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要旨論》~ 卷第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5)

1. 所在傍通

辰戌歲下宮濕勝,則埃昏岩谷,黃反見黑,至陰之交,民病積飲,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乾腫喉痹,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結,腨如別。巳亥歲下徵火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

少陰同候。子午歲下商燥勝,則霿霧清瞑,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丑未歲下羽寒勝,則凝肅慘慄,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以辛潤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苦堅之。

邪反勝地者,清反勝風,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寒反勝熱,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熱反勝濕,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熱反勝燥,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熱反勝寒,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凡此淫邪在內也者,淫者,溢也,子母相生,皆為淫溢也。

勝者得地而太過,別刑剋也。假令心火太旺,更治肝氣,所生乃子母相生,皆為淫溢之病治也。別無刑剋,相生獨味者,為勝之治也。淫反勝復者,補瀉皆取前五運六氣歌治法用之。腎為胃關,脾與胃令軟,假咸柔軟而以利其關也。胃氣乃行,脾氣方化,故宜味與眾臟不同也。

五臟補瀉:肝木酸瀉辛補,心火甘瀉咸補,脾土苦瀉甘補,肺金辛瀉酸補,腎水咸瀉苦補。

五臟互換苦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五臟所宜:肝宜食甘,心宜食酸,肺宜食苦,脾宜食鹹,腎宜食辛。

凡天地淫勝,不必皆然,隨氣盛衰,變生其病。盛則淫勝,己氣則衰,則己所不勝邪反勝。邪無有盛衰,以平為期,病無由起。推其至理,命其所在,而可徵矣。

凡天之六氣所至,則人脈亦應之而至也。氣至而脈應者,是謂平和之脈,故曰天和六脈也。歲厥陰所至,其脈弦軟虛而滑,端直以長,是謂弦,風之性也,木之象也。實而強則病,不實而微亦病,不端直長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強亦病。歲少陰所至,其脈鉤,來盛去衰,如偃帶鉤,是謂鉤,暑氣之性,火之象也。

來不盛去反盛則病,來盛去盛亦病,不偃帶鉤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鉤亦病。歲太陰所至,其脈大而長,往來遠,是謂長,濕之性也,土之象也。大甚則病,長甚則病,不大不長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大長亦病也。(經言此脈在太陽所至之下,其氣亦安,今易於此爾。

白話文:

[所在傍通]

在辰年或戌年,如果地氣偏於陰濕,就會出現煙霧瀰漫山谷,黃色物體看起來像黑色。這是陰氣達到極致的交界點,人們容易患上因體內積聚過多水液而引起的疾病,例如心痛、耳聾、神智不清、咽喉乾燥腫痛、喉嚨麻痹等。陰氣過盛還可能導致出血、小腹疼痛腫脹、小便困難,甚至頭痛欲裂、眼睛像要脫出、脖子像被拔斷、腰像要折斷、大腿無法轉動、膝蓋窩像打結、小腿肚像要分開。

在巳年或亥年,如果地氣偏於火熱,就會出現火焰照亮郊野的景象,人們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容易患上拉肚子,排出赤白色分泌物,小腹疼痛,小便赤黃,嚴重時甚至會便血。這些症狀與少陰經的病候相似。

在子年或午年,如果地氣偏於乾燥,就會出現霧氣瀰漫,視野不清的現象,人們容易噁心想吐,嘔吐物有苦味,喜歡嘆氣,胸脅疼痛,難以翻身,嚴重時甚至會咽喉乾燥、面色憔悴、皮膚乾燥沒有光澤,腳部外側發熱。

在丑年或未年,如果地氣偏於寒冷,就會出現天氣寒冷、令人戰慄的景象,人們容易患上小腹牽引到睪丸和腰脊的疼痛,甚至上衝到心臟引起心痛,出現出血、咽喉疼痛、下巴腫脹等症狀。

當各種氣在下半年主導時,如果風氣過盛於體內,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輔以苦味和甘味的藥物,用甘味來緩解症狀,用辛味來疏散風邪。如果熱氣過盛於體內,應該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輔以甘味和苦味的藥物,用酸味來收斂,用苦味來發散。如果濕氣過盛於體內,應該用苦熱的藥物來治療,輔以酸味和淡味的藥物,用苦味來燥濕,用淡味來利水。如果火氣過盛於體內,應該用鹹冷的藥物來治療,輔以苦味和辛味的藥物,用酸味來收斂,用苦味來發散。如果燥氣過盛於體內,應該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輔以甘味和辛味的藥物,用苦味來向下引導,用辛味來潤燥。如果寒氣過盛於體內,應該用甘熱的藥物來治療,輔以苦味和辛味的藥物,用鹹味來瀉下,用苦味來堅固。

如果病邪反過來勝過主導的氣候,例如風邪反過來被清氣勝過,應該用酸溫的藥物來治療,輔以苦味和甘味的藥物,用辛味來平和。如果寒邪反過來被熱邪勝過,應該用甘熱的藥物來治療,輔以苦味和辛味的藥物,用鹹味來平和。如果熱邪反過來被濕邪勝過,應該用苦冷的藥物來治療,輔以鹹味和甘味的藥物,用苦味來平和。如果熱邪反過來被燥邪勝過,應該用辛寒的藥物來治療,輔以苦味和甘味的藥物,用酸味來平和,以達到陰陽調和為原則。如果熱邪反過來被寒邪勝過,應該用鹹冷的藥物來治療,輔以甘味和辛味的藥物,用苦味來平和。以上這些都是因為邪氣在體內過盛,所謂過盛,就是過度溢出的意思,是母子相生的結果,都是屬於過盛的病。

所謂“勝”,是指得到地氣的助長而過於旺盛,這是一種互相剋制的現象。例如,如果心火太旺,反而要去治療肝氣,這是因為五行中母子相生的關係,都屬於過盛的病。如果沒有互相剋制,只有單一的相生關係,就屬於“勝”的治療方法。如果病邪反覆來勝過,就要參考前面五運六氣的治療方法來進行補瀉。腎就像胃的關卡,脾和胃的功能要保持柔軟,所以要用鹹味來使它柔軟,以利於關卡的通暢。這樣胃氣才能運行,脾氣才能化生,所以脾胃的用藥與其他臟腑有所不同。

五臟的補瀉原則:肝屬木,用酸味來瀉,用辛味來補;心屬火,用甘味來瀉,用鹹味來補;脾屬土,用苦味來瀉,用甘味來補;肺屬金,用辛味來瀉,用酸味來補;腎屬水,用鹹味來瀉,用苦味來補。

五臟在受苦時的應對:肝如果出現急迫的症狀,要趕快吃甘味的食物來緩解;心如果出現遲緩的症狀,要趕快吃酸味的食物來收斂;脾如果出現濕的症狀,要趕快吃苦味的食物來燥濕;肺如果出現氣逆的症狀,要趕快吃苦味的食物來向下導引;腎如果出現乾燥的症狀,要趕快吃辛味的食物來潤燥。

五臟所適合的食物:肝適合吃甘味的食物;心適合吃酸味的食物;肺適合吃苦味的食物;脾適合吃鹹味的食物;腎適合吃辛味的食物。

凡是天地陰陽之氣的過盛,不一定都是上述的情況,要隨著氣的盛衰來判斷疾病的變化。如果正氣旺盛,邪氣就無法過盛;如果正氣衰弱,就會被自己所不能勝過的邪氣所勝過。邪氣本身沒有盛衰,以平和為目標,這樣疾病就不會產生。推究其中的道理,就可以找到疾病的根源並加以治療。

凡是天地六氣運行到的時候,人的脈象也會隨之而出現相應的變化。如果氣至而脈應,就屬於平和的脈象,所以叫做“天和六脈”。在厥陰之氣主導的年份,脈象會呈現弦細、柔軟、虛弱而滑,脈象會端直而長,這叫做“弦”,是風的特性,也像木的象徵。如果脈象過於實而強,或過於虛弱,或不端直、不夠長,或不在其正常的位置,或其位置無法表現出強勁,都屬於病態。在少陰之氣主導的年份,脈象會呈現鉤狀,來時盛去時衰,像彎曲的帶鉤,這叫做“鉤”,是暑熱的特性,也像火的象徵。如果脈象來時不盛去時反而盛,或來時去時都盛,或不呈現彎鉤狀,或不在其正常的位置,或其位置無法表現出鉤狀,都屬於病態。在太陰之氣主導的年份,脈象會呈現大而長,往來遠,這叫做“長”,是濕的特性,也像土的象徵。如果脈象過於大,或過於長,或不大不長,或不在其正常的位置,或其位置無法表現出大而長,都屬於病態。(古書上說這個脈象在太陽之氣到達的下方,其氣也平穩,現在把它放在這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