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2)

1. 傷寒暑病通用刺法

龐曰:凡過經不解譫語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刺期門之法,須待脈弦或浮緊,刺之必愈;余刺之不瘥,以正取肝之邪故也。期門穴直乳下,當腹旁近脅骨,是穴針入一寸。

白話文:

龐安時說:對於那些過度經脈而出現胡言亂語症狀的人,應該針刺期門穴,適當地瀉出過剩的經氣。刺入期門穴的方法,必須等到脈象弦緊或浮緊,針刺後才會痊癒;我之前試著針刺卻沒有達到療效,這是因為針刺位置沒有準確地取到肝經的邪氣所致。期門穴位於乳頭下方,在腹部旁邊靠近肋骨,針刺時針尖要深入一寸。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飲水者,其腹必滿,小便不利而自汗出,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縱,當刺期門。

白話文:

傷寒發熱,身體發冷又很燥熱,這個人非常口渴想喝水,他的肚子一定會脹滿,小便不順暢,而且會自動出汗,他的病情即將好轉,這是因為肝臟攻擊了肺部,稱為「縱」,應該刺「期門穴」。

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為肝乘脾,名曰橫,當刺期門。

下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額上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愈。

白話文:

腹部脹滿並且說胡話,手腕內側脈搏浮而且緊,這是肝氣過旺侵及脾臟,叫做橫逆,應當針刺期門穴。

大便出血並且說胡話,這是熱邪進入血室,只有額頭出汗的,應當針刺期門穴,根據病情實情來泄熱,等到汗出得通暢了就會好。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其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者而取之。

白話文:

一名女性中風,發燒惡寒,恰好生理期剛來,幾經七八天後,熱度消退,脈搏遲緩,身體冰冷,胸部以下腫脹滿溢,就像結胸一樣,並胡言亂語,這是熱氣入侵血室所致,應針灸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具體的取穴處。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或眩,時如結胸,心下必堅,當刺瀉肺俞、大杼,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譫語則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白話文: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會出現頭痛或眩暈,有時像胸口被東西堵住一樣,而且心窩以下一定發硬。這時應該針刺肺俞穴和大杼穴放血,千萬不能發汗。如果發汗,就會胡言亂語;胡言亂語後脈搏會變得緊而有力。如果胡言亂語超過五天,就應該針刺期門穴。

傷寒喉痹,刺手少陰,腕骨小指後動脈是也,刺入三分補之。(佳通里二穴,去腕後一寸,是手少陰之經,主熱病喉痹,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患有傷寒喉嚨痛時,可以刺穿手少陰經,具體位置在手腕骨小指後方的動脈。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起到補充正氣的作用。(佳通裏穴位有兩個,距離手腕後方一寸,屬於手少陰經,主治熱病引起的喉嚨痛,針灸深度為三分,也可以艾灸三壯。)

傷寒妊娠腹滿,不得小便,腰以下腫如水氣狀,懷孕七月,太陰當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利即愈。(勞宮手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關元在臍下三寸。)

白話文:

懷孕期間,若患上傷寒而導致肚子脹滿、無法小便,且腰部以下浮腫如水氣,而懷孕已至七個月,此乃心氣鬱實所致。此時應針刺勞宮(位於手掌中央,屈無名指即可找到)和關元(位於肚臍下三寸處)穴位,小便恢復正常後即可痊癒。

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刺中脘。(鳩尾下三寸。)

傷寒汗不出,脊強,喉閉煩滿,針大杼。(大杼穴在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入一寸瀉之。)

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針曲池。(在曲肘橫紋頭,針可透下,瀉之。)

白話文:

傷寒病人如果喝太多水,肚子會脹,呼吸困難,可以用針刺中脘穴(肚臍下方三寸);如果傷寒病人出不了汗,後背僵硬,喉嚨堵塞,胸悶,可以用針刺大杼穴(第一節脊椎下方兩側,相距各一寸五分,針刺一寸瀉之);如果傷寒病人還有餘熱未退,皮膚乾燥,可以用針刺曲池穴(手肘橫紋頭,針可透下,瀉之)。

熱病汗出,脈反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橫紋以止之。(魚際在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太淵在掌後陷中;大都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太白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踝上橫紋不說穴名,當是足內踝上二寸,名曰復溜,主骨寒熱汗注不休故也。)

熱病七八日,脈口動,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合谷穴是也。)

白話文:

當發燒並流汗時,脈搏會顯得平順輕快。此時如果可以流汗,就按壓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穴,可以發汗降溫。如果汗流不止,則按壓這些穴位可以止汗。如果汗流過多,可以按壓腳踝上方的橫紋來止汗。(魚際穴位於拇指根部後內側的散脈中;太淵穴位於手掌後方的凹陷中;大都在腳大拇指根部後方的凹陷中;太白穴位於腳內側核骨下方的凹陷中;腳踝上方的橫紋沒有特定的穴位名稱,應該是腳內踝上二英寸處,名為復溜穴,主要治療骨頭發冷發熱以及汗流不止的情況。)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據傷寒皆忌土敗木賊證,是足少陽木受邪,當傳克脾土,故宜瀉足少陽之丘墟,而補足太陰之太白。《素問》云:補足太陰者是也。其全元起《太素》作手太陰而以肺經,從肺出腋下,故胸脅滿痛。又有引虛則索筋於肝,不得索之於金,而以手太陰為是。

白話文:

有發熱的疾病,一開始出現胸脅疼痛、手足煩躁,應針刺足少陽經,再輔以補充太陰經的氣血。(根據《傷寒雜病論》中「忌土敗木賊」的證候,此處認為是足少陽經(木)受到邪氣,將剋制脾胃(土),因此應瀉除足少陽經的「丘墟」穴,而補益太陰經的「太白」穴。《素問》中提到「補足太陰」指的就是此法。全元起在《太素》中寫作「手太陰」,而肺經從肺部延伸至腋下,因此胸脅部位會出現滿脹疼痛。另外也有人認為虛證時會牽扯到肝臟的筋,而金(肺)無法牽扯,因此認為應以手太陰經為主。

既言不得索之於金矣,而復求於金乎,是必不然也。既瀉於木,理不合更補於金,若補於金,則木反受克矣,故當補脾土無疑。)

白話文:

既然說體內的虛弱不能從肺金中補充,那麼又怎麼能再次從肺金中獲取呢?這肯定是行不通的。既然脾土已經瀉弱,就不應該再補益肺金,如果補益肺金,反而會抑制脾土,所以應該毫無疑問地補益脾土。

熱病先手臂痛,刺手陽明、太陰,汗出止。(太陰絡列缺穴,在腕上二寸半,刺七分;陽明商陽穴在手大指次指端,去甲如薤葉,刺三分。)

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天柱穴在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可刺五分,瀉之。)

白話文:

發熱病的人,如果手臂先開始疼痛,可以在手上的陽明經和太陰經進行針灸來止痛。

太陰經的列缺穴,位於手腕上二寸半處,針刺深度七分。 陽明經的商陽穴,位於手拇指和食指指端的交界處,距離指甲約一個薤葉的寬度,針刺深度三分。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足少陰湧泉穴,在兩腳心陷,屈足卷指宛宛中,刺入七分,瀉之,無令血出。足少陽俠谿穴,在小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

熱病始足脛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間,本節後陷中,針入五分,瀉之。)

白話文:

當發高燒時,患者會先出現頭暈、視物不清,然後感覺胸部和兩肋脹滿,此時需要針刺足少陰和足少陽的穴位。

足少陰湧泉穴: 位於兩腳腳心凹陷處,腳趾彎曲時,凹陷中間。針刺深度七分,出針時不要帶血。

足少陽俠谿穴: 位於小指骨間關節前方凹陷處。

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及衄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針勞宮。(在手掌心,針入五分,瀉之。)

白話文:

發高燒三天了還沒有出汗,心悸胸痛,無法翻身,大小便出血,鼻血不止,氣往上逆導致嘔吐噁心,口渴,吃不下東西,針刺勞宮穴(位於手掌心,針刺深度五分,放血)。

2. 傷寒死生候

傷寒下利,厥逆煩躁,不得臥者死。

傷寒厥逆六七日,發熱而利者生,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也。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形損故也。

夫病者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重語是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傷寒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白話文:

傷寒發燒腹瀉,伴隨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無法平躺休息的人,就會死亡。

傷寒發病五六七天,發燒又拉肚子的人能活,出汗拉肚子不停的人會死,因為只有陰氣沒有陽氣的緣故。

傷寒咳嗽、呼吸急促,脈象散亂的人會死,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

生病的人,實證會胡言亂語,虛證則會重複說話。直視、胡言亂語、喘不過氣的人會死,拉肚子的人也會死。

傷寒病人脈象陰陽都緊,口裡呼出的氣息微弱,嘴唇乾燥,蜷縮著躺著腳冰冷,鼻涕流出來,舌苔光滑,不要亂治療。

傷寒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此為心先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先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此為脾先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先絕也。

傷寒脈順四時,夜半得病日中解,日中得病夜半解,更不傳也。

白話文:

發燒時脈搏浮大而強勁,身體大汗淋漓,氣喘不止,喝不下水,身體麻木,時而安靜時而混亂,這是將要死亡的徵兆。

而具體是哪個臟腑先受到損傷,則需進一步觀察:

  • 如果出汗發潤,氣喘不止,這是肺先衰竭。
  • 陽氣獨自停留,身體像被燻黑,直視時會搖頭,這是心先衰竭。
  • 嘴脣發青,四肢冰冷,這是肝先衰竭。
  • 嘴脣周圍發黑,汗液呈黃色,這是脾先衰竭。
  • 小便和大便無法控制,胡言亂語,眼睛直視,這是腎先衰竭。

3. 熱病死生候

熱病陰陽交者,熱煩身燥,太陰寸口脈兩沖尚躁盛,是陰陽交,死;得脈靜者生。

熱病得汗,身冷脈欲絕,其人已安靜,但昏沉喜睡,急與四逆輩,令手足溫,不爾,熟寐而卒。

白話文:

患有熱病且出現陰陽交的情況,會有發熱煩躁、身體燥熱的症狀,如果在太陰和寸口的脈象都顯示兩處脈動仍然非常躁動旺盛,這就是陰陽交的現象,患者會死亡;若脈象平穩則能存活。

患有熱病的人如果出汗後,身體變冷並且脈搏幾乎消失,但是患者已經安靜下來,只是昏昏沉沉喜歡睡覺,應立即使用四逆湯一類的藥物,使手腳回暖,否則患者會在深度睡眠中去世。

熱病陽進陰退,頭獨汗出,死;陰進陽退,腰以下至足有汗出,亦死;陰陽俱進,汗出已,熱如故,亦死;陰陽俱退,汗出已,寒慄不止,口鼻氣冷,亦死。

白話文:

當發熱時,如果陽氣上亢而陰氣下衰,只見頭部出汗,則會導致死亡。如果陰氣上亢而陽氣下衰,腰部以下至腳部出汗,也將導致死亡。如果陰陽氣都上亢,汗出時,熱度仍無減退,則會導致死亡。如果陰陽氣都下衰,汗出後,寒顫不止,口鼻氣息冰冷,也將導致死亡。

熱病所謂並陰者,熱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謂並陰,故治;熱病所謂並陽者,熱病已得汗,脈尚躁盛,大熱汗出,雖不汗,身和而衄,是謂並陽。故治。

白話文:

熱病(中暑)並陰:

在中暑後,已經出汗,但卻突然腹瀉,情況就會更嚴重,稱為「並陰」。因此需要治療。

熱病並陽:

在中暑後,已經出汗,但是脈搏仍然很急促,體溫很高,出很多汗。即使不出汗,身體也不舒服,還流鼻血,情況也很嚴重,稱為「並陽」。因此需要治療。

熱病不知痛所在,不能自收,口乾渴熱甚,陰頭有寒者,熱在骨髓,死,不治。

病若譫語妄言,身當有熱,而反四逆,脈沉細者,死。

熱病在腎,令人渴口乾,舌焦黃赤,晝夜引飲不止,腹大而脹,尚不厭飲,目無精光,死,不治。

熱病所謂陽附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陰氣下爭而還,心腹滿者,死。

熱病所謂陰附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陽氣上爭而還,得汗者,生。

白話文:

患熱病時,病人不知道哪裡痛,無法自行痊癒,口乾渴熱嚴重,陰部卻冰冷,這是熱邪深入骨髓,必死無疑,無藥可醫。

如果病人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身體明明發熱,卻出現手足冰冷、脈象沉細的現象,也會導致死亡。

熱病侵犯腎臟,會讓病人感到口渴、舌頭乾燥、顏色發黃發紅,即使喝了許多水也無法解渴,肚子脹大,仍然不停地喝水,眼睛無光,必死無疑,無藥可醫。

熱病中,陽氣附著在陰氣上,表現為腰部以下到腳部發熱,而腰部以上卻冰冷,陰氣下降與陽氣相爭而返回,腹部滿脹,這也是必死之症。

熱病中,陰氣附著在陽氣上,表現為腰部以上到頭部發熱,而腰部以下卻冰冷,陽氣上升與陰氣相爭而返回,如果能出汗,則能活命。

熱病得汗,脈減躁,身和麵赤,此為榮未交,待時自已,肝病待甲乙之列。(《素問》云:榮未交日,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白話文:

患有熱病的人如果出汗後,脈搏減弱,煩躁不安,身體輕盈,臉色發紅,說明榮氣和衛氣還未融合。這時候需要等待一段時間,病情會自行好轉。如果伴有肝臟疾病,則需要等待其他症狀出現才能確診。

《素問》中的這句話補充說明:

榮氣和衛氣尚未融合,這時出汗後,只需等待一段時間即可。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死;代脈一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不數而喘,後三日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勿庸刺。

熱病身面發黃,面腫,心熱口乾,舌卷焦黃黑,身麻而臭,伏毒傷肺,中脾者死。

熱病瘛瘲狂言,不得汗,瘛瘲不止,伏毒傷肝,中膽者死。

熱病汗不出,出不至足,嘔膽吐血,善驚不得臥,伏毒在膽足少陽者死。

白話文:

如果病人得了熱病,已經持續七到八天,脈象微弱,而且尿血、口乾,那麼可能在一到一天半內就會死亡;如果脈象代脈,則可能在一整天內就會死亡。

如果病人得了熱病,脈象不躁不數卻喘不過氣,三天後才出汗,那麼如果三天內不出汗,就會在第四天死亡。如果病人一直沒有出汗,就不要用針灸治療。

如果病人得了熱病,全身皮膚泛黃,面部腫脹,心煩口渴,舌頭乾枯捲縮,顏色焦黃發黑,身體麻木且有臭味,這是毒氣傷了肺臟,損害了脾臟,病人就會死亡。

如果病人得了熱病,出現抽搐、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而且無法出汗,抽搐不止,這是毒氣傷了肝臟,損害了膽囊,病人就會死亡。

如果病人得了熱病,出不了汗,或者出汗不能到達腳底,還伴隨嘔吐膽汁、吐血、容易驚恐、無法平躺,這是毒氣在膽經足少陽經脈中,病人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