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三 (6)
卷第三 (6)
1. 暍證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湯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此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瓜蒂湯,主之。
瓜蒂(二十七枚),
水半升,煮取二合半,去滓,溫服。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而細,芤而遲,小便已,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反熱甚;下之,則淋甚,宜大小橘皮湯。(大橘皮湯在不可汗證中。)
小橘皮湯(主手足冷嘔噦。)
橘皮(二兩),生薑(四兩),
㕮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作四服,稍熱呷之。
白話文:
中暑
太陽經脈內熱的人,就是中暑了。這種人會出汗、怕冷、發燒、口渴,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藥方在厥陰證那裡。)
太陽經脈中暑的人,會發燒、身體沉重疼痛,脈搏微弱,這是夏天喝了冷水,寒氣入侵皮膚所引起的,用瓜蒂湯治療。
瓜蒂(27枚)
水半升,煮成二合半,去除渣滓,溫溫的服用。
太陽經脈中暑,發燒、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搏弦細、虛弱遲緩,小便量少,渾身起雞皮疙瘩,手腳冰冷,稍微活動一下身體就發熱,口乾舌燥,牙齒發乾,如果想讓它出汗,則寒氣更甚;用溫針灸,反而更熱;如果瀉下,則小便量更少,應該用大小橘皮湯治療。(大橘皮湯在不可汗證那裡。)
小橘皮湯(治療手腳冰冷、嘔吐)
橘皮(二兩),生薑(四兩),
切碎,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除渣滓,分四次服用,稍微溫熱一些慢慢喝。
2. 發汗吐下後雜病證
病人脈微而澀,此乃醫所病,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體,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氣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覆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燥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此皆可治。陽微惡寒四逆,陰弱發熱為內熱病,宜苦酒、艾之類。)
大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湯,主之。
茯苓(四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大棗(八個),
㕮咀,以甘爛水五升,先煮茯苓減一升,內下諸藥,煮取一升半,溫溫作三服。作甘瀾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楊柏枝擊水,上有珠子五六千個相逐,取用之。
發汗或下後,痞滿,或成寒實結胸,氣塞不通,宜,檳榔散,。
檳榔(二個,一生一煨。)
細末,酒二盞,煎一盞四分,作兩服,溫飲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南海本草》治膀胱氣佳。
龐曰:因發汗時,汗出如水漏下,還復汗少,喘促不止。脈促而按之濡者,合當汗而解;脈促而按之實者,死。若脈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憒而喘者,陰陽未和,尚阻升降,宜服順陰陽
五味子湯,。
麻黃(半兩),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杏仁,橘皮,生薑(各一分),棗(七枚),
㕮咀,水二升,煮七合,去滓,通口服一盞,未瘥,再作二三服。手足厥甚者,厚衣護其厥。
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宜,乾薑附子湯,。(不可作煮散。)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
㕮咀,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時,飲一小盞,食久再服。
傷寒,若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宜,茯苓白朮湯,。
茯苓(二兩),桂枝(一兩半),白朮,甘草(各一兩),
㕮咀,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溫四服。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香豉梔子湯主之;少氣者,加甘草;嘔者,加生薑。
梔子香豉湯
肥梔子(二十枚),香豉(兩合,綿裹),
水二升,煎梔子至一升三合,下豉,取七合半,去滓,每進一盞。得吐,止後服。
梔子甘草湯,,前湯內加甘草一兩,同梔子煮,後下豉,如前法,加水半升。
梔子生薑湯,,前方內加生薑二兩半,同梔子煮,後下豉,同前法,加水一升。
白話文:
發汗吐下後雜病證
病人脈象微弱而澀滯,這是因為醫生過度治療造成的。病人大量發汗,又多次服用瀉下藥物,導致失血。病人起初惡寒,後來發熱,且持續不斷。夏天酷熱,卻想穿厚衣服;冬天嚴寒,卻想脫掉衣服。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則惡寒,陰氣虛弱則發熱。醫生過度發汗,使陽氣更加虛弱,又大量瀉下,使陰氣也更加虛弱。五月時,陽氣在體表,胃氣虛寒,由於陽氣內虛,不足以抵禦寒冷,所以想穿厚衣服。
十一月時,陽氣在內,胃中燥熱,由於陰氣內虛,不足以抵禦暑熱,所以想脫掉衣服。而且陰脈遲緩澀滯,所以知道病人失血了。(這些病症都可以治療。陽氣虛弱導致惡寒四肢厥冷,陰氣虛弱導致發熱屬內熱病,宜用苦酒、艾類藥物治療。)
瀉下之後,再次發汗,小便不利,這是因為津液耗損的緣故,不要治療,只要小便通暢,必定會自行痊癒。
發汗後,病人臍下悸動,將要發生奔豚病症,可用茯苓桂枝湯治療。
茯苓四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大棗八個,研磨成末,用甘瀾水五升,先煮茯苓至減少一升,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一升半,溫溫服下,分三次服用。甘瀾水的製作方法:取水二斗,放在大盆中,用楊柏枝攪動水,水面出現數千個氣泡,取用此水。
發汗或瀉下後,腹部痞滿,或者形成寒邪積聚結胸,氣機阻滯不通,宜用檳榔散治療。
檳榔兩個(一個生一個煨),研磨成細末,用酒二盞,煎至一盞四分,分兩次溫服。也可用於治療蛔厥、心腹刺痛。《南海本草》記載其治療膀胱氣脹效果良好。
龐氏說:如果發汗時,汗出如水一樣流下,之後汗出減少,呼吸急促不止,脈象急促,按之濡弱,則應該繼續發汗以解表;脈象急促,按之堅實,則將死亡。如果脈象浮,手足輕微厥冷,面色晦暗,嘴唇青紫,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則陰陽失調,氣機升降阻滯,應該服用順調陰陽的五味子湯。
麻黃半兩,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杏仁、橘皮、生薑各一分,大棗七枚,研磨成末,加水二升,煎至七合,去渣,分次服用一盞,若未痊癒,可再煎服二三劑。手足厥冷嚴重者,應穿厚衣保暖。
瀉下後,再次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睡不著覺,晚上卻能安靜入睡,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宜用乾薑附子湯。(不可製成散劑服用)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研磨成末,加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服用一小盞,隔一段時間再服用。
傷寒病,如果吐瀉後,心下痞滿,氣體上衝胸部,起身時頭暈,脈象沉緊,發汗則會加重病情,身體感到搖晃不安,宜用茯苓白朮湯。
茯苓二兩,桂枝一兩半,白朮、甘草各一兩,研磨成末,加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去渣,分溫四次服用。
發汗吐瀉後,虛煩不得眠,如果病情嚴重,必然反覆輾轉,心中煩悶,可用梔子香豉湯治療;氣短者,加甘草;嘔吐者,加生薑。
梔子香豉湯:肥梔子二十枚,香豉二合(用棉布包好),加水二升,煎梔子至一升三合,加入香豉,煎至七合半,去渣,每次服用一盞。嘔吐停止後再服用。
梔子甘草湯:在上述湯劑中加甘草一兩,與梔子同煮,之後加入香豉,按上述方法煎服,加水半升。
梔子生薑湯:在上述湯劑中加生薑二兩半,與梔子同煮,之後加入香豉,按上述方法煎服,加水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