厚朴人參湯」。
    配方:厚朴(四兩)、甘草(一兩)、生薑(四兩)、半夏(一兩一分)、人參(半兩)。
    用法:加水五升煮至一升半,去渣分三次溫服。

  12. 頭痛煩熱
    治療頭痛、高熱、心煩的「黃芩梔子湯」。
    配方:黃芩、梔子(各一兩半)、石膏、乾葛(各二兩)、豉(半兩)、蔥白(切段半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