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1)

1. 可吐不可吐證

龐曰:胸膈痞悶,痰壅塞礙,脈得浮或滑,並宜瓜蒂散吐之。(方在厥陰證中。)產後六七日內下瀉,諸藥不效,得此脈與吐之,瀉立止。

下利日數十行,其脈反遲,寸口微滑,吐之則止。

龐曰:虛家當吐而不敢吐之,宜以枳實散壓氣毒痰水,過日毒入胃,乃可微下之也。

諸四逆脈微弱虛細,或弦遲,雖中滿悶,不可吐,宜橘皮湯、枳實散之類。(橘皮湯在和表證中,枳實散在敘論中。)

不可吐而強吐之,氣築心即死矣。

白話文:

龐氏說:如果胸膈感到痞悶,痰液壅塞不通,脈象浮或滑,就可以用瓜蒂散來催吐。(瓜蒂散的方劑在厥陰證中。)產後六七天內出現腹瀉,服用其他藥物無效,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可以催吐,腹瀉就能馬上停止。

如果腹瀉持續很多天,脈象卻反而遲緩,寸口脈微滑,催吐就能見效。

龐氏說:體質虛弱的人,雖然需要催吐,卻不能貿然催吐,應該用枳實散來壓制氣逆、毒邪和痰水,等過一天毒邪進入胃部,才可以稍微服用瀉藥。

脈象屬於四逆,脈搏微弱虛細,或弦而遲,即使感到腹部脹滿悶痛,也不能催吐,應該服用橘皮湯、枳實散等藥物。(橘皮湯的方劑在和表證中,枳實散的方劑在敘論中。)

不適合催吐卻勉強催吐,氣逆衝擊心臟就會死亡。

2. 可灸不可灸證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少腹上撞者,灸其核上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桂枝湯內加桂枝足成一兩一分,如前法煎之。)

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發熱,不死,灸少陰七壯。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暖,反微喘者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結,久而彌固,氣衝心而死。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去,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當重而痹,此為火逆。若欲自解,當先煩,煩乃有汗,隨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以知汗出而解。

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咽燥必唾血。

不當灸而誤灸,令火邪入腹,干錯五臟,重加煩而死。

白話文:

燒針後病人出汗,但針灸部位卻冰冷,並出現紅色腫塊,而且胸口發悶,氣體從下腹部往上衝,就要在腫塊上灸一壯,並服用加桂枝的桂枝湯。(桂枝湯中加入足夠的桂枝,使其總量達到一兩一分,煎煮方法如前。)

少陰病,病人嘔吐腹瀉,手腳溫度正常,反而發熱,這種情況不會致命,可在少陰穴灸七壯。

下痢,手腳冰冷無脈搏,灸後沒有變暖,反而輕微喘息,則會死亡。

傷寒,脈搏急促,手腳冰冷,可以灸治。

該灸而未灸,導致病人身體冰冷凝滯,時間久了病情加重,氣血衝擊心臟而死。脈搏微弱而數目少,絕對不可灸治,因為火氣會成為邪氣,導致煩躁逆亂,虛火更盛,血液散佈在脈絡中,即使火氣很微弱,內在的攻擊力卻很強,會燒焦骨頭、損傷筋脈,血液很難恢復。

脈搏浮,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卻反而灸治,邪氣無處可去,反而因火氣而加重,病症從腰部以下蔓延,病情必然加重並導致痺證,這就是火逆。如果想自行痊癒,會先感到煩躁,煩躁後才會出汗,隨汗而解。怎麼知道呢?因為脈搏浮,所以知道出汗後就能痊癒。

脈搏浮,熱症嚴重而灸治,這是實證。用虛的方法治療實證,反而會因火氣而加重病情,咽喉乾燥必定會吐血。

不該灸而錯誤灸治,會讓火邪進入腹部,損傷五臟,病情加重而致死。

3. 可火不可火證

下利,穀道中痛,當以熬鹽末熨之,或炒枳實末溫熨,二味相兼益佳。若臍下冷結,不可便熨,冷氣攻心腹必死。須先用藥溫之,久而可熨。凡臍下冷結成關陰,大小便不通,服藥雖多,不見效,以炒鹽熨臍下,須臾即通。然關陰已,服巴豆、甘遂、大黃、輕粉之類太多,即暴通利而損人,尤宜詳之也。

白話文:

腹瀉伴隨肛門疼痛,可以用熬過的鹽末熱敷,或是炒過的枳實末熱敷,兩種一起用效果更好。但如果肚臍以下冰冷結塊,就不能馬上熱敷,因為寒氣入侵心腹會致命。必須先用藥物溫暖腹部,很久以後才能熱敷。凡是肚臍以下冰冷結塊造成關元穴阻塞,大小便不通,即使服用很多藥物也沒效果,可以用炒過的鹽熱敷肚臍以下,很快就能通暢。但是,如果關元穴阻塞已經解除,又服用太多巴豆、甘遂、大黃、輕粉等峻下藥物,反而會導致快速通便而傷身,這點尤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