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2)

1. 可溫證

大法冬宜溫熱藥。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宜四逆湯溫之。(方在四逆證中。)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大,因爾腹鳴,宜當歸四逆湯溫之。(方在四逆證中。)

白話文:

可溫證

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在冬季適合使用溫熱性質的藥物。

少陰病患者,進食後會嘔吐,心中煩悶想吐卻又吐不出來,發病初期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如果是由於膈上有寒飲而導致乾嘔,此時不可使用催吐法,應以四逆湯溫散寒飲。(方劑詳見四逆證部分。)

腹瀉時脈象浮大,這是虛證,因強行攻下所致。如果脈象浮大且伴有腹鳴,應以當歸四逆湯溫補。(方劑詳見四逆證部分。)

2. 火邪證

(醫以火臥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或熨、或誤灸,皆屬火邪也。)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或狂,起臥不安者,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一兩半),蜀漆(一兩半),甘草(一兩),龍骨(二兩),牡蠣(二兩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

以水六升,先煮蜀漆減一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盞。無蜀漆以恆山代之。火劫後脈浮,當汗出而愈。

火邪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半兩),甘草,牡蠣,龍骨(各一兩),

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取一盞,可代救逆湯使之。

龐曰:灸及燒針後,證似火劫者,並宜火劫治之。煩躁驚及狂,用六石風引湯尤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亦通用。

病人因火劫,至十五六日,身黃下利,狂欲走。師脈之,言當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後如師言。何以知之?師曰:寸口脈陽浮而陰濡弱,陽浮為風,濡弱為虛,浮虛受風少血,發熱惡寒,灑淅項強頭眩。醫以火熏郁令汗出,惡寒遂甚,客熱因火而發,怫鬱蒸於肌膚,自為黃,小便微難,短氣,鼻中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利遂不止,熱瘀在膀胱,蓄結成積,狀如豚肝。

當下不下,心亂迷憒,狂走赴水,必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醫所為,輕者得愈,極者不治。

白話文:

火邪證

醫生用火放在病人床下,或用火強迫病人發汗,或用熱熨法,或誤用灸法,這些都屬於火邪的治療方式。

傷寒病出現脈浮時,醫生用火強迫發汗,導致陽氣外亡,病人出現驚嚇或狂躁、坐臥不安的症狀,此時適合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藥方:
桂枝(一兩半)、蜀漆(一兩半)、甘草(一兩)、龍骨(二兩)、牡蠣(二兩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

煎服法:
以六升水,先煮蜀漆至水量減少一升,再加入其餘藥材,煮至剩兩升,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碗。若無蜀漆,可用恆山代替。火劫後若脈浮,應讓病人發汗而痊癒。

若因火邪誤用下法治療,或因燒針導致煩躁,可用「桂枝甘草湯」為主方。

藥方:
桂枝(半兩)、甘草、牡蠣、龍骨(各一兩)。

煎服法:
以兩升水煮至一升,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碗,可代替救逆湯使用。

龐安時說:灸法或燒針後,症狀類似火劫的,都應以火劫的治療方式處理。煩躁、驚嚇及狂躁,使用「六石風引湯」效果更好,「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也可通用。

病人因火劫治療,到了十五、十六天後,出現身體發黃、腹瀉、狂躁欲奔走的情況。醫師診脈後,表示應排出如豬肝般的瘀血才能痊癒,後來果然如醫師所言。為何能預知?醫師解釋:寸口脈陽部浮而陰部濡弱,陽浮代表風邪,濡弱代表虛弱,浮虛受風且血氣不足,導致發熱惡寒、頸部僵硬、頭暈目眩。醫生用火熏蒸強迫發汗,惡寒加重,外熱因火而發作,鬱熱蒸騰於肌膚,導致發黃,小便稍難、氣短、鼻出血。若再用下法治療,胃中津液耗盡,腹瀉不止,熱瘀積在膀胱,形成積塊,狀如豬肝。

若該排出瘀血卻未排出,病人會心神混亂、狂躁奔走,甚至跳入水中,無法自制。瘀血若排出,病人會神智清明,這些都是醫生的治療失當所致,輕者可痊癒,重者則難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