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4)

1. 傷寒感異氣成溫病壞候並瘧證

病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風熱相搏,則發風溫。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少陰火,厥陰木。)不可發汗,汗出則譫語,內煩擾不得臥,善驚,目光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耳。

風溫之為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嘿嘿但欲眠。下之則小便難,發汗則譫語,加溫針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尿,宜葳蕤湯。(方在溫病噦方論中。)因發汗後,身體不惡寒,而反惡熱,無下證者,名曰風溫,,知母石膏湯,。

知母(一兩),石膏(一兩半),葛根,葳蕤(各三分),甘草,黃芩,升麻,人參,杏仁,羌活,防風(各半兩),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通口與之取汗。

病人素傷於寒,因復傷於寒,變成溫瘧,寒多熱少者,華佗赤散主之。(在寒疫治法中。)

寒熱相半者,,丹砂丸,。(兼治間日瘧子。)

丹砂,人參(各一錢),附子(一個,半兩者),

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煎竹葉湯,吞下二三十丸,發前三服。中病則吐,或身習習麻木,未中病加至四十丸。間日發前如法服,中病即止。

溫瘧內熱甚,昏昏嘿嘿者,麥奴丸主之。(方在可汗門中。)

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

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半兩),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

㕮咀,水三升半,煮米熟,去米下藥,取一升半,溫飲一盞。

溫瘧之為病,先熱後寒。

病人嘗傷於濕,因而中暍,濕熱相搏,則發濕溫。病苦兩脛逆冷,腹滿,又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少陰,不可發汗。汗出則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變,名曰重暍,如此者醫殺之耳。

治濕溫如前證者,白虎湯主之。(方在傷寒厥陰門中。)

濕溫多汗,妄言煩渴,,石膏甘草散,。

石膏,甘草(等分),

細末,漿水調下二錢匕,日三服。

龐曰:愚醫昧於冷熱之脈,見足脛冷,多行四逆輩,如此醫殺者不可勝計。濕溫脈小緊,有如傷寒脈,但證候有異,數進白虎,則脛自溫而瘥也。

病人素傷於熱,因復傷於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小柴胡證罷,此為壞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榮氣長,數滑胃氣實,榮長即陽盛,怫鬱不得出,胃實即牢難,大便苦幹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復發汗,令陽氣盛不周;復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榮衛相搏,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而大渴,過經成壞病。(巢氏亦載此一候,今列入證中,經手神效方附。)治如前證。

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研),黃連,黃柏,黃芩(各半兩),香豉(二合半),梔子(五個),麻黃(三分),

㕮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未中病,再一劑,其效如神。

《深師方》曰:傷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熱,其脈滑數,昏憒,身熱沉重拘急,或時呻吟。欲攻內則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古方無表裡兼療者,思以三黃湯解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用三黃石膏湯。

論曰:傷寒發汗,或下或誤,後三焦熱,脈候洪數,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中屢衄血,而疾勢不解,身目如發黃,狂躁欲走,宜三黃石膏湯。

以上四種溫病,王叔和所謂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風溫與中風脈同,溫瘧與傷寒脈同,濕溫與中濕脈同,溫毒與熱病脈同,唯證候異而用藥有殊耳,誤作傷寒發汗者,十死無一生。

白話文:

傷寒感異氣成溫病壞候並瘧證

病人原本就受風寒侵襲,又遭受熱邪侵犯,風熱交爭,於是發病成風溫。四肢不收斂,頭痛發熱,經常自汗不止,治療應著重於少陰、厥陰經(少陰屬火,厥陰屬木)。不可發汗,若發汗則會神志不清,內心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容易驚恐,目光無神。若再次使用發汗法,則必死無疑。

風溫病的脈象,陰陽二脈皆浮,汗出後身體沉重,呼吸必定急促,只想睡覺。若使用瀉下方法,則小便困難;若發汗,則神志不清;若用溫針療法,則耳聾難言;若只用吐瀉法,則會遺尿。宜用葳蕤湯。(處方見《溫病噦方論》)若發汗後,不惡寒反而惡熱,無瀉下症狀者,稱為風溫,可用知母石膏湯。

處方:知母(一兩)、石膏(一兩半)、葛根、葳蕤(各三分)、甘草、黃芩、升麻、人參、杏仁、羌活、防風(各半兩)。水煎服。

病人原本就體虛畏寒,又再次受寒,導致溫瘧,寒邪重於熱邪者,可用華佗赤散。(處方見《寒疫治法》)

寒熱交替者,可用丹砂丸。(兼治間日瘧)

處方:丹砂、人參(各一錢)、附子(一個,半兩重)。研末,蜜丸,梧桐子大小,用煎好的竹葉湯送服二三十丸,發病前三服。若發病則嘔吐,或身體麻木,若未發病可加至四十丸。間日瘧發病前按同樣方法服用,發病即停。

溫瘧內熱嚴重,昏昏沉沉者,可用麥奴丸。(處方見《可汗門》)

溫瘧脈象平和,不惡寒但發熱,骨節酸痛,偶爾嘔吐,可用白虎加桂枝湯。

處方: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半兩)、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水煎服。

溫瘧發病先熱後寒。

病人曾受濕邪侵害,因而中暑,濕熱交爭,則發病成濕溫。病人苦於兩脛逆冷,腹部脹滿,胸部、頭部、眼睛疼痛,胡言亂語,治療應著重於少陰經,不可發汗。若發汗則不能說話,耳聾,不知疼痛部位,身體青紫變色,稱為重暑,若如此治療,則必死無疑。

治療濕溫如上述症狀者,可用白虎湯。(處方見《傷寒厥陰門》)

濕溫伴隨多汗、胡言亂語、煩渴,可用石膏甘草散。

處方:石膏、甘草(等分)。研末,用漿水調服。

龐氏曰:愚笨的醫生不了解寒熱脈象,見到足脛冰冷,就大量使用溫熱藥物,因此而致死的人不計其數。濕溫脈象細弱而緊,類似傷寒脈象,但症狀不同,多次服用白虎湯,則脛部會自行溫暖而痊癒。

病人原本就體熱,又再次受熱邪侵犯,轉變為溫毒。溫毒是最嚴重的疾病。

太陽病日久未愈,轉入少陽,小柴胡證消失,此為危重之證,需仔細判斷病因,對症治療。

寸口脈洪大有力,脈象數而滑,洪大是氣血充盈,數滑是胃氣實,氣血充盈即陽盛,氣機鬱結不得宣洩,胃氣實則難以治療,大便乾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若再次發汗,則陽氣更盛而失衡;若再次瀉下,則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榮衛相搏,五心煩熱,兩眼如火,鼻乾面赤,舌燥齒黃而口渴,病情延誤而轉為危重。(巢氏亦記載此症狀,今列入本證,特效方附於後)治療方法如前所述。

處方: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研磨)、黃連、黃柏、黃芩(各半兩)、香豉(二合半)、梔子(五個)、麻黃(三分)。水煎服。

《深師方》曰:傷寒病程八九日,三焦生熱,脈象滑數,昏迷,身熱沉重拘緊,或時呻吟。若攻治內邪,則沉重拘緊;若表邪未解,直接使用發汗藥,則毒邪加重。古代處方缺乏兼顧表裡的方法,因此我考慮用三黃湯來解內熱,並增加藥物來解表邪,故用三黃石膏湯。

論曰:傷寒發汗、或瀉下或用藥錯誤,之後三焦生熱,脈象洪數,神志不清,晝夜喘息,鼻腔反覆出血,而病情未見好轉,身體和眼睛發黃,狂躁不安,宜用三黃石膏湯。

以上四種溫病,王叔和所言同病異名,同脈異經者也。風溫與中風脈象相同,溫瘧與傷寒脈象相同,濕溫與中濕脈象相同,溫毒與熱病脈象相同,只是症狀不同,用藥方法也有所區別。若誤認為傷寒而發汗,則十死無一生。

2. 敗壞別行方

天行病經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譫語,其脈沉細,眾狀之中,無一可救,決計,附子鱉甲湯,。(不可作煮散。)

鱉甲,白蘚皮,茵陳(各半兩),細辛,桂枝,白朮,吳茱萸,附子,枳實(各一分),大黃(三分),生薑(一兩),

㕮咀,水三升,煮一升,溫作三服。

傷寒將理失節,服冷藥太多,伏熱在臟,手足厥逆,爪甲稍青,恐陽氣漸衰成陰毒氣,踟躕之間,變入狐惑,面色斑斑如錦紋,,木通桂枝湯,。

木通,桂(各一兩),吳茱萸,細辛(各一分),甘草(半兩),蔥白(六莖),棗(九個),

㕮咀,水二升半,煎一升二合,去滓,溫作四服。

傷寒三七日至四七日,勞痟不歇,熱毒不止,乍熱乍寒,乍瘥乍發,動作如瘧,,鱉甲恆山湯,。

鱉甲,恆山,牛膝(各三分),大青,牡丹(各半兩),石膏(二兩),烏梅肉,甘草(各一分),淡竹葉,豉,生麥門冬,生地黃(各二合半),

㕮咀,水五升,煎二升半,溫飲一盞。

傷寒八九日不瘥,名曰敗傷寒,諸藥不能治者,,鱉甲犀角湯,。

鱉甲,升麻,柴胡,烏梅肉,枳實,犀角屑,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分),生地黃(二合半),

㕮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敗傷寒,頭痛骨肉痛,荒言妄語,醫所不能療者,用前黑奴丸主之。(方在雜汗證中。)

龐曰:有人患時氣,經六七日,因發狂,遂眼瞪不瞬,手攣膕曲,口噤或有張口者,冥冥不知人事,口鼻氣絕,但心頭溫,面色和,六脈皆動,一如屍厥,如此不省五六日。因作成敗計,救用風引湯加附子,灌下兩服遂省。

風引加附子湯

寒水石,石膏,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滑石(各六錢),附子(一個),龍骨,大黃,乾薑(各四錢),甘草,牡蠣粉(各二錢),桂枝(三錢),

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飲之。

白話文:

敗壞別行方

如果傷寒病症持續七天以上,高燒不退,大便秘結,心腹脹滿,飲食不進,精神恍惚,胡言亂語,脈象沉細,且上述症狀皆無改善跡象,則可使用附子鱉甲湯。(不可煎煮成散劑服用)

藥方組成:鱉甲、白蘚皮、茵陳(各半兩)、細辛、桂枝、白朮、吳茱萸、附子、枳實(各一分)、大黃(三分)、生薑(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後,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溫服,分三次服用。

若傷寒治療失誤,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伏熱鬱積於臟腑,出現手足厥逆,指甲略呈青色,擔心陽氣衰敗轉為陰毒之氣,徘徊於狐惑症之間,面色出現斑點如同錦紋,則可使用木通桂枝湯。

藥方組成:木通、桂枝(各一兩)、吳茱萸、細辛(各一分)、甘草(半兩)、蔥白(六莖)、棗(九個)。

用法:將藥材研磨後,加水二升半,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渣,溫服,分四次服用。

傷寒病發三七日至四七日,勞累不止,熱毒持續,時而發熱時而發冷,時好時壞,活動如瘧疾發作一般,則可使用鱉甲恆山湯。

藥方組成:鱉甲、恆山、牛膝(各三分)、大青葉、牡丹皮(各半兩)、石膏(二兩)、烏梅肉、甘草(各一分)、淡竹葉、豆豉、生麥門冬、生地黃(各二合半)。

用法:將藥材研磨後,加水五升,煎煮至二升半,溫服一盞。

傷寒八九日未癒,稱為敗傷寒,若其他藥物均無效,則可使用鱉甲犀角湯。

藥方組成:鱉甲、升麻、柴胡、烏梅肉、枳實、犀角屑、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分)、生地黃(二合半)。

用法:將藥材研磨後,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半,分五次服用,每日三次,夜間二次。

若敗傷寒伴有頭痛、骨痛、胡言亂語,且醫生治療無效,則可用前黑奴丸。(此方在雜汗證中記載)

龐氏曰:有人患時疫,持續六七日,出現狂躁,眼睛瞪大不能眨眼,手腳攣縮,口不能言語或張口,神志不清,鼻口氣息微弱,但心窩溫暖,面色紅潤,六脈皆可觸摸到,如同屍厥,如此昏迷五六日。最後決定施以敗壞之策,使用風引湯加附子灌服,兩劑後即清醒。

風引加附子湯:

藥方組成:寒水石、石膏、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滑石(各六錢)、附子(一個)、龍骨、大黃、乾薑(各四錢)、甘草、牡蠣粉(各二錢)、桂枝(三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