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8)
卷第二 (8)
1. 可下證(血證附)
太陽病,若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難者,與小承氣湯利之則愈。(此太陽陽明證也。)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初一服,譫語止;若更衣者,停後服,不爾,盡與之。(更衣即登廁也,非顏師古注《漢書》更衣之義。《集驗方》痔有更衣挺出,頗妨於更衣,更衣出清血,故以知之。)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方在太陽證中。)
發汗後,惡寒者,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此有熱,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反下利而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為內實也,宜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此時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不爾,可與之。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屬調胃承氣湯。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屬調胃承氣湯。
茵陳湯,治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而飲水者,以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茵陳蒿(三兩),大黃(一兩半),梔子(二十個,大者七枚),
㕮咀,水二升半,先煮茵陳至一升,內二味,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滓。溫飲一盞,日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沫,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出。
十棗湯,治太陽病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和里未和也。
芫花,甘遂,大戟(等分,異杵篩,秤末合之,入臼再杵二三百下。)
先以水一升,煮肥棗十枚,擘碎,煮取半升,去棗,用煎湯少半,調末一錢匕,羸人半錢,再單飲棗湯送之,平旦服。若下少而病不除,明旦加藥一錢半,如前服之。服之必利,利後糜粥自養。
咳而脅下痛,此為有飲,宜十棗湯。
調中湯,治夏月及秋初,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數宜下之。久年腸風,下之亦瘥。
大黃(三分),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各半兩),
㕮咀,水三升,煎至二升,下大黃,取一升二合,去滓。溫溫飲一盞,移時勿膈食再服之,得快下,壯熱便歇,其下利亦止。凡秋夏早熱積日,或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搏著肌中,作壯熱氣也。胃為六腑之表,最易為暴寒所折故也,虛人亦不發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不宜用此。實人有服五石人,喜壯熱,
與別藥下則加熱,喜悶而死矣。是以宜以此下,和其胃氣。(調中湯又治陽病因下,遂協熱利不止,及傷寒不因下而自利,表不解,脈浮數者,皆可去大黃,加葛根成一兩煎服之,殊驗也。)
白話文:
可下證(血證附)
太陽病,如果經過催吐、瀉下、發汗後,出現輕微煩躁、小便頻繁、大便困難的症狀,服用小承氣湯通利即可痊癒。(此為太陽陽明兼證。)
腹瀉且胡言亂語,表示腸中有燥屎,適合服用小承氣湯。第一次服用後,胡言亂語停止;如果排便了,就停止服用後續的藥,否則就全部服用。(「更衣」在此指上廁所,與顏師古註解《漢書》中的「更衣」意思不同。《集驗方》提到痔瘡導致排便困難,甚至排便時出血,因此可以知道「更衣」在此指排便。)
陽明病,沒有催吐或瀉下,但心煩的,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方劑在太陽病證條目中。)
發汗後怕冷的,屬於虛證;不怕冷但發熱的,屬於實證,應該調和胃氣,適合服用調胃承氣湯。
傷寒第十三天,病情傳變後出現胡言亂語,表示體內有熱,應該用湯藥瀉下。如果小便通暢,大便應該會硬結,反而腹瀉且脈象調和的,表示醫生用了丸藥瀉下,這種治療方法不對。如果是自發性腹瀉,脈象應該微弱無力;現在脈象反而調和,表示體內有實熱,適合服用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病程超過十多天,感覺胃部溫熱想吐且胸中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腹部輕微脹滿,鬱悶心煩。如果之前服用過強效的催吐或瀉下藥,就給予調胃承氣湯;如果不是,也可以給予。如果只是噁心、胸痛、輕微稀溏,這不是柴胡湯的適應症,因為嘔吐表示之前用了強效的催吐或瀉下藥,屬於調胃承氣湯的治療範圍。
傷寒嘔吐後,腹部脹滿的,屬於調胃承氣湯的治療範圍。
茵陳湯,治療陽明病,發熱出汗的,表示熱邪已外散,不會發黃疸;但只有頭部出汗,身體無汗,汗出到頸部為止,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的,表示熱邪鬱積在體內,必定會發黃疸。
方劑:茵陳蒿(三兩)、大黃(一兩半)、梔子(二十個,大的七個)。
將藥材切碎,用二升半的水,先煮茵陳至一升,加入其他兩味藥,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渣。溫熱飲用一杯,每日三次。服用後小便應當通暢,尿液像皂角泡沫一樣,一夜後腹部脹滿減輕,黃疸從小便排出。
十棗湯,治療太陽病中風,腹瀉嘔吐,表證解除後,才能使用攻下法。病人微微出汗,發作有時間規律,頭痛,胃部痞硬脹滿,脅下疼痛,乾嘔氣短,出汗但不惡寒的,這種情況是表證已解但裡證未除。
方劑:芫花、甘遂、大戟(等分,分別搗碎過篩,秤重後混合,放入研缽再搗二三百下)。
先用一升水煮十枚肥碩的紅棗,將棗子掰碎,煮取半升,去掉棗子,用少量棗湯調和一錢匕的藥末,體弱的人用半錢,再單獨喝棗湯送服,清晨服用。如果腹瀉量少且病情未緩解,第二天早上再增加一錢半的藥量,如前法服用。服用後必定會腹瀉,腹瀉後用稀粥調養。
咳嗽且脅下疼痛,表示體內有水飲,適合服用十棗湯。
調中湯,治療夏季和初秋,突然受寒氣侵襲,熱氣鬱結於四肢,導致高熱頭痛;寒氣損傷胃部,導致腹瀉,排出物可能是血、水或赤帶,高熱且胸悶,脈象數快適合用瀉下法。多年的腸風病,瀉下後也能痊癒。
方劑:大黃(三分)、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各半兩)。
將藥材切碎,用三升水煎至兩升,加入大黃,再煮取一升二合,去渣。溫熱飲用一杯,過一段時間不要進食,再服一次。腹瀉後高熱會消退,腹瀉也會停止。凡是夏秋之交炎熱多日,突然受寒,熱氣無法散發,容易鬱結在肌肉中,導致高熱。胃是六腑之表,最容易受寒氣侵襲,但虛弱的人不會發高熱,只會腹瀉或霍亂,不適合服用此方。體質壯實或服用過五石散的人,容易發高熱,如果用其他瀉下藥可能會加重熱症,導致胸悶而死。因此應該用此方瀉下,調和胃氣。(調中湯也能治療陽明病因誤下導致熱性腹瀉不止,以及傷寒沒有誤下卻自發腹瀉,表證未解,脈浮數的情況,此時可以去掉大黃,將葛根增量至一兩煎服,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