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10)
卷第二 (10)
1. 不可下證
脈軟而弱,弱反在關,(關下三分也。)濡反在巔,(關上三分也。)微反在上,(寸口也。)澀反在下。(尺部也。)微則陽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煩躁,澀則無血,厥而且寒,宜建中湯。(方在不可汗證中。)
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
諸動氣在心腹上下左右,俱不可下。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宜竹葉湯,方在不可汗證中。)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裡拘急不止,動氣反劇,身雖有熱反欲倦。(先服乾薑甘草湯,方在太陽證中,後服建中湯,方在不可汗證中。)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冷,熱汗自泄,欲水自灌,竹葉湯主之。(方在不可汗證中。)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堅,半夏瀉心湯主之。(方在痞證中。)
咽中閉塞,不可下。
龐曰:諸脈濡弱微虛細相搏,俱不可下。
諸四逆,不可下,虛家亦然。
龐曰:若下證悉具而見四逆者,是失下後氣血不通使然,但手足微厥,掌心常溫,時復指稍溫便下之,不可拘忌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也。
龐曰:凡下證,小便不利或尚少,未可攻之也。
不當下而強下之,令病人腸胃洞泄不禁而死。
白話文:
脈象軟弱無力,關脈(關脈以下三分)尤其虛弱,寸口脈(關脈以上三分)濡弱,寸脈(寸口脈)微弱,尺脈則澀滯。脈象微弱代表陽氣不足,澀滯則代表血虛。陽氣不足時,中風、出汗卻煩躁;血虛時,手足厥冷發寒。這類情況適合服用建中湯(方劑在不可汗證中)。
陽氣虛弱,不宜服用下瀉的藥物,否則會導致心下痞滿。
腹部上下左右任何部位出現氣機紊亂的症狀,都不宜服用下瀉藥物。
若氣機紊亂位於右側,不宜下瀉,否則會導致體內津液耗竭,咽喉乾燥、鼻乾、頭暈、心悸。(適合服用竹葉湯,方劑在不可汗證中)。
若氣機紊亂位於左側,不宜下瀉,否則會導致腹部絞痛不止,氣機紊亂加劇,雖然身體發熱卻感到疲倦。(先服用乾薑甘草湯,方劑在太陽證中;之後服用建中湯,方劑在不可汗證中)。
若氣機紊亂位於上腹部,不宜下瀉,否則會導致手掌發熱煩躁,身體發冷,自汗不止,口渴想喝水。(竹葉湯主治,方劑在不可汗證中)。
若氣機紊亂位於下腹部,不宜下瀉,否則會導致腹脹,突然頭暈,進食後大便稀薄如水,心下痞滿。(半夏瀉心湯主治,方劑在痞證中)。
咽喉阻塞不通,不宜下瀉。
龐氏說:各種脈象濡弱、微弱、虛細或互相搏動,都屬於不宜下瀉的症狀。
各種四逆症候,都不宜下瀉,虛弱體質者亦然。
龐氏說:如果下瀉的症狀全都出現,並且伴有四逆症候,這是因為之前錯誤地使用了下瀉藥物,導致氣血不通所致。但是,如果手足輕微厥冷,手掌溫度正常,有時手指稍有溫熱,就可以考慮使用下瀉藥物,不必過於拘泥。
傷寒患者嘔吐頻繁,即使有陽明證的表現,也不宜攻下。
龐氏說:凡是下瀉的症狀,如果小便不利或量少,都不可使用攻下之法。
不該下瀉卻強行下瀉,會導致病人腸胃泄瀉不止而死亡。
2. 可水不可水證
龐曰:凡病非大渴,不可與冷水。若小渴口咽乾,小小呷滋潤之;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斗者與五升,能飲一升者與半升,若乃不與,則乾燥無由作汗,煩喘而死者多矣,但勿令足意飲也;若大汗將來,躁渴甚者,但足意飲之勿疑。常人見因渴飲水而得汗,見小渴遂強與之致停飲,心下滿結喘而死者亦多矣。其有熱脈數,尚可作汗而解者,出於天幸也。
五苓散,治病人水藥入口則吐,或渴而嘔者,或汗後脈尚浮而煩渴者,或下利渴而小便不利者,或因渴停水心下,短息者,難治。嘔而小便不利者,皆主之。
豬苓,白朮,茯苓,桂枝,澤瀉(各半兩),
細末,白飲調下二錢,日三服,數飲暖水,汗出效。
陽明病,小便數者,大便即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欲得水,但與之,當以法救;渴者,五苓散主之。
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疼,熱多欲飲水,五苓散主之。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勿以火導之,但以豬苓散方寸匕服之。當逼飲新汲井水一升,即令指刺喉中吐去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也,當以藥吐之,不爾,更致危病。
若當吐不吐時,以豬苓散吐之,其死迨速矣,亦可針之尤佳。夫飲膈實難治,此皆三死一生也。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躁煩不得眠,其人慾飲水者,但與之,當稍稍飲之,令胃和則愈。
白話文:
可水不可水證
龐氏說:所有疾病,如果不是非常口渴,就不能給病人喝冷水。如果只是稍微口渴,咽喉乾燥,可以少量多次地喝水潤潤;如果非常口渴,煩躁不安,能喝一斗水的人就給他喝五升,能喝一升的給他喝半升,如果都不給他喝水,身體乾燥就無法出汗,最終會因為煩躁喘息而死的人很多,但是不要讓他隨意喝個夠;如果大量出汗,並且非常口渴煩躁,那就讓他盡情喝水,不要猶豫。常常有人看到因為口渴喝水而出了汗,就看到病人稍微口渴就強迫他喝水,結果導致喝水過多,心裡堵塞,喘不過氣而死的人也很多。如果病人有熱性脈象,心跳加快,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那純屬幸運。
五苓散,治療病人服用利尿藥就嘔吐,或者口渴也嘔吐,或者汗後脈象仍然浮腫且口渴煩躁,或者腹瀉口渴但小便不利,或者因為口渴喝水過多導致心下痞滿,呼吸短促,這些都是很難治療的病症。嘔吐伴隨小便不利者,都可用此方治療。
藥方:豬苓、白朮、茯苓、桂枝、澤瀉(各半兩),研成細末,用白開水調服,每次二錢,一日三次,多次飲用溫水,汗出則藥效顯著。
陽明病,小便次數多,大便卻乾燥,連續十天不換衣服也沒什麼痛苦。如果病人想喝水,就給他喝,要用正確的方法來救治;口渴者,可用五苓散治療。
霍亂,頭痛發熱,渾身疼痛,發熱厲害想喝水,可用五苓散治療。如果患病沒有發熱,只是狂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狀態與常人不同,不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只用豬苓散,每次服用一錢,並且強迫病人喝下一升新汲取的井水,然後用手指刺激喉嚨使其嘔吐,病就好了。如果不能嘔吐,不要強迫他喝水,因為水停留在體內會導致心下痞滿,應該用藥物使其嘔吐,否則會導致病情更加危險。
如果該嘔吐時卻吐不出來,用豬苓散使其嘔吐,那死亡速度會很快,用針灸治療效果更好。飲膈(食道阻塞)很難治療,這些都是三死一生(存活率很低)的病症。
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覺,病人想喝水,就給他喝,應該少量多次地喝,讓胃部舒服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