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活幼指南賦

丹瘤瘡疥,皆胎毒之流連;吐瀉瘧痢,乃積食之沾滯。不能吮乳者,熱在心脾;嘗欲俯臥者,火蒸腸胃。喜視燈火,煩熱在心;愛吃泥土,疳熱在脾。腹痛寒侵,口瘡熱積。臍風忌於一臘,火丹畏於周歲。驚自熱來,癇因痰致。吐泄而精神耗者則危,瘧痢而飲食減者必瘁。

驚本心生,風由肝致。搐分左右兮,證有順逆;藥分補瀉兮,病有虛實。急驚由於積熱之深,涼泄便宜;慢驚得於大病之後,溫補為貴。頭搖目竄而氣喘兮,上工莫醫;口禁鼻張而足冷兮,神丹何濟。閉目者無魂,狂叫者多祟。不知吞吐者,必見閻羅;反加悶亂者,終歸蒿里。既明症候,次知調理。

胎毒用甘草、黃連,食積用白朮、枳實。急驚搐掣,以導赤泄青;慢驚瘈瘲,以補中益氣。集聖去疳,備急治積。抱龍丸化痰鎮驚,胃苓丸補脾開胃。夜啼須退熱清心,哺熱必養血升提。理中止泄,香連止痢。積熱不除,涼驚丸大有神效;沉寒難療,養脾丸最為密秘。痰火交攻兮三黃丸,水穀不化兮一粒丹,柴苓治瘧,月蟾消痞。

潮熱金花,咳嗽玉液。瘡疥者胡麻,丹瘤者涼膈。吐瀉而渴者,白朮可投;煩熱而渴者,益元為最。斑疹兮消毒,腹痛兮脾積。衄血、咳血者茅花,重舌、木舌者針刺。口瘡不愈者洗心,腹脹不食者平胃。五拗治喘,四苓利水。退黃消腫,胃苓加減以堪行;破積安蟲,集聖從容而可治。

大抵嬰兒,易為虛實,調理最取其平,補瀉無過其劑,尤忌巴牛,勿多金石。辛熱走氣以耗陰,苦寒敗陽而損胃。如逢食積,解之不可或遲;若遇虛羸,補之尤為至急。才少俄延,便成勞斃。

白話文:

丹毒、腫瘤、瘡、疥等皮膚病,都是因為胎毒遺留造成的;嘔吐、腹瀉、瘧疾、痢疾,多半是因食物積滯而引起。如果嬰兒不能吸吮母乳,通常是心脾有熱;喜歡趴著睡,則是因為腸胃有熱。喜歡看燈火,是心中煩熱的表現;愛吃泥土,是脾胃有疳熱。腹痛是因為受寒侵襲,口瘡則是體內積熱。臍風病要特別注意在出生一個月內,火丹病則要小心在周歲時發生。驚嚇往往是因發熱而起,癲癇多半因痰濕所致。如果因吐瀉而精神萎靡,情況就很危險;如果患瘧疾、痢疾而食慾大減,身體必然會衰弱。

驚恐的產生源於心神不安,抽搐多是肝經有風所致。抽搐分為左右,病情有順逆之分;用藥有補有瀉,病症有虛實之別。急驚風是由於體內積熱過深引起,所以要用涼藥泄熱;慢驚風多發於大病之後,所以要用溫藥補益。如果出現頭搖動、眼珠亂轉、氣喘等症狀,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救治;如果出現口緊閉、鼻孔張大、手腳冰涼等症狀,再好的藥也無濟於事。眼睛閉著代表魂魄不在,大聲狂叫多半是因外邪侵擾。如果連吞嚥都困難,很快就會面臨死亡;如果病情反而加重,最終也將難逃一死。明白了各種病症,接下來就要了解如何調養。

胎毒要用甘草、黃連來解毒,食積要用白朮、枳實來消食。急驚風抽搐,要用導赤散清瀉心火、青肝火;慢驚風瘈瘲,要用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胃。集聖丸可以去疳積,備急丸可以治療食積。抱龍丸可以化痰鎮驚,胃苓丸可以健脾開胃。夜啼要退熱清心,母乳過熱要養血升提。理中湯可以止瀉,香連丸可以止痢。如果積熱不除,涼驚丸有奇效;如果寒症難以治療,養脾丸最為有效。如果痰火交加,可用三黃丸;如果水穀不化,可用一粒丹;柴苓湯可以治療瘧疾,月蟾丸可以消除痞塊。

潮熱可以用金花丸,咳嗽可以用玉液膏。瘡疥可以用胡麻油塗抹,丹毒、腫瘤可以用涼膈散。如果因吐瀉而口渴,可以服用白朮;如果因煩熱而口渴,益元散最為有效。出疹子要解毒,腹痛要消脾積。鼻出血、咳血可以用茅花,舌下腫脹、舌體僵硬可以用針刺。口瘡久治不癒要洗心,腹脹不食要用平胃散。五拗湯可以治喘,四苓散可以利水。退黃疸、消腫,可以用胃苓湯加減;破積、驅蟲,用集聖丸效果也很好。

嬰兒的體質容易出現虛實變化,所以調理時最重要的是要平和,用藥不可過量,尤其要忌用巴豆、牛黃等藥,也不可濫用金石類藥物。辛熱的藥會耗損陰氣,苦寒的藥會損傷陽氣和脾胃。如果遇到食積,要及時解除,萬不可拖延;如果遇到虛弱,要盡快補養,不能怠慢。如果稍微耽擱,就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最終導致死亡。

2. 慈幼儆心賦

醫門治例,幼科最難。腸胃脆而多傷乳食,筋骨嫩而易感風寒。易虛易實兮,變如反掌;或補或泄兮,貴若轉丸。咸多泄腎,酸甚扶肝。苦入心而寒涼損胃,辛走肺而燥熱傷元。欲求中正,無過平甘。或病須於瞑眩兮,勿犯其毒;且從治於權宜兮,但取其能。中病即已,救本為先。苟誤投於湯藥,即便致於損殘。此上工誓於活人,而良醫驗於折肱。

嘗聞法無一定,但占症候;醫不三世,勿服湯丸。病者詳於擇術,醫者務於救痊。視疾若己,見利勿貪。先察運氣兮,陽陰妙契;次觀形色兮,順逆瞭然。春夏陽而苦寒可用,在夫人之勇健;秋冬陰而辛溫可參,相其人之勞疳。既溫反補,以寒再宣,七神離散,五臟虧崩。雖留心於方脈兮,何補於世;反致人於傷夭兮,獲罪於天。

是故胎疾兮急於解毒,食積兮利在消疳。治分二法,效可十全。襁褓未寧,但調其母;匍匐不快,當固其元。悲夫,腸胃中和,豈堪藥石;微乎,氣血稚弱,以漸發生。治非得已,病有卒然。如護風燭,心常凜凜;若惜掌珠,意惟拳拳。醫可補乎司命,應無忝於家傳。

且如病則熱起,熱則驚生。或治熱以熱,或攻熱以寒。熱在表而柴葛解肌可飲,熱在裡而芩連消毒急煎。積熱無如集聖,虛熱妙以調元。要在識夫脈色,不可妄投湯丸,貽終身之痼疾,促嬰兒之壽年。輕以變重,功不補患。徒委命於氣數,不詳審乎簡編。前車既覆,後轍猶然。

魂魄遊於郊野,哭聲達於淵泉。識此之故,是誰之愆?嗟夫!渡蟻駕橋,放雀解樊。況伊萬物之靈,匪值一蟲之賤,不知謹密,遽爾輕泛。推惻隱之良心,如見入井;考聖賢之遺訓,如弗及泉。居易慮險,因蹶知便。證隨百出,治無一偏。燮調造化,保養真元。善攻不如善守,宜急不若宜緩。

種杏成林,踵當年之董奉;植橘名井,見今日之蘇躭。奈何瀉久變痢,積久成疳,瘧久生痞,驚久成癇。未至留連兮,攻之宜速;已見沉疴兮,治之且緩。腸胃秘塞,急泄而已;氣血虛羸兮,急補而安。外毒急攻,毋令入腹;表邪急解,毋令再傳。余則緩而調理,常恐急而生變。

若藥下咽,猶防其過;治或中病,勿張其能。知者常慮一失,死者不可復全。與其悔於已誤,孰若謹於未然。欲求魚兔,當守蹄筌。苟多方而治病,宜三複於斯言!

白話文:

慈幼儆心賦

醫治小兒,最是困難。小兒腸胃嬌嫩,容易受食物損傷,筋骨柔軟,容易受風寒侵襲。他們的虛實變化迅速,如同翻掌之間;治療時或補或瀉,要像滾動彈丸般謹慎。過多使用鹹味會傷腎,酸味過多會助長肝氣。苦味入心,寒涼則傷胃;辛味走肺,燥熱則傷元氣。若想達到治療的平衡,沒有比平和甘味更好的了。如果疾病需要經過瞑眩反應才能痊癒,就不要害怕它的毒性;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只求達到治療的效果。疾病痊癒即可,關鍵是保全根本。如果用藥錯誤,就可能導致孩子殘疾。這正是上等醫生誓言要救活病人,而良醫的經驗則來自於治癒骨折的案例。

我常聽說,醫術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能根據病症判斷;醫生如果不是世襲的,就不要輕易使用湯藥。病人要仔細選擇治療方法,醫生則要盡力治癒病人。要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病人,看到利益不要貪婪。首先要觀察天時的運氣,了解陰陽的微妙契合;其次要觀察病人的形色,判斷病情的順逆。春夏屬陽,寒涼藥物可以用於強健的病人;秋冬屬陰,辛溫藥物可以用於體弱多病的孩子。如果過度溫補,又用寒涼藥物瀉火,七神會散失,五臟會衰竭。即使熟知脈象和藥方,又能對世界有什麼幫助呢?反而會導致孩子夭亡,而獲罪於天。

因此,胎兒疾病要急於解毒,食積則要消導積滯。治療方法分為兩種,療效卻可以達到十分完美。嬰兒尚未安寧,就要調養其母親;嬰兒爬行不穩,就要鞏固其元氣。唉,小兒腸胃嬌嫩,怎能經受藥物的摧殘;孩子氣血虛弱,只能慢慢調理。治療非不得已而為之,疾病也有突然發作的時候。要像保護風中的燭火一樣小心,心中時刻保持警惕;要像珍惜掌上明珠一樣呵護,心中充滿愛憐。醫生能補足上天註定的壽命嗎?應該不辱沒祖傳的醫術。

例如,生病發熱,就會驚厥。治療發熱,或用熱法,或用寒法。熱在體表,可以用柴胡葛根解表;熱在裡邊,可以用黃芩黃連清熱解毒,要急煎。積熱可用集聖散,虛熱則要用調元方。關鍵在於識別脈象和面色,不要胡亂用藥,留下終身疾病,縮短嬰兒壽命。輕症變重症,治療無功反受其害。只把生死寄託於命運,而不仔細研讀醫書典籍。前車之覆,後車將繼。

孩子的魂魄遊蕩在郊野,哭聲迴盪在深淵。知道這是為什麼,這是誰的過錯?唉!人們能幫助螞蟻渡河,放飛困在籠中的鳥雀。何況人是萬物之靈,豈能像對待微不足道的蟲子一樣,不懂得謹慎,隨便用藥。要發揮惻隱之心,像看到有人掉進井裡一樣焦急;要學習聖賢的遺訓,不要像沒有到達泉水一樣無助。居安思危,才能避免災禍。病症變化多端,治療不能一概而論。要協調陰陽,保養元氣。善於進攻不如善於防守,急於求成不如從容不迫。

種杏成林,那是董奉的功勞;種橘成名,那是蘇軾的故事。為什麼瀉藥長期服用會導致痢疾,積滯久了會導致疳疾,瘧疾久了會導致痞塊,驚厥久了會導致癲癇?疾病初期,就要迅速治療;疾病已經嚴重,就要緩慢治療。腸胃閉塞,就要迅速通便;氣血虛弱,就要迅速補養。外來的毒素要迅速清除,不要讓它進入腹部;外邪要迅速去除,不要讓它繼續傳播。其他的就緩慢調理,總是擔心操之過急會出問題。

藥物下咽之後,也要防止用藥過度;治療即使見效,也不要誇大自己的能力。聰明的人總是擔心會出錯,死了的人是不可能復活的。與其後悔已經犯錯,不如事先謹慎。想要捕獲魚兔,就要掌握方法。如果用很多方法治療疾病,就要反覆思考這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