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6)

1. 和表證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難、腹滿而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各一兩半),半夏(三分),五味子(半兩),

㕮咀,以水六升,先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一升,去滓,每溫服一盞。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炒赤;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赤茯苓二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一兩一分。無蕘花,以桃花一鴨子大,不炒代之。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吐下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湯末,麻黃湯末(各三分),

以水一升半,棗三個,生薑三片,煎減半,去滓,溫飲一盞。未有小汗,再服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證候不改者,服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狀,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湯末(一兩),麻黃湯末(半兩),

以水一升半,姜三片,棗三個,煎減半,去滓,溫飲一盞。未有小汗,再服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脈洪大者,白虎湯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

龐曰:傷寒,已得汗,身和脈弦細,譫語妄見,此為津液不和,與小柴胡去人參加桂枝湯服之,津液和自愈;未瘥,與調胃承氣湯下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柴胡桂枝湯,主之,兼治寒疝腹痛。

柴胡(一兩),桂枝,黃芩,人參(各半兩),半夏(四錢一字),芍藥(半兩),甘草(一錢一字),大棗(九枚),生薑(半兩),

㕮咀,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七合半,去滓,溫飲一盞。

小柴胡湯,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微熱,或咳者。

柴胡(二兩),甘草,黃芩,人參(各三分),半夏(六錢一字),生薑(三分),大棗(三枚),

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作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半個。若渴,去半夏,加人參成二兩二錢半、栝蔞根二兩。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一兩半。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二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二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一兩半,溫覆微汗愈。若咳,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一兩一分,乾薑一兩。

白話文:

和表證

若傷寒初期症狀未解,胸口有水腫脹感(水氣),伴隨乾嘔、發熱咳嗽,可能口渴、腹瀉、吞嚥困難或小便困難,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則服用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組成: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各一兩半)、半夏(三分)、五味子(半兩)。將藥材研磨後,加水六升,先煮麻黃至沸騰數次,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一升,過濾藥渣,溫服一盞。若口渴,則去除半夏,加入栝蔞根一兩半;若輕微腹瀉,則去除麻黃,加入炒至赤紅的蕘花(一雞蛋大小);若吞嚥困難,則去除麻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下腹部脹滿,則去除麻黃,加入赤茯苓二兩;若呼吸困難,則去除麻黃,加入杏仁一兩一分。如果沒有蕘花,可以用同等大小的桃花代替,不用炒。

太陽病,發病八九天,類似瘧疾,發熱惡寒,但熱較寒多,患者不嘔吐,大便通暢,一天發作兩三次,脈搏微弱而緩慢,預示病情將好轉;若脈搏微弱且惡寒,則表示陰陽兩虛,不宜再使用發汗或瀉下之法;若臉色仍發紅,表示病症未解,因為無法微微出汗,身體會發癢,宜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組成:桂枝湯藥末、麻黃湯藥末(各三分),加水一升半,大棗三個,生薑三片,煎煮至一半,過濾藥渣,溫服一盞。若未見微微出汗,需再次服用。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脈搏洪大,但症狀未改善,則繼續服用桂枝湯,方法同上;如果症狀類似瘧疾,一天發作兩次,則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組成:桂枝湯藥末(一兩)、麻黃湯藥末(半兩),加水一升半,生薑三片,大棗三個,煎煮至一半,過濾藥渣,溫服一盞。若未見微微出汗,需再次服用。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非常口渴,脈搏洪大有力,則服用白虎湯加人參。(此方劑在厥陰證中詳述。)

龐氏曰:傷寒已出汗,身體溫和但脈搏弦細,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是津液不調,服用去人參加桂枝的小柴胡湯,以調理津液,自行痊癒;若未痊癒,則服用調胃承氣湯瀉下。

傷寒發病六七天,發熱,輕微惡寒,四肢關節痠痛,輕微嘔吐,心口部阻塞感,初期症狀未消失,則服用柴胡桂枝湯,也可治療寒疝引起的腹痛。

柴胡桂枝湯組成:柴胡(一兩)、桂枝、黃芩、人參(各半兩)、半夏(四錢一字)、芍藥(半兩)、甘草(一錢一字)、大棗(九枚)、生薑(半兩)。將藥材研磨後,加水三升半,煎煮至一升七合半,過濾藥渣,溫服一盞。

小柴胡湯:治療傷寒發病五六天,中風,寒熱往來,胸脅部滿悶,食慾不振,心煩想吐,或胸部煩悶但不嘔吐,或口渴、腹痛、脅下痞塊堅硬、心悸、小便不利,或不口渴、身體微熱,或咳嗽。

小柴胡湯組成:柴胡(二兩)、甘草、黃芩、人參(各三分)、半夏(六錢一字)、生薑(三分)、大棗(三枚)。將藥材研磨後,加水六升,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再煎煮至一升半,溫服三次。若胸部煩悶但不嘔吐,則去除半夏、人參,加入半個栝蔞;若口渴,則去除半夏,加入人參二兩二錢半、栝蔞根二兩;若腹痛,則去除黃芩,加入芍藥一兩半;若脅下痞塊堅硬,則去除大棗,加入牡蠣二兩;若心悸、小便不利,則去除黃芩,加入茯苓二兩;若不口渴,體表微熱,則去除人參,加入桂枝一兩半,溫暖覆蓋,微微出汗即可痊癒;若咳嗽,則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一兩一分、乾薑一兩。

傷寒中風,出現小柴胡湯證候,即使只出現單一症狀,也應考慮使用。凡是符合小柴胡湯證候而需瀉下者,服用小柴胡湯後,會感到身體溫熱並微微顫抖,然後再次發熱出汗而痊癒。

疾病持續十天以上,脈搏浮弱細小,嗜睡,表示病情已趨於穩定,可服用小柴胡湯;但若脈搏細弱而遲緩,則不宜服用。

婦女中風七八天,反覆寒熱,發作有規律,月經剛停止,這是熱邪侵入血室,血液凝滯,導致類似瘧疾的症狀,發作有規律,服用小柴胡湯。

婦女傷寒發熱,月經正在來潮,白天神志清醒,晚上則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像見到鬼一樣,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未侵犯胃氣,會自行痊癒。(先服用小柴胡湯,若無效,可針刺期門穴。)

婦女中風,發熱惡寒,月經正在來潮,發病七八天,熱退脈遲,身體冰冷,胸脅下部脹滿,如同結胸一樣,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應針刺期門穴,根據實際情況取穴。

陽明病,潮熱,大便溏瀉,小便正常,胸脅部滿悶感未消失,服用小柴胡湯;若大便不通暢且嘔吐,舌苔發白,也應服用。上焦通暢,津液排出,胃氣調和,身體微微出汗而痊癒。

陽明中風,脈搏浮弦有力但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脅下及心臟疼痛,長時間按壓不通暢,鼻乾無汗,嗜睡,全身及眼睛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時時呃逆,耳朵前後腫脹。針刺後稍有好轉,但體表症狀未解。疾病超過十天,脈搏持續浮弱,服用小柴胡湯;若小便不通暢,腹部脹滿且呃逆,則不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