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8)

回本書目錄

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8)

1. 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此書摘取張長沙之大要,辯論精妙。其有證而無方者,上溯《內經》,旁及他書,參以己見,為增損進退之法,實能發仲景未盡之意,而補其未備之方。是為龐氏之撰著,非僅述而不作也。故所引原文,每有刪削。觀諸家抄本,多有異同,或未見宋刻,傳寫互異;或依據張書,增補失真。

故今將宋刻龐論翻雕,未敢輒改原文,即有抄本,義長者亦第摘取備考。別疏為札記附於後。丕烈又識。

序文:啟(薛本、顧本此上俱有「軾」字,居右。)再拜(薛本、顧本此上亦有「軾」字,略小。)

白話文:

這本書擷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精華要義,論述精闢透徹。書中有些診斷有而處方缺失的地方,作者上溯《黃帝內經》,並參考其他醫書,加上自己的見解,增刪調整治療方法,真正做到了發揮仲景未盡之意,補足其不足的處方。這是龐安時先生的著作,並非只是簡單的摘抄和彙編。因此,書中引用的原文,多有刪減。參考各家抄本,版本差異很大,有些版本可能並未見到宋刻本,因此傳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同;有些則依據張仲景的著作增補,反而失真了。

所以,現在我們將宋刻本的龐氏《傷寒論》重新雕版印刷,不敢隨意更改原文。即使是其他抄本中,意思比較詳盡的內容,也僅僅摘錄參考,另撰寫札記附在後面。丕烈謹識。

序言:啟稟(薛本、顧本在此處上方都有「軾」字,位於右側。)再拜(薛本、顧本在此處上方也有「軾」字,字體略小。)

2. 後序

二行:自少時(顧本無「時」字。)八行:皇甫諡(「諡」當作「謐」。)十行:悉能辯論發揮,每用以治病(薛本作「悉能辯明考正,用以治病。」)後一行:不問貧富,為便房曲齋,調護寒暑(薛本作「不問貧賤富貴,均為調護寒暑。」)後二行:時節其飢飽之度(薛本無「之度」二字。

)後三行:耐事(薛本作「耐子」。)後四行:他日過之(薛本「過」作「見」。)後九行:故不著著其行事(顧本不重「著」字。)

目錄第四葉前半頁宋刻原缺,各本亦無,按目錄計缺一葉有半,而此葉板心刻四葉,不知目錄前尚有文字否。今因無從補刊,故仍其缺,不敢妄作也。

白話文:

後序

從小時候開始,…… 皇甫謐…… 都能夠清楚地闡述和運用醫理,經常以此治病,不論病人貧富,都悉心照料,調養寒暑,注意他們的飲食起居。…… 能吃苦耐勞,…… 將來再敘述此事。…… 因此,沒有詳細記載他的行為。

目錄第四頁前半頁宋刻本遺失,其他版本也未收錄。根據目錄推算,缺失約半頁,而此頁版心刻印了四頁內容,不知目錄之前是否還有文字。如今無法補刊,所以保留缺頁,不敢隨意增補。

3. 卷第一

一葉,十行:冰也(案「也」字衍,薛本、顧本俱無。)後三行:其有(顧本「有」作「人」,非。)又勞房(薛本「房」作「力」。)

三葉,十行:故須(薛本作「又須」,按「又」字是。)後三行:而變暑病(顧本「病」下有「所宜」二字。)後十行:有平居者(薛本作「有卑濕居者」。)

四葉,後八行:揮散(薛本、顧本「揮」俱作「憚」。)後十行:工(薛本此上有「粗」字。)

五葉,三行:欲溫(原本「欲」字破損,今照顧本補。薛本、張本皆作「飲」,非。)

六葉,後一行:足(薛本作「更」,按「更」字是。)後十行:虛寒(顧本作「虛汗」,非。)

七葉,六行:一二日發,以上連風府(薛本上有「當」字,「以」下有「其脈」二字。)

八葉,後四行:大湯劑(原本「大」作「人」,今依薛本改。)

十葉,九行:自微汗(薛本「自」作「身」,非。)後十行:大便已鞭(薛本「鞭」作「硬」。按原本「硬」作「鞭」者甚多,不能悉正,皆當從「硬」為是,後仿此。)

十一葉,後五行:而又脈(顧本「又」作「反」。)後八行:當二三日發(原本作「二二日」,誤,今依薛本、顧本改。張本作「三四日」是。)後九行:而聾(薛本作「而耳聾」,顧本作「耳聾」。)後十行:相載(薛本作「相搏」。)

十二葉,後九行:傷寒三四日,陽為盡(薛本作「傷寒三日,三陽為盡」,顧本作「傷寒三四日,三陽為盡」。按當依薛本是。)

十四葉,五行注:故芍藥(薛本作「但以芍藥」。)十行:於寐也(宋本有脫誤。按仲景原文當作「但欲寐」也。)

十五葉,四行:故以小辛之藥溫散(顧本作「故以溫散之藥」。)

十六葉,後五行:已合治之(薛本作「已即合消之合治之」。顧本「已」作「匕」。按當作「各別搗篩已,合治之。」薛、顧本皆誤。)

十七葉,後四行:熬香(薛本「香」作「干」,非。)

十八葉,八行:氣上衝,心中痛熱(顧本重一「心」字,是。)

十九葉,二行:當不得食(薛本、顧本「得」俱作「能」。按「能」字是。)

二十葉,後二行:次治其厥(顧本「次」作「須」。)後八行:永宜此方(薛本、張本「永」俱作「亦」。)

廿一葉,五行:醫(顧本作「逆」。)

廿二葉,四行:與太陰(顧本無「與」字。按原本「與」字疑衍。)

白話文:

[卷第一]

一頁,十行:冰冷。後三行:它(指疾病)又勞累(或用力過度)。

三頁,十行:因此需要。後三行:而轉變成暑熱病症。後十行:有平時居住環境良好的人(或居住環境潮濕低窪的人)。

四頁,後八行:揮發散去。後十行:熟練(或粗糙)。

五頁,三行:想要溫暖(或飲用溫熱的湯藥)。

六頁,後一行:足夠。後十行:虛寒。

七頁,六行:一、二日發病,以上連到風府穴。

八頁,後四行:大劑量的湯藥。

十頁,九行:自然微微出汗。後十行:大便已經堅硬。

十一頁,後五行:而且脈象…後八行:應該在二、三日發病。後九行:而耳聾。後十行:互相影響(或互相搏擊)。

十二頁,後九行:傷寒病三四日,陽氣將盡。

十四頁,五行注:因此用芍藥。十行:想要睡覺。

十五頁,四行:因此用辛溫散寒的藥物。

十六頁,後五行:已經混合治療。

十七頁,後四行:熬製藥物使其乾燥。

十八頁,八行:氣往上衝,心中疼痛發熱。

十九頁,二行:不能吃東西。

二十頁,後二行:其次治療厥逆。後八行:應該長期服用此方。

廿一頁,五行:醫生。

廿二頁,四行:與太陰病症。

4. 卷第二

二葉,七行:指梢(薛本「梢」作「稍」。)八行:增寒(顧本作「憎」,是。)後六行:翕翕熱(薛本「熱」上有「發」字。)

三葉,三行:憎寒(原本作「增」,誤。今依薛本改。以下「憎寒」及後三行皆仿此。)

四葉,六行注:當發證(顧本「發」下有「汗」字。)又注:青龍湯似桂枝證(薛本「湯」下有「者」字,「似」作「以」,按「似」字不誤。)

五葉,一行:勢如(薛本「如」作「加」。按當作「加」是。)

六葉,八行:黑夌(薛本「夌」作「麥」。)後四行:及(顧本作「皮」。)後九行注:蜯粉(薛本「蜯」作「拌」,非。)

七葉,一行:以失(薛本「以」作「似」。)後四行注:此若軟緊而遲(原本「若」字破損,照薛本補。張本同顧本作「此浮緊而遲」,並無「若」字,誤甚。)

八葉,後一行:少氣逆(薛本「氣」字下重一「氣」字,按「氣」字當重為是。)後十行:氣微絕(顧本「微」作「欲」,是。)

九葉,後七行:谷不得前(薛本「前」作「消」,非。)

十葉,一行:三勝(薛本「勝」作「升」,顧本同。按當作「升」為是。)後八行:五倍子(薛本作「五味子」,顧本同。案小青龍湯本方有五味子,無五倍子,當作「五味子」為是。)

十二葉,一行:去仁參(薛本「仁」作「人」,顧本同。按當作「人」為是。)三行:攴結(薛本「攴」作「支」。)

十四葉,後七行:互(原本作「玄」,誤。顧本作「弦」,薛本、張本均作「互」。按「互」字是,今改。)

十五葉,後十行:大柴胡胡湯(薛本不重「胡」字,顧本同。按重者乃衍字也。)

十八葉,後一行:在壯熱,但主利(薛本「在」作「發」,「主」作「下」。按當從「發」從「下」為是。)

十九葉,四行:表證在(薛本「在」上有「仍」字。)

二十葉,六行注:閞上閞下(薛本、顧本皆作「關上關下」。)後二行:咽躁(薛本同。顧本「躁」作「燥」,按當作「燥」為是。)後三行:方有(薛本同,顧本「有」作「在」。按當作「在」為是。)

二十一葉,五行:拘忌(顧本「忌」作「忽」。)後二行:煩喘(顧本「喘」作「渴」。)

二十三葉,八行:微喘(顧本「喘」作「熱」。)

二十四葉,二行:閞陰(顧本作「關」。)四行同。

二十五葉,一行:桂枝甘草湯主之(薛本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四行:並宜火劫治之(薛本「宜」下有「依」字。)後一行:自為黃(薛本「自」上有「身」字,「自」作「目」。)後四行:蓄血若去(原本「若」作「君」,誤。今照各本改。)

白話文:

卷第二

二葉,指尖。增寒,翕翕發熱。

三葉,憎寒。

四葉,發病,青龍湯類似桂枝湯證。

五葉,勢如(或勢加)。

六葉,黑麥,及(或皮)。蜯粉。

七葉,似乎,若軟緊而遲。

八葉,少氣逆,氣微絕。

九葉,谷氣不得下降。

十葉,三升,五味子。

十二葉,去人參,支結。

十四葉,互。

十五葉,大柴胡湯。

十八葉,發壯熱,但瀉下。

十九葉,表證仍然存在。

二十葉,關上關下,咽燥,方在。

二十一葉,拘忌,煩渴。

二十三葉,微熱。

二十四葉,關陰。

二十五葉,桂枝甘草湯主治,並宜火劫法治療,自身目黃,蓄血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