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5)

1. 痓濕暍證

傷寒所至,太陽病痓濕暍,此三種宜應別論,以為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白話文:

《痓濕暍證》

傷寒所引起的太陽病症狀中,包含痓病、濕病與暍病這三種類型。這三種病症應當分別討論,但因它們的症狀與傷寒相似,所以在此一併提出說明。

2. 痓證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不惡寒,名曰剛痓。

太陽病,微熱汗出,不惡寒,名曰柔痓。(《病源》云惡寒。)

其證身熱足寒,頭強項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

太陽病,發汗太過,因致痓。(《素問》曰:太陽所至,為寢汗痓。又云:肺熱移於腎,傳為柔痓。始太陽中風,發熱而過迫肺金,金投子而避害,故移熱於腎水,水為火迫則上升,復凌心位,水入火鄉而為汗,若汗太多,因而熟寐,汗反為冷濕之氣復著太陽經,故發痓也。)

痓病臥不著席,小兒腰背去席二指,大人側掌,為難治。痓病脈弦,直上下行。

仲景云:太陽病證,其身體𠘧𠘧然,脈反沉遲者,為欲作痓,宜桂枝加栝蔞湯。(栝蔞不主中風,項強𠘧𠘧,其意治肺熱,令不能移於腎也,桂枝湯內當加栝蔞四兩。)

痓病不宜大發汗及針灸,宜小汗之。

柔痓宜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湯內加葛根四兩。)

剛痓宜,葛根麻黃湯,。(方在解表證中。)

剛柔痓加減葛根麻黃湯。

葛根,麻黃,生薑(各一兩),防風,芍藥,白朮,人參,芎藭,黃芩,防己,桂枝,甘草(各半兩),附子(一枚),

㕮咀,水六升,先煮麻黃、葛根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飲服一盞,食頃再服,日四五,夜二三。柔痓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成一兩半。

剛痓,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其人必齘齒,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白話文:

痙證

太陽病,發熱卻無汗,反而不怕冷,稱為「剛痙」。

太陽病,輕微發熱且出汗,不怕冷,稱為「柔痙」。(《病源》中提到會怕冷。)

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但腳冷、頭部僵硬頸部緊繃、怕冷時頭部發熱、臉紅眼脈赤紅、頭部不自覺搖動、突然牙關緊閉、背部反張,這些都是痙病的症狀。

太陽病,若發汗過度,可能導致痙病。(《素問》提到:太陽經病變會導致盜汗與痙病。又說:肺熱轉移到腎,會形成柔痙。起初是太陽中風,發熱過度影響肺金,肺金為避害而將熱轉移至腎水,腎水受火熱逼迫而上升,進而侵犯心位,水進入火的位置而化為汗,若汗出過多,熟睡時汗液反而變成冷濕之氣,再次附著於太陽經,因而引發痙病。)

痙病患者躺臥時背部無法貼近床席,小兒腰背與床席間距約兩指寬,成人則約一掌側寬,此為難治之症。痙病脈象弦直,上下貫通。

仲景說:太陽病症狀,身體僵硬緊繃,脈象反而沈遲者,是將要發作痙病,適合用桂枝加栝蔞湯。(栝蔞並非主治中風,而是針對項部僵硬緊繃,其作用在於清肺熱,防止熱邪轉移至腎,桂枝湯中應加栝蔞四兩。)

痙病不宜過度發汗或針灸,適合微微發汗。

柔痙適合用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湯中加葛根四兩。)

剛痙適合用葛根麻黃湯。(方劑列於解表證中。)

剛柔痙加減葛根麻黃湯:
葛根、麻黃、生薑(各一兩),防風、芍藥、白朮、人參、芎藭、黃芩、防己、桂枝、甘草(各半兩),附子(一枚)。

將藥材切碎,加水六升,先煮麻黃、葛根數沸,去除浮沫,加入其餘藥材,煮取二升,去渣。每次服用一杯,飯後再服,白天四五次,夜間兩三次。柔痙有自汗者,去除麻黃,葛根增至一兩半。

剛痙症狀為胸悶、牙關緊閉、躺臥時背部不貼床席、腳部抽筋,患者可能咬牙,適合用大承氣湯瀉下。(方劑列於可下證中。)

3. 濕證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緩,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只當利其小便,宜五苓散。(方在可水證中。)

濕家之為病,一身疼,發熱,身如熏黃,仍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宜,黃耆湯,。

黃耆(二兩半),防己(二兩),甘草(一兩),白朮,生薑(各一兩半),棗(十六個),

㕮咀,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滓,溫飲一盞,食久再服。喘者,加麻黃一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一兩半;氣上衝者,加桂枝一兩半;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一兩,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坐厚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令微汗出。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此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故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汗出已解,身復痛,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細末瓜蒂,含水搐少許鼻中則愈。

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湯內加白朮二兩。(麻黃湯在可汗證中。)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則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因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於冷所致也,可與,杏仁薏苡湯,。

麻黃(一兩半),杏仁(四拾五枚),薏苡仁,甘草(半兩),

㕮咀,以水二升,先煮麻黃一二十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二三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痛,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宜,桂枝附子湯,。此治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

桂枝(二兩),附子(二枚),生薑(一兩半),大棗(十二枚),甘草(一兩),

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四服。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二兩,煎如前法。初一二服,身如痹,半日許服之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乃朮、附並走皮膚,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極,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被,或有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附子(二枚),白朮(二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

㕮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身腫者加防己二兩;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一兩半,溢水成四升,煎一升三合。

白話文:

濕證

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沈緩,這是濕痹的症狀。患者小便不暢,大便反而通暢,此時應利小便,適合用五苓散。(方劑見於「可水證」中。)

濕病患者,全身疼痛、發熱,皮膚如燻黃色,治療仍以風濕為主。若脈浮、身體沈重、出汗且怕風,適合用黃耆湯。

黃耆湯
黃耆(二兩半)、防己(二兩)、甘草(一兩)、白朮(一兩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十六枚)。
將藥材切碎,加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渣,溫服一杯,隔一段時間再服。若氣喘,加麻黃一兩;胃中不適,加芍藥一兩半;氣上衝,加桂枝一兩半;下焦有寒,加細辛一兩。服藥後可能感覺皮膚如蟲爬行,腰以下冰冷,應坐厚被上,再用被子圍裹腰部以下,讓身體微微出汗。

濕病患者,僅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烤火。若過早使用瀉下法,會導致呃逆、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厚膩,這是下焦有熱、上焦有寒的表現,患者口渴想喝水卻無法飲入,因口乾燥所致。

濕病患者若誤用瀉下法,額頭出汗、微喘、小便不利,可能致死;若腹瀉不止,亦可能致死。

:風濕相搏,全身疼痛,按理應發汗而解,但遇陰雨天氣,汗出後疼痛又復發,為何?
:若發汗過多,僅風邪散去,濕邪仍在,故不愈。治療風濕應微發汗,使風濕俱除。

濕病患者身體疼痛、發熱、面黃氣喘、頭痛鼻塞煩躁,脈象洪大,飲食正常,腹中無病,病因在頭部寒濕,導致鼻塞。可將瓜蒂研末,含水少許吹入鼻中即癒。

濕病患者全身煩痛,可用麻黃湯加白朮二兩。(麻黃湯見於「可汗證」中。)

患者全身疼痛、發熱,傍晚加劇,稱為風濕。此病因汗出受風或長期受寒所致,可用杏仁薏苡湯。

杏仁薏苡湯
麻黃(一兩半)、杏仁(四十五枚)、薏苡仁(半兩)、甘草(半兩)。
將藥材切碎,加水二升,先煮麻黃一二十沸,去沫,加入其餘藥材,煮取一升,去渣,溫服二至三次。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痛、無法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適合用桂枝附子湯。此方適用於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

桂枝附子湯
桂枝(二兩)、附子(二枚)、生薑(一兩半)、大棗(十二枚)、甘草(一兩)。
將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四次溫服。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枝加白朮二兩,煎法相同。初服一二劑後,身體可能麻木,半日後藥效發揮,患者可能頭暈,此為白朮、附子作用於皮膚驅散水氣所致,無需驚慌。

風濕相搏,骨節劇痛、無法屈伸,觸碰更痛,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願掀被,或輕微浮腫,可用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
附子(二枚)、白朮(二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
將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三次溫服。若浮腫,加防己二兩;心悸、小便不利,加茯苓一兩半,加水至四升,煎取一升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