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病論》~ 卷第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6)

1. 和表證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難、腹滿而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各一兩半),半夏(三分),五味子(半兩),

㕮咀,以水六升,先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一升,去滓,每溫服一盞。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炒赤;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赤茯苓二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一兩一分。無蕘花,以桃花一鴨子大,不炒代之。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吐下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湯末,麻黃湯末(各三分),

以水一升半,棗三個,生薑三片,煎減半,去滓,溫飲一盞。未有小汗,再服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證候不改者,服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狀,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湯末(一兩),麻黃湯末(半兩),

以水一升半,姜三片,棗三個,煎減半,去滓,溫飲一盞。未有小汗,再服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脈洪大者,白虎湯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

龐曰:傷寒,已得汗,身和脈弦細,譫語妄見,此為津液不和,與小柴胡去人參加桂枝湯服之,津液和自愈;未瘥,與調胃承氣湯下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柴胡桂枝湯,主之,兼治寒疝腹痛。

柴胡(一兩),桂枝,黃芩,人參(各半兩),半夏(四錢一字),芍藥(半兩),甘草(一錢一字),大棗(九枚),生薑(半兩),

㕮咀,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七合半,去滓,溫飲一盞。

小柴胡湯,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微熱,或咳者。

柴胡(二兩),甘草,黃芩,人參(各三分),半夏(六錢一字),生薑(三分),大棗(三枚),

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作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半個。若渴,去半夏,加人參成二兩二錢半、栝蔞根二兩。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一兩半。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二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二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枝一兩半,溫覆微汗愈。若咳,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一兩一分,乾薑一兩。

白話文:

和表證

當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咳嗽,或口渴,或腹瀉,或咽喉阻塞感,或小便困難、腹脹而氣喘時,應使用小青龍湯治療。

小青龍湯
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桂枝(各一兩半),半夏(三分),五味子(半兩)。

將藥材切碎,用六升水先煮麻黃,煮沸後去除浮沫,加入其餘藥材,煮至一升,去渣,每次溫服一碗。

  • 若口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
  • 若輕微腹瀉,去麻黃,加炒紅的蕘花(約雞蛋大小)。
  • 若咽喉阻塞,去麻黃,加炮附子一枚。
  • 若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麻黃,加赤茯苓二兩。
  • 若氣喘,去麻黃,加杏仁一兩一分。
    (若無蕘花,可用桃花約鴨蛋大小代替,不需炒。)

太陽病,患病八九天後,症狀如瘧疾,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患者不嘔吐,大小便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

  • 若脈象微緩,表示即將痊癒。
  • 若脈微弱且惡寒,表示陰陽皆虛,不可再發汗、催吐或瀉下。
  • 若面色發紅,表示病未解,因未能微微出汗,身體會發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湯末、麻黃湯末(各三分),加水一升半、紅棗三枚、生薑三片,煎至半升,去渣,溫服一碗。若未微微出汗,可再服。

服桂枝湯後,若大汗出、脈洪大,但症狀未改善,仍按原法服桂枝湯。
若症狀如瘧疾,一天發作兩次,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湯末(一兩)、麻黃湯末(半兩),加水一升半、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煎至半升,去渣,溫服一碗。若未微微出汗,可再服。

服桂枝湯後,若大汗出、極度煩渴、脈洪大,應使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方劑見厥陰證。)

龐安時說:傷寒已出汗,身體平和但脈弦細,出現譫語幻覺,這是津液失調,可服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桂枝湯調和津液,自然痊癒;若未好轉,再用調胃承氣湯瀉下。

傷寒六七日,發熱、輕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輕微嘔吐、心下悶結,表證未解時,應使用柴胡桂枝湯治療,兼治寒疝腹痛。

柴胡桂枝湯
柴胡(一兩)、桂枝、黃芩、人參(各半兩)、半夏(四錢一字)、芍藥(半兩)、甘草(一錢一字)、大棗(九枚)、生薑(半兩)。

將藥材切碎,用三升半水煎至一升七合半,去渣,溫服一碗。

小柴胡湯
治療傷寒五六日或中風,症狀包括寒熱交替、胸脅脹滿、沈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口渴,或腹痛,或脅下硬塊,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但身微熱,或咳嗽。

小柴胡湯
柴胡(二兩)、甘草、黃芩、人參(各三分)、半夏(六錢一字)、生薑(三分)、大棗(三枚)。

將藥材切碎,用六升水煎至三升,去渣,再煎至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 若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半個。
  • 若口渴,去半夏,加人參至二兩二錢半、栝蔞根二兩。
  • 若腹痛,去黃芩,加芍藥一兩半。
  • 若脅下硬塊,去大棗,加牡蠣二兩。
  • 若心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二兩。
  • 若不渴但身微熱,去人參,加桂枝一兩半,蓋被微微發汗即癒。
  • 若咳嗽,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一兩一分、乾薑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