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9)

1. 可下證(血證附)

茵陳丸,療瘴氣及黃病㾬瘧。

茵陳,梔子,鱉甲,芒硝(各一兩),大黃(二兩半),豉(二合半),常山,杏仁(各一兩半),巴豆(半兩),

細末,蜜丸梧桐子大。初得時氣,三日內平旦米飲服二丸,如人行十里久,或吐或利,或汗出,不爾,更服一丸,以熱粥投之,老少以意加減丸數服。若黃病痰癖,時氣傷食㾬瘧,小兒驚熱欲發癇,服之無不瘥者。療瘴神驗,赤白痢服之亦效。春初有宿熱,依上法服之,取吐利,當年不憂熱病。(有性殺藥者,每服七丸、五丸。)

抵黨湯,治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乃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反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血在裡故也。(小腹滿而小便不利者,非血證。)

水蛭,虻蟲(各十枚),桃仁(七枚),大黃(一兩),

㕮咀,以水二升半,煮至一升二合半,去滓,溫溫分四服。未下,再服。虛人只可作半料服之,如作煮散,每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服之。

桃仁承氣湯,治太陽病不解,熱結在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乃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隨證行湯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不惡寒為外解。)

桃仁(二十四個),大黃(二兩),甘草,桂枝,芒硝(各一兩),

㕮咀,以水三升半,煎取一升半,去滓,內芒硝烊化,溫服一盞。虛人減作半料,亦可作煮散。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一錢半,烊化服之。

桃仁承氣湯又治產後惡露不下,喘脹欲死,服之十瘥十。

龐曰:脈朝夕快者,實癖也,可下之。朝平夕快者,非癖也,不可下。快謂數脈,六七至者也。若脈數一息八九至,慎不可下,若下之則煩躁,下利不止而死。凡數脈與皮毛相得,亦不可下也。合下不下,令病人腹脹滿,通身浮腫而死。

白話文:

茵陳丸 治療瘴氣及黃疸、瘧疾。 成分:茵陳、梔子、鱉甲、芒硝(各50克),大黃(125克),豆豉(約80毫升),常山、杏仁(各75克),巴豆(25克)。 製法: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用法:初染疫氣三日內,清晨用米湯送服兩丸。若服藥後約行走十里路程的時間內未出現嘔吐、腹瀉或出汗,則需追加一丸,並配合熱粥助藥效。劑量可依年齡增減。此方對黃疸、痰飲、時疫傷食型瘧疾、小兒驚熱癲癇等症均有良效,治瘴氣尤為靈驗,亦可用於赤白痢疾。春季素有積熱者,按上述方法服用催吐瀉下,可預防當年熱病。(體質壯實者每次可服五至七丸。)

抵當湯 治療太陽病發病六七日後表症未解,脈象微弱而沈,未出現胸悶結胸,但患者發狂,此為熱邪聚於下焦所致,小腹應有硬滿感;若小便通利而非不利,需祛瘀血方能痊癒。(若小腹脹滿伴小便不利則非血瘀證)。 成分:水蛭、虻蟲(各10隻),桃仁(7枚),大黃(50克)。 製法:切碎後以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濾渣後分四次溫服。若未排瘀血可續服。體弱者劑量減半。若改為煮散劑,每次取25克藥材加300毫升水,煎至200毫升,去渣服用。

桃仁承氣湯 治療太陽病未愈,熱邪蓄積膀胱導致發狂,若見自發性下血可自愈。若表症未解時不宜攻下,應先解表。待表症解除僅剩小腹急結時方可攻下。(不惡寒即表症已解。) 成分:桃仁(24枚),大黃(100克),甘草、桂枝、芒硝(各50克)。 製法:藥材切碎後以700毫升水煎至300毫升,去渣後加入溶化的芒硝,每次溫服200毫升。體虛者劑量減半。煮散劑用法:每次25克藥材加300毫升水煎至200毫升,去渣後加溶化芒硝7.5克服用。 此方亦治產後惡露停滯致呼吸急促、腹脹危症,療效極佳。

龐安時註解:全天脈搏持續快而有力屬實證積聚,可攻下。僅傍晚脈快而早晨平穩者非積聚,不可攻下。(「快脈」指每呼吸間脈跳六七次。)若脈率達每息八九次則嚴禁攻下,誤下恐致煩躁洩瀉不治而亡。脈數症狀浮於表時亦不可攻下。當攻不攻可能導致腹脹全身浮腫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