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要旨論》~ 卷第八 (2)
卷第八 (2)
1. 用藥食法(舊經)
假令風木之勝,多食辛涼,制其肝木之勝,少食酸溫,無佐木強,多食甘物,佐其土衰,以平為期。余皆仿此。五運六氣之用,有勝至則以制其勝而益其衰,無勝衰則當明主客同異,而以為其法。客氣同,其至則不可犯其主化,宜服主氣不相得之化。客氣異,其至者則可小犯其主之化也。
白話文:
假設現在是風木強盛的時期,那麼就應該多吃辛涼之物來制約肝木的強勢。少吃酸溫之物,避免助長木氣的旺盛。多吃甘味之物,以幫助脾土的虛弱。這樣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
在五行六氣的運用中,如果有過剩一方,就要用制約過剩一方的方法,同時扶助衰弱的一方。如果沒有明顯的過剩和衰弱,就要明辨主客的同異,以此制定治療方案。
如果客氣和主氣同屬,當客氣到來時,不能違背主氣的變化,應該服用主氣相應的藥物。如果客氣和主氣異屬,當客氣到來時,可以適當違背主氣的變化。
邪反勝其主者,是謂主氣衰也,則如春反涼、夏反寒、秋反熱、冬反溫之類也,則可犯其主化,而以助其主之衰也。其諸所宜及可犯者,皆不可太過,以平而為期,如太過,則反生其害也。若假寒熱溫涼治其病,則無問四時主客氣之同異宜否,皆當從其治病之法為其制耳,則如汗不遠熱、下不遠寒之類也。故經曰: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謂也。
白話文:
當邪氣壓制人體正氣時,說明人體正氣衰弱。就像春天變冷、夏天變冷、秋天變熱、冬天變溫暖的情況一樣,邪氣可以侵犯人體正氣,加重正氣的衰弱。
不過,治療時對邪氣的針對和滋補正氣的方法,都不能過度,以平衡為目標。如果太過,反而會造成新的傷害。
使用寒熱溫涼等方法治療疾病時,不論四季主客氣的相合相剋與否,都應遵循治療疾病的原理來制定對策。就像出汗時不能用熱藥,腹瀉時不能用寒藥等。
所以《黃帝內經》中說:使用溫藥時要遠離溫熱之氣,使用熱藥時要遠離熱氣,使用涼藥時要遠離涼氣,使用寒藥時要遠離寒氣,飲食也應遵循這個原則,有時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這就叫做「假反常」。
又,經曰:司氣以熱,用熱無犯,司氣以寒,用寒無犯,司氣以涼,用涼無犯,司氣以溫,用溫無犯,間氣同其主則無犯之,異其主則小犯之,亦其道也。是故冬氣寒則安處,衣飲藥食之類,皆不可已其寒也,夏氣熱則不犯其熱也,春秋溫涼,也不可犯之。故曰寒無犯寒,熱勿犯熱,是謂遠也,遠者,避忌之禁也。
白話文:
另外,《黃帝內經》中說:主宰氣機的熱性,使用溫熱不會違犯;主宰氣機的寒性,使用寒涼不會違犯;主宰氣機的涼性,使用涼性不會違犯;主宰氣機的溫性,使用溫熱不會違犯。過渡性氣機,性質與主宰氣機相同則不會違犯,性質與主宰氣機不同則會稍微違犯,這也是中醫的道理。所以,冬天寒氣盛行時,應處於安靜狀態,衣著飲食藥物等,都應遵循寒性,不可違背寒氣;夏天熱氣盛行時,則不要違背熱氣;春秋時溫和涼爽,也不可違背。因此,《素問》中說:「寒性不要違背寒性,熱性不要違背熱性」,這就是中醫的「遠」法,意指避免違背禁忌。
若不避而犯其禁者,無病則生,有病則甚,病大則危而死矣。然犯寒則寒病起,而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㿗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化,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之類也。
白話文:
如果你不忌諱違犯這些禁忌,沒病也會生出病來,有病會變得更嚴重,病勢嚴重則會危及性命。犯了寒氣之禁,則會引發寒病,身體上下排出的水液澄澈清涼,出現腹脹疼痛、腹瀉清白、飲食不消化、嘔吐腥穢、屈伸不便、氣逆閉塞等症狀。
犯熱則熱病生,而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鼽衄,血溢血泄,淋閟,癰疽瘍胗,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喉痹,耳鳴或聾,嘔湧,目眯不明,瞤瘈,暴病暴死之類也。其犯溫涼者,雖無暴過,以積溫而成熱,則實生熱疾,積涼而成寒,則實生寒病矣。
白話文:
如果不注意保暖,就會出現發熱的癥狀,並伴有氣喘、嘔吐酸水、小腸積液、腹痛、大小便異常,腹部脹大如鼓並有聲音,嘔吐腹瀉、頭腦昏沉、浮腫、流鼻血、吐血便血、小便不利,以及癰疽腫痛、身熱惡寒發抖、驚慌悲傷狂笑、胡言亂語、鼻出血、突然失聲、神經錯亂、躁動狂妄、罵人、驚嚇、身體腫痛、氣逆上衝、發冷,像丟了魂一樣,打噴嚏、嘔吐、喉嚨腫痛,耳鳴或耳聾、嘔吐不止,眼睛眯著看不清,抽搐、突然發病或死亡等。
如果過度溫補或過度寒涼,雖然沒有明顯的發作,但是積蓄起來的溫補會化熱,導致熱性的疾病;積蓄起來的寒涼會化寒,導致寒性的疾病。
其治者,求其所犯,而以其所勝制之。犯熱治以鹹寒,犯寒治以甘熱,犯溫治以辛涼,犯涼治以苦溫,以平為期,無使太過,而反傷其正矣。然五味四氣,當所宜者,尚由不可過度,況乎犯其禁忌,豈無禍患哉!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要找出疾病的原因,然後用與其相剋的藥物來治療。例如:
- 如果疾病是由熱邪引起的,就用鹹味、寒性的藥物來治療。
- 如果疾病是由寒邪引起的,就用甘味、熱性的藥物來治療。
- 如果疾病是由溫邪引起的,就用辛味、涼性的藥物來治療。
- 如果疾病是由涼邪引起的,就用苦味、溫性的藥物來治療。
治療的目的是使身體達到平衡,不要過度治療,以免損傷正氣。雖然五味四氣對於疾病治療有益,但如果使用過度也會帶來危害,更何況是違反禁忌呢!
及夫五味者,食入於口,聚入胃,脾胃變磨,布化五味,以養五臟氣也。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然五臟得其五味,隨其本化,變為五氣也。酸化為溫,苦化為熱,甘化重陰,辛化為涼,咸化為寒也。是故氣味不可偏食,偏食則久而五臟偏傾,生其病矣。
白話文:
食物中的五味,進入嘴巴後會聚集在胃中。脾胃會將這些五味消化並轉化成不同的營養,以供養五臟的氣。
酸味先進入肝臟,苦味先進入心臟,甘味先進入脾臟,辛味先進入肺臟,鹹味先進入腎臟。
五臟得到它們所對應的五味後,會根據它們的特性,將其轉化為五種不同的氣。酸味轉化為溫氣,苦味轉化為熱氣,甘味轉化為重陰之氣,辛味轉化為涼氣,鹹味轉化為寒氣。
因此,飲食不能偏食。偏食會導致五臟氣的偏盛偏衰,從而產生疾病。
故經曰:味過酸,則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則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則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則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則筋脈阻弛,精神乃央。又,經曰多食鹹,則脈凝澀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凡此之謂,戒偏他多,不必禁所不宜者,以平為期,亦不可過度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口味過酸,則肝氣和津液就會過剩,脾氣就會衰竭;口味過鹹,則大骨骨氣會耗損,肌肉會短縮,心氣會受到抑制;口味過甜,則心氣會喘息和充盈,面色會變黑,腎氣會失去平衡;口味過苦,則脾氣會失去滋潤,胃氣會變得厚重;口味過辛辣,則筋脈會阻滯和鬆弛,精神也會疲乏。另外,《黃帝內經》還說:多食鹹味,則脈絡會阻塞乾澀而面色改變;多食苦味,則皮膚會乾燥而毛髮脫落;多食酸味,則肌肉會硬化肥厚而嘴脣會上翻;多食甘味,則骨頭會疼痛而頭髮脫落;多食辛辣味,則筋脈會僵硬而指甲會枯萎。這些話的意思是,我們要戒掉偏好和過量進食,不需要完全禁止一些不適合自己的食物。飲食應以平衡為目標,也不宜過度。
又,經曰辛走氣,故氣病無多食辛,苦走骨,故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故肉病無多食甘,咸走血,故血病無多食鹹,酸走筋,故筋病無多食酸。又,經曰肝病禁當風,心病禁溫食熱衣,脾病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肺病禁寒衣寒飲食,腎病禁犯淬㗜熱食溫炙衣。凡此之謂病之禁忌也。
白話文:
此外,《黃帝內經》提到辛味可以走散氣,所以氣虛的人不宜多吃辛味。苦味可以滲透骨頭,所以骨病的人不宜多吃苦味。甘味可以滋養肌肉,所以肌肉病的人不宜多吃甘味。鹹味可以影響血液,所以血病的人不宜多吃鹹味。酸味可以影響筋脈,所以筋病的人不宜多吃酸味。
另外,《黃帝內經》也提到:
- 肝病患者應避免吹風。
- 心臟病患者應避免吃溫熱的食物,穿溫熱的衣服。
- 脾胃病患者應避免吃溫熱的食物,暴飲暴食,居住在潮濕的地方,穿濕衣服。
- 肺病患者應避免穿寒衣,吃寒涼的食物。
- 腎病患者應避免過度勞累、服用溫熱的食物,穿溫熱的衣服。
這些都是疾病的忌諱事項。
又,卒風暴雨,大寒大熱,無問病否,悉當避之。故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然四時之氣,性用不同,此乃順四時生長收藏之道也。
白話文:
此外,在暴風雨、極冷或極熱的天氣中,無論是否患病,都應避免外出。因此,《黃帝內經》說:冬季受寒,春天一定會患溫病;春天受風,夏天一定會腹瀉;夏天受暑,秋天一定會發瘧疾;秋天受濕,冬天一定會咳嗽。然而,四季的氣候特徵不同,順應四季的生長收藏之道非常重要。
及夫卒暴喜怒悲思驚恐,寒熱勞逸,亦當禁之。故經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然怒則氣上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也。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行,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白話文:
除了疾病因素之外,突然的過度喜悅、憤怒、悲傷、思慮、驚嚇、驚恐,以及寒熱交替、勞累過度,也應避免。
《靈樞經》說:憤怒時氣血上湧,過度會導致嘔血和腹瀉,所以稱為「氣上」。
喜悅時氣血平和,精神暢達,氣血運行通暢,所以稱為「氣緩」。
悲傷時心神急迫,肺部氣息上揚,上焦不通氣,氣血運行不暢,熱氣鬱結在體內,所以稱為「氣消」。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止不行,故氣結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白話文:
過度緊張會導致精氣散失,精氣散失則上焦(肺部和心臟)不通暢,不通暢則氣息逆行,逆行則下焦(腹部)脹滿,所以氣往下走。
過度思考會使心神有所寄託,精神有所專注,正氣停滯不運,所以氣有結塊的情況。
寒冷時毛孔收縮,氣息不通,所以氣會收斂。
炎熱時毛孔打開,營衛氣血流通,汗液大量排出,所以氣會泄散。
受驚嚇時,心神不穩,精神無依,思慮不定,所以氣會混亂。
過度勞累會導致呼吸急促和出汗,內外都耗損過度,所以氣會衰耗。
又曰: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以形。又,經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悲傷肺,喜勝悲,恐傷腎,思勝恐。凡此之謂,五臟之志,其志過度,則傷其本臟。以所勝之志制之則止矣,則如怒勝思,怒發而無思之類矣。
白話文:
古文:又曰: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以形。又,經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悲傷肺,喜勝悲,恐傷腎,思勝恐。凡此之謂,五臟之志,其志過度,則傷其本臟。以所勝之志制之則止矣,則如怒勝思,怒發而無思之類矣。
古文又說:喜怒會傷氣,寒熱會傷形體,暴怒會傷陰氣,暴喜會傷陽氣。厥氣上升,脈搏會滿盛。經典裡還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悲傷肺,喜勝悲,恐傷腎,思勝恐。這些都是指五臟的志向,如果志向過度,就會傷及五臟。可以用剋制它的志向來制止它,比如怒勝思,怒氣發作時就不會有思慮。
又,經曰:風傷肝及筋,燥勝風,熱傷氣,寒勝熱,濕傷肉,風勝濕,燥傷皮毛,熱勝燥,寒傷骨,濕勝寒。然則性用不同,故各隨其性用而以言其傷及勝也,不必皆取所勝而類推矣。又,經曰: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脾及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咸。然此之五味性用不同,故有自傷及傷其己勝而不等也。
白話文:
如果肝臟長期受到風邪的侵襲,就會導致傷風。同理,心臟長期受到熱邪的侵擾,就會導致傷熱。這是因為自身本源之氣受到了傷害。脾臟如果經常受到飲食不節或勞累的損傷,就會導致傷飲食勞倦。這是因為脾臟的本質功能受損。肺臟如果長期受到寒邪的侵襲,就會導致傷寒。這是因為外邪侵入身體,損傷了肺臟。腎臟如果長期受到濕邪的侵襲,就會導致傷濕。這是因為濕邪是腎臟所不勝的,因此會損傷腎臟。凡此種種病理,都是由具體臟腑所厭惡的外邪侵襲而產生的。這五種外邪所傷,說明瞭臟腑所主,細細推究,就會發現五臟原本就具有五種邪氣相乘而致病的可能。
則如肝主傷風,心主傷熱,是中本化之氣自傷也。脾主傷飲食勞倦者,是謂本化之用自傷也。肺主傷寒者,是中子之邪而傷也。腎主傷濕者,是中已所不勝之邪傷也。凡此之道,各隨其臟所惡者,感之而生其病也。此之五邪所傷,是以明其所主,細而推之,則五臟原有五邪相乘而病矣。
逮夫五方者,東南中西北也。五方生五氣者,風熱濕燥寒也。五氣生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五行生五味者,酸苦甘辛鹹也。五味生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也。五臟五養者,筋膜血脈肌肉皮毛骨髓也。五養生五子者,心脾肺腎肝也。五臟生五神者,魂神意魄志也。五神生五志者,怒喜思悲恐也。
凡此之道,乃五行造化之理,養生之道也。正則和平,互相濟養,變則失常,而克伐戕生。
白話文:
宇宙有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這五個方位產生五種氣候:風、熱、濕、燥、寒。這五種氣候進而產生五行:木、火、土、金、水。這五行又產生五種味道: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滋養五臟:肝、心、脾、肺、腎。這五臟各自滋養五種身體組織:筋膜、血脈、肌肉、皮毛、骨髓。這五種身體組織產生五種機能:心主神志、脾主意念、肺主魂魄、腎主意志、肝主情志。這五種機能產生五種情緒:憤怒、喜悅、思考、悲傷、恐懼。
若論養生之道,則當誠心避忌一切能為害者矣。故《仙經》日:冬夏處於深堂,避於大寒大熱之氣,無使伏留肌腠生疾也。寒多衣不頓多,暖來衣不頓減。久勞則安間,以保極力之處,久逸則導引,以行積滯之氣。暑汗當風,則營衛閉結,夏熱臥濕,則氣散而血注,冬居極熱,則腎受虛陽,而春夏肝與心有壅蔽之疾,夏冒極涼,則心抱浮寒,而秋冬肺與腎有沉滯之患。大飢則損胃,食勿極飽,極飽則傷神。
白話文:
談到養生之道,必須誠心地避免所有可能造成危害的事物。因此,《仙經》記載:冬天和夏天都待在深處的室內,避開過度寒冷和過度炎熱的氣候,不要讓這些氣息潛伏在皮膚毛細孔中而生病。感到寒冷時要多穿衣服,但不要一次穿太多;感到溫暖時要脫掉衣服,但也不要一次脫太多。持續勞累時要適當地休息,以保存力氣;長時間休息時則要導引運動,以疏導積滯的氣。大熱的天氣裡吹風,會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夏天睡在潮濕的地方,會導致氣血散失而血管脹大;冬天待在過於溫暖的地方,會導致腎臟受到虛弱的陽氣影響;春天和夏天時,肝臟和心臟容易出現鬱熱的疾病;夏天受涼過度,會導致心臟出現虛寒,而秋天和冬天時,肺臟和腎臟容易出現積滯的毛病。極度飢餓會損傷胃氣,飲食不要過飽,過飽會傷神。
極渴傷血,飲勿過多,多則損氣。沐浴不頻,頻則氣壅於上,留滯於中,令人體重而形瘦,久而經絡不能通暢,血凝而氣散,氣不勝血,神不勝形,則成癱之疾也。夫五日五行氣流傳遍,浴之則營衛通暢,旬日十干數足,真氣復還於腦,一沐之則耳目聰明。又,遠唾則損氣,極視則昏睛,極聽則傷腎,久立則傷骨,久臥則傷肉,多睡則濁神,頻醉則散氣,多汗則損血,力困則傷形,奔車走馬則氣亂而神驚,登峻望高則魂飛而魄散。及夫氣者,為形之主,神之母,不可以傷也。
白話文:
過度口渴會傷血,喝水不要過多,喝太多會損傷氣。洗澡不要過於頻繁,頻繁洗澡會導致氣滯上焦,阻滯於中焦,讓人體重增加而身形消瘦,久而久之,經絡不通,氣血凝滯,氣不勝血,神不勝形,就會導致癱瘓的疾病。
每五天五行之氣流轉全身,洗澡可以使營衛運行通暢,每十天十干之氣運轉完全,真氣回到頭部,洗一次澡就能讓耳目聰明。
另外,遠距離吐唾沫會傷氣,極目遠視會導致視力模糊,極力傾聽會傷腎,長時間站立會傷骨,長時間臥牀會傷肉,睡眠過多會使精神昏沉,頻頻醉酒會導致氣散,出汗過多會損血,體力過度消耗會傷形,奔馳騎馬會導致氣亂神驚,登高望遠會導致魂飛魄散。
氣是身形的主人,神的母親,不能受傷。
然才所不敏而強思,力所不及而強舉,悲哀憔悴,喜樂過度,汲汲所欲,慼慼所懷,久談語笑,寢息失時,拽弓引弩,耽酒嘔吐,飽食便臥,跳步喘息,歡呼哭泣,而皆傷其氣也。又,觀死氣而觸生氣,近穢氣而觸真氣,朝飢暮飽,亦皆傷其氣也。又,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氣,多事則役形,多語則弱氣,多笑則傷心,多愁則攝血,多樂則溢志,多喜則氣錯。行而多言則損氣。
白話文:
然而,勉強思考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勉強去做自己能力達不到的事情,悲哀憂愁憔悴,喜悅過度,急切地追求慾望,憂心忡忡地掛念著某些事情,長時間地談笑,睡眠和休息時間不規律,拉弓射箭,沉溺於飲酒並嘔吐,飽食後立即躺臥休息,快步走後氣喘吁吁,放聲歡呼或哭泣,這些都會損傷氣。
此外,接觸死氣而觸動生氣,靠近穢氣而觸動真氣,早晨飢餓晚上飽食,這些也會損傷氣。
過度思考會使精神疲憊,過度思慮會使志向分散,過度追求慾望會損耗氣,過度操心會役使形體,過多言語會減弱氣,過多笑會傷心,過多憂愁會鬱積血液,過多快樂會使志氣過度,過多喜悅會使氣息錯亂。走動時多說話會損傷氣。
睡而張口則氣泄而神散。吊死問病則喜神自散。看鬥則氣結。解救怨生,狂禽異獸戲之則神恐。古廟凶祠入之則神驚。對三光濡溺則折人年壽。負四重深恩則減人大數。飲宴聖像之側則魂不寧。坐臥於塚墓之間則精神自散。飲息於枯木大樹之下則久陰之氣燭入陽神。渡於深水大澤則寒性逼人真氣。
白話文:
- 睡覺時張嘴,氣就會散逸,精神就會渙散。
- 弔唁死者或探望病人時,如果心情悲傷,精神也會渙散。
- 觀看爭鬥會導致氣血凝結。
- 解救仇恨、戲弄猛獸會使人精神恐懼。
- 進入古廟或祭祀凶神會使人精神受驚。
- 直視日、月、星等天體會折損人的壽命。
- 背負對四重恩情的重擔會縮短人的壽數。
- 在聖像旁飲酒作樂會使人的魂魄不安。
- 在墓地或墳墓旁坐臥會使人的精神渙散。
- 在枯萎的樹木或大樹下飲水休息會導致陰氣侵入身體,影響陽神。
- 渡過深水或大沼澤會使寒氣侵犯人體真氣。
折出眾花卉則多招媚狂人室。食非時果實則多帶邪氣入腹。非濟患難而頻說妄言綺語則減人正壽。非遇會合而頻餌肥醇酒則除人本祿。負賢忘恩則必有禍應。輕財毀物則自無福生。酷愛美物則少吉。深入大山則多凶。損人害物則以冤報冤。妒賢嫉能則以怨報怨。虛傳慢友妄受則輕師。
白話文:
散佈花卉會招來輕浮的人。
在不合適的時間吃水果會讓邪氣進入身體。
不是在危難之際而一直說虛偽的話會減損壽命。
不是在聚會的時候而經常吃大魚大肉和喝酒會折損福氣。
忘記恩情會招致禍害。
輕易毀壞財物會斷送福氣。
過度貪愛美物會減少吉運。
進入深山會增加危險。
傷害別人會遭到報應。
嫉妒他人會招致怨恨。
虛傳人脈和隨便接受他人恩惠會招致輕視。
凡此之類,皆能為其禍患,悉當避忌,無使犯禁,而生其害,是謂真齋戒也。故曰洗心日齋,防患日戒,斯之道矣。
白話文:
所有這些事情,都會造成禍端,都應該加以避免和忌諱,不要觸犯禁忌,滋生禍害。這纔是真正的齋戒。因此說,洗滌心靈叫做齋戒,防患未然叫做戒律。這就是這個道理。
然病生之緒,其有四焉。一者,因氣變動而內成積聚、癥瘕、瘤氣、癭氣、結核、癲癇之類也。二者,因氣變動而外成癰腫、瘡瘍、痂疥、疽痔、掉瘈、浮腫、目赤、瘭疹、胕腫、痛癢之類也。三者,不因氣之變動,而病生於內,則留飲、闢食、飢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也。
白話文:
疾病的產生,大致有四種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氣在人體內發生變化,導致內部產生積聚、癥病、瘤氣、癭氣、結核、癲癇等等疾病。第二個原因,是氣在人體外發生變化,導致皮膚上出現癰腫、瘡瘍、痂疥、疽痔、掉瘈、浮腫、眼睛發紅、紅疹、胕腫、疼痛和瘙癢等等疾病。第三個原因,不是因為氣的變化,而是疾病從內部產生,比如留飲、闢食、飢餓飽脹、勞累損傷、宿食、霍亂、悲傷恐懼喜怒、思念慕戀憂愁結悶等等。
四者,不因氣之變動,而疾病生於外,則喑氣、賊魅、蟲蛇、蠱毒、蜚屍、鬼擊、沖薄、墜墮、斫射刺割、搖僕打撲磕位、觸冒風寒暑濕之類也。凡此之類,乃一切禍患之由,其非六慾七情之邪,而禍患無由生矣。
白話文:
這四種類型的疾病,不是因為氣的變化而產生的,而是由外部導致,包括:
-
失聲
-
妖邪作祟
-
蟲子、蛇的傷害
-
蠱毒
-
屍體接觸
-
鬼魂襲擊
-
衝撞、墜落
-
砍傷、刺傷、割傷
-
搖晃、毆打、磕碰
-
觸碰到風寒暑濕等
這些因素都是導致疾病的禍害,它們並非由六慾七情等內部因素造成的,因此,疾病也就沒有由內而生的可能了。
然六慾者,眼耳鼻舌身意,此之六賊是也。七情者,喜怒哀樂好惡愛是也。凡此六慾七情之邪,而為禍患之本,死亡之因。世人不悟,恣縱其心,悅樂其志,有誤養生之道。不畏危亡,種種耗失天真之氣,而致精神衰弱,根蒂不堅,多感邪而生其禍患,及乎殆而澌矣。故養神法曰:少思寡欲,而以養心。
白話文:
所謂「六慾」是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意念。這六個賊寇會引發禍患,導致死亡。然而世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恣意放縱自己的慾望,沉溺於享樂,因而違背了養生之道。他們不畏懼危險,各種行為都耗損了原本的真氣,導致精神衰弱,根基不牢固,容易被邪氣侵襲並引發禍患,最終走向死亡。因此,養生之道強調:要少思考、少慾望,並以此滋養心神。
絕念忘機,而以養神。飲食有節,而以養形。務逸有度,而以養性。鼻引清氣而入,口吐濁氣而出,以養氣。絕淫誡色,而以養精。又曰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故得靈光不亂,神氣不狂,方可奉道。保生之要,以忍為其上也。
其忍者,不必忍其嗔怒,而以凡事皆能忍之,為其妙矣。所以制其心而養其性,收其意而保其神也。
白話文:
排除雜念、忘掉瑣事,以此養神。飲食有節制,以此養形。追求安逸要適度,以此養性。
用鼻子吸入清氣,用嘴呼出濁氣,以此養氣。杜絕淫慾,戒色養精。
此外,還要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這樣才能使靈光不亂,神氣不狂,纔可奉道。
養生的關鍵,以忍為首要。
故心者,火也,縱之則狂,制之則止,狂則躁亂邪生,止則安寧清淨。然火本不燔,因風而爍,心本不亂,遂境而狂。若能對境心欲動時忍之,不動不為,是謂無為。若能臨事忍事,不為其事,是謂無事。無為無事,則為清浮,乃習道之本,養生之要,勿謂忍之不已,而反不忍。
白話文:
心就像火一樣,放任它的話會發狂,節制它則會平靜。當心性狂躁時,邪念會產生;當心性平靜時,安寧與清淨會到來。然而,火本來不會自己燃燒,需要風來搧動才會熊熊烈火。心本來也不會自己混亂,遇到外境才會發狂。如果能在遇到觸發心動的境遇時忍耐下去,不行動也不反應,這就叫無為。如果能在遇到事情時忍耐下來,不為事情所影響,這就叫無事。無為無事,就能清淨空明,這是修道養生的根本,不要說忍耐不住,反而變得不忍耐。
但能忍之,多則多妙,少則少福,不能忍之,則生患害。若能全固守其一,則為妙矣。然一者,丹田也。若能忍其外境,不擾其心,常以志意存想丹田,神識內定,則是火入水鄉,其火息矣。
白話文:
但是能忍耐下來,忍得越多越妙,忍得少就會福氣少。如果不能忍耐,就會產生禍患。如果能完全堅守住一個要點,那就很妙了。這個要點就是丹田。如果能忍耐住外界的環境,不讓心受到幹擾,時常用意志和想象集中在丹田,神識內斂,那麼火就會進入水鄉,火氣就會熄滅。
是故《玉皇聖胎訣》言:人常降心火于丹田,外境不入,內境不出,泯絕狂慮,一氣不散,委於氣海。腎氣不能上升,其息漸少,縱出之,則亦悠悠然減省也。故先聖曰自然胎息也。
白話文:
《玉皇聖胎決》中記載,修道人應時時將心火降入丹田,排除外界的幹預,內心不再妄動,排除雜念,讓真氣不散逸,集中於氣海穴。如此一來,精氣無法升上,呼吸就會逐一減緩,即使有呼出,也是細微緩慢。因此,古聖人才說胎息就是呼吸。
及夫達摩胎息至理,言人之氣升自有走,先莫若內觀諸世界,遊玩自己之天宮,超清靈妙境。其法貴乎無漏,一念不生,一意不動。無漏則善果成,不動而真聖現。面壁九年,氣無毫髮走失,陰靈自外,而身外有身,超凡入聖矣,故先聖曰真胎息也。
白話文:
至於達摩祖師所說胎息的至理,講述人體的氣自然會上升。首先要內觀自己的身體世界,參觀自己的天宮,超脫凡塵進入靈妙的境界。
這種方法貴在無漏,即心無雜念,意念不動。無漏則善果自然產生,不動則真聖顯現。達摩禪師面壁九年,氣息沒有絲毫損失,陰神出遊於外,而身體之外又出現了一個身體,從凡人脫胎換骨成為了聖人。所以古人說,這纔是真正的胎息。
及夫扁鵲解《靈樞》,以冬至之後,真鉛積之一分,狀如戲蕊,而鎮丹田。以鼻引清氣,閉口不出,以定息二十四數,為火一兩。四十五日,進火一十六兩,而煉就陽胎。以夏至之後真陰,積之三分,狀如抱卯,而鎮絳官。亦以鼻引清氣,閉口不出,以定息二十四數,為火一兩,四十五日,進火一十六兩,而煉就陰息。
白話文:
扁鵲解《靈樞》之說,指出冬至之後,體內的真鉛會積聚成一分,形狀如花蕊,沉積在丹田。通過鼻腔吸入清氣,閉口不呼出,以控制呼吸二十四次,為一兩火候。經過四十五日,逐漸增加火候至一十六兩,煉成陽胎。
夏至之後,體內的真陰會積聚成三分,形狀像抱著嬰兒,沉積在絳官(即腎)。同樣以鼻腔吸入清氣,閉口不呼出,以控制呼吸二十四次,為一兩火候。經過四十五日,逐漸增加火候至一十六兩,煉成陰息。
以陰息投陽胎,而生真氣,真氣生元神,神形合而為一,與天齊年,離而為二,身外有身,而為羽客仙子,不在塵世,以返三島十洲者也。
白話文:
將陰柔之氣灌注於陽性胎體,滋生出純粹的能量。純粹的能量孕育出精神,精神與身體合而為一,與天地同壽。若精神與身體分離,產生獨立的存在,成為具有超凡能力的仙人,脫離塵世,返回傳說中仙居的「三島十洲」。
及夫葛洪胎息論曰:胎息之要,如在母腹中,母呼則呼,母吸則吸,今人不達妙理。縱能用之,少時隨呼出之,喘息不已。非止不能留所閉之息,而又元氣損虛,反為乘陽之氣所奪。若氣息未急之前升身,自可停留少時,勿使太急。示氣急之際,先鼻引氣一口,續後更以新取之氣,換出舊閉急者之餘氣也。
故得奪其氣積,而形神清爽,可以除療百病。曲留強住,亦非自然,所以為下等胎息。
白話文:
葛洪在《胎息論》中說道:胎息的關鍵是要像在母親腹中一樣,母親呼氣時就呼氣,母親吸氣時就吸氣。現在的人不瞭解這個妙理,只能在呼氣時稍稍吸氣,呼氣後就吸氣。這不僅不能留住閉氣,還損傷元氣,反而被陽氣所奪。如果在氣息未急時就升起身體,可以停留一段時間,不要太急。當氣息急促時,先用鼻孔吸氣,然後用新吸進的氣換出舊的閉塞急促的氣。
真仙上聖,而有三品之論也。鼻引口吐,可以去浮寒,逐客熱,沖結滯,行經絡。若定百息,通開萬病。若定十息,氣血自交,陰陽不構。若定萬息,氣住神藏,大乘之功,不可言也,補氣之道,此為上矣。
白話文:
高明的醫者分為三等。鼻吸氣、口吐氣,可以去除體表的寒氣,驅散內部的熱氣,疏通阻塞,暢通經脈。如果靜坐修習一百次呼吸,就能疏通各種疾病。如果靜坐修習十次呼吸,氣血就會自行交合,陰陽不會對抗。如果靜坐修習一萬次呼吸,氣息就會沉靜,精神內斂,達到太乘的境界,難以用言語形容。補氣的方法中,這種方法是最上級的。
華陽真人曰:傷寒之疾既覺,急居靜室,盤膝正坐,閉目冥心,定息住氣。以雙手疊之,兜其外腎,向前倒身跪禮。不過二三十度,汗出清涼,病氣自散。昔人以夢泄遺漏,或下元虛冷,乃於日落之後,靜坐幽室,以手兜外腎,以手搓臍下八十一數,九遍為度,但左右換手而已,遂丹田補暖,真氣充盈。
白話文:
華陽真人說:當感覺寒症發作時,迅速進入安靜的房間,盤腿而坐,閉上眼睛,淨心凝神,停止呼吸。將雙手疊加,捂住外腎(即肚臍兩側),向前倒身下跪。下跪角度不要超過二三十度,很快就會出汗,寒氣也會自然消散。以前的人如果出現夢遺或小便失禁,或者下半身虛寒,可以在日落後,在安靜的房間盤腿而坐,用手捂住外腎,用另一隻手在肚臍下方搓動八十一圈,重複九次,左右手交換進行即可。這樣可以溫補丹田,充盈真氣。
昔人以幽室靜坐,絕念忘言,一向下心,火閉目存,想如火輪炎炎,積日氣海堅固,顏色異常,日久下盡諸穢,自耐寒暑矣。昔人以飲食過度,胸臆注滿,或寒熱凝滯,或痛結壅塞,當靜坐,鼻引清氣,閉口不開,其氣多入少出,以攻所病之處,太緊方放,其氣自下,三五次自然消除矣。
白話文:
以前的人會在幽靜的房間裡靜坐,摒除雜念和言辭,專心向下腹,閉上眼睛,想像有一團火焰在腹內熊熊燃燒。堅持一段時間後,全身氣血會變得強盛,面色也會異常紅潤。長期堅持下來,各種疾病都會消散,也能耐寒耐暑。
以前的人如果因為吃喝過度,導致胸口感到飽脹,或者出現寒熱交錯、疼痛結塊等症狀,可以採用靜坐的方式,用鼻子吸入清氣,閉著嘴不說話。這種呼吸方式會讓氣息更多地吸入而少排出,從而對症狀進行沖刷和緩解。氣息充盈到一定程度便會自行排出,連續做三到五次,炎症和疼痛就會消退。
昔人以心上為陽,而陰不能到,以腎為陰,而陽不能及,故丹田之上,氣升而不降,丹田之下,血注而不升,致使腳膝沉重,陰凝而陽散。又況終日奔馳,無時休息,當夜後湯濯二足,此之益而少矣。不若高舉二足,使氣倒行,流於湧泉,逆流於丹田,積日足輕,行及奔馬,其步如飛矣。
白話文:
古代人認為「心」在上面屬陽,而陰氣不能到達;「腎」在下面屬陰,而陽氣不能觸及。因此,丹田(肚臍以下)上方的氣只會上升而不會下降,丹田下方的血只會積聚而不會上升,導致腳膝沉重,陰氣凝聚而陽氣散失。況且每天奔波勞碌,沒有時間休息,晚上如果只洗腳,效果不大。不如把雙腳抬高,讓氣倒流,流向湧泉穴,再逆流至丹田。日積月累,雙腳就會變輕,走路像飛奔的馬一樣,步履輕盈。
昔人以四肢小疾,五臟微疴,氣血凝滯壅塞,靜坐澄心,閉目絕念,運心氣於所病之處,暫息少時,無攻不勝矣。昔人以五臟積滯,用六字氣治之,即黃廷圖之法也。張正道以此留形住世,王悟真以此治病延年,孫思邈以此修身治人。六字之法者,春不呼,夏不呬,冬不呵,秋不籲,四時常唏,謂三焦無不足,八節不得吹,謂腎臟難得實。凡有餘則引其子,不足則殺其鬼。
白話文:
過去的人認為,如果肢體出現小問題,五臟出現輕微疾病,是氣血凝滯不通所致。透過靜坐澄心、閉目絕念,將心氣運於病痛處,稍作休息,沒有治不好的病。
過去的人認為,五臟積滯可以用六字氣功治療,這也是黃廷圖的方法。張正道用此法保持青春永駐,王悟真用此法治病延年,孫思邈用此法修身治人。
六字氣功的方法是:春天不「呼」,夏天不「呬」,冬天不「呵」,秋天不「籲」,四季經常「唏」;這表示三焦沒有缺失。八節不可吹氣,表示腎臟不易補足。
凡是過剩的要引出它的根源,不足的要殺死它的根源。
此法方今無知者,西山上聖得其詠也。不須禁忌,但朝不食虛,暮不食實,上也,素無味,淡無葷,次也,何慮四體之不充悅乎。及夫六字氣有餘引子、不足殺鬼者,肝本呼也,余則用呼,呼亦不能引肝氣,若引子氣,則用呬字,瀉心之氣,心氣既行,肝氣自傳也。
白話文:
現在無知的人不知道這個方法,只有西山上的聖人會唱這個歌訣。它沒有任何禁忌,只要早上不吃空腹,晚上不吃實食,這是上等的養生之道;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吃葷腥,這是中等的養生之道。這樣,何必擔心四肢不能充實而快樂呢?至於六字氣的「引子」有餘而「殺鬼」不足的人,是因為肝氣不足造成呼氣不足;其他類型的人則使用呼字,呼氣的方法也不能引發肝氣,如果要引發「引子」之氣,就使用「呬」字吐氣,這樣可以疏瀉心氣,心氣運行之後,肝氣自然就會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