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8)
卷第二 (8)
1. 可下證(血證附)
太陽病,若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難者,與小承氣湯利之則愈。(此太陽陽明證也。)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初一服,譫語止;若更衣者,停後服,不爾,盡與之。(更衣即登廁也,非顏師古注《漢書》更衣之義。《集驗方》痔有更衣挺出,頗妨於更衣,更衣出清血,故以知之。)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方在太陽證中。)
發汗後,惡寒者,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此有熱,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反下利而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為內實也,宜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此時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不爾,可與之。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屬調胃承氣湯。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屬調胃承氣湯。
茵陳湯,治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而飲水者,以瘀熱在裡,身必發黃。
茵陳蒿(三兩),大黃(一兩半),梔子(二十個,大者七枚),
㕮咀,水二升半,先煮茵陳至一升,內二味,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滓。溫飲一盞,日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沫,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出。
十棗湯,治太陽病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和里未和也。
芫花,甘遂,大戟(等分,異杵篩,秤末合之,入臼再杵二三百下。)
先以水一升,煮肥棗十枚,擘碎,煮取半升,去棗,用煎湯少半,調末一錢匕,羸人半錢,再單飲棗湯送之,平旦服。若下少而病不除,明旦加藥一錢半,如前服之。服之必利,利後糜粥自養。
咳而脅下痛,此為有飲,宜十棗湯。
調中湯,治夏月及秋初,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數宜下之。久年腸風,下之亦瘥。
大黃(三分),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各半兩),
㕮咀,水三升,煎至二升,下大黃,取一升二合,去滓。溫溫飲一盞,移時勿膈食再服之,得快下,壯熱便歇,其下利亦止。凡秋夏早熱積日,或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搏著肌中,作壯熱氣也。胃為六腑之表,最易為暴寒所折故也,虛人亦不發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不宜用此。實人有服五石人,喜壯熱,
與別藥下則加熱,喜悶而死矣。是以宜以此下,和其胃氣。(調中湯又治陽病因下,遂協熱利不止,及傷寒不因下而自利,表不解,脈浮數者,皆可去大黃,加葛根成一兩煎服之,殊驗也。)
白話文:
[可下證(血證附)]
太陽病,如果經過嘔吐、瀉下或發汗後,出現輕微煩躁、小便頻繁、大便困難的情況,使用小承氣湯來疏通腸道就能痊癒。(這是太陽病轉為陽明病的表現。)
如果腹瀉並胡言亂語,表示腸道內有乾燥的大便積滯,適合使用小承氣湯。第一次服用後,如果胡言亂語停止,而且開始排便,就停止後續的服藥。如果沒有排便,就繼續把藥服用完。(這裡說的「更衣」指的是上廁所排便,不是顏師古註解《漢書》中更換衣服的意思。《集驗方》提到痔瘡會導致排便困難,甚至可能出血。)
陽明病,如果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但感到心中煩躁,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此方在太陽病篇章中。)
發汗後,如果感到怕冷,表示身體虛弱;如果不怕冷,反而發熱,表示身體有實熱,此時應調理胃氣,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
傷寒病發作十三天後,如果過了病程階段仍然胡言亂語,表示體內有熱,應該使用藥物來瀉下。如果小便順暢,則大便應該會變得乾硬。如果反而腹瀉,且脈象平和,則表示醫生使用了丸劑瀉藥,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如果病患自行腹瀉,脈象應該會變得微弱或沉伏,現在反而平和,表示體內有實熱,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經過十多天後,如果感到心下溫熱,想吐但又吐不出來,胸部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腹部微微脹滿,感到煩悶。此時如果極度想吐又想瀉下,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情況不嚴重,也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但如果只是想吐、胸痛、輕微腹瀉,這並非小柴胡湯證,因為嘔吐的情況可知是極度想吐又想瀉下,應屬於調胃承氣湯的適用症。
傷寒病在嘔吐後,如果出現腹部脹滿,屬於調胃承氣湯的適用症。
茵陳湯,可以治療陽明病,如果患者發熱且有汗,表示熱邪已經外散,不能導致黃疸。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汗,汗水只到頸部就停止,且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表示體內有瘀熱,身體必然會發黃。
茵陳蒿(三兩),大黃(一兩半),梔子(二十個,大的七個),
將藥材切碎,用水二升半煮,先煮茵陳蒿至剩一升,再加入大黃和梔子,煮至剩一升二合半,去除藥渣。溫服一小杯,每日三次。應該會開始小便順暢,尿液像皂莢泡沫,一夜之後腹部脹滿減輕,黃疸會從小便排出。
十棗湯,可以治療太陽病中風,出現腹瀉、嘔吐,且表證已解的情況,才能使用此藥攻下。如果患者不斷出汗,發病有時間規律,頭痛,心下感覺痞塞、硬滿,脅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不怕冷,表示表證已解,但裡證未和。
芫花、甘遂、大戟(等分,分別搗碎篩過,混合後再放入臼中搗二三百下)
先用水一升,煮肥棗十枚,擘開,煮至剩半升,去掉棗子,用煎好的棗湯,取少量,調入一錢匕的藥末(體弱者半錢),再單獨喝棗湯送服,在早上空腹服用。如果瀉下量少且病情沒有緩解,第二天早上加量至一錢半,方法同前服用。服用後必然會瀉下,瀉下後用稀粥滋養身體。
如果咳嗽且脅肋疼痛,表示體內有水飲,適合使用十棗湯。
調中湯,可以治療夏季和秋初,突然遭受寒冷,導致體內盛熱被抑制,熱邪鬱結在四肢,就會出現壯熱、頭痛,寒邪傷到胃,導致腹瀉,可能排出血液、水液或赤白帶下,出現壯熱且煩悶,脈象數急,適合使用此藥瀉下。長年腸風,使用此藥也能治癒。
大黃(三分),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各半兩),
將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煎至二升,再加入大黃,煮至剩一升二合,去除藥渣。溫服一小杯,過一會兒沒有胃脹就可以再次服用,得到快速瀉下後,壯熱會消退,腹瀉也會停止。凡是秋季或夏季天氣早熱積久,或是突然遭受寒冷抑制熱邪,導致熱邪無法散發,而積聚在肌肉中,造成壯熱的現象。胃是六腑的表面,最容易被突如其來的寒邪侵襲。體質虛弱的人不會出現壯熱,只會出現腹瀉或霍亂,不適合使用此方。體質強壯的人,如果長期服用五石散之類的藥物,容易出現壯熱,
如果用其他藥物瀉下反而會加重發熱,導致煩悶而死亡。因此適合使用此藥瀉下,調和胃氣。(調中湯又可以治療陽明病因瀉下而導致熱邪與痢疾不止的情況,以及傷寒病沒有因瀉下而自行腹瀉,表證也沒有解除,脈象浮數的情況,都可以去掉大黃,加入一兩葛根煎服,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