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要旨論》~ 卷第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

1. 通明形氣篇第七

夫人之始生者,稟天地之陰陽,假父母之精血,交感凝結,以為胞胎矣。先生右腎則為男,以外精內血,陰為里也。先生左腎則為女,以外血內精,陽為里也。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然臟為陰,故始於腎水而終於心火,以生其勝己也。其次自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然腑為陽,故始於小腸火而終於膀胱水也,以生其己勝矣。

白話文:

一個人出生時,接受了天地陰陽之氣,借用父母精血,交融凝結,形成胚胎。父親的右腎產生男性,外面精液多,裡面血氣少,陰氣在內。父親的左腎產生女性,外面血氣多,裡面精液少,陽氣在內。接著,腎臟產生脾臟,脾臟產生肝臟,肝臟產生肺臟,肺臟產生心臟。但是,臟腑屬陰,所以從腎水開始,到心火結束,以生出勝過自己的。接著,從心臟產生小腸,小腸產生大腸,大腸產生膽囊,膽囊產生胃,胃產生膀胱。但是,腑屬陽,所以從小腸火開始,到膀胱水結束,以生出勝過自己的。

臟腑一定,自膀胱生三元,三元生三焦,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孫絡,一百八十孫絡生一百八十纏絡,一百八十纏絡生三萬六千系絡,三萬六千系絡生三百六十五骨,三百六十五骨生五百筋脈,五百筋脈生六百五十五穴,六百五十五穴生八萬四千毛竅。胎完氣足,靈光入體,則與母分解,而生為人也。

白話文:

各種臟腑的形成,首先從膀胱產生三層元氣,三層元氣產生三焦,三焦產生八條脈絡,八條脈絡產生十二條正經,十二條正經產生十二條絡脈,十二條絡脈產生一百八十條孫絡,一百八十條孫絡產生一百八十條環絡,一百八十條環絡產生三萬六千條系絡,三萬六千條系絡產生三百六十五塊骨頭,三百六十五塊骨頭產生五百條筋脈,五百條筋脈產生六百五十五個穴位,六百五十五個穴位產生八萬四千個毛孔。當胎兒發育成熟,體內元氣充盈,靈光進入身中,便與母親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然當十月滿足而生者,期之常也。或不然者,蓋由靈光早晚之屆也。自生之氣,隨其變蒸,而生其神智,爪發滿也。然神者氣之餘也,智者意之餘也,爪者筋之餘也,發者血之餘也,齒者骨之餘也,皆發於生育之後,故言余也。逮夫從道受生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

白話文:

普通來說,妊娠期滿10個月後生下的孩子,這是正常的時間。如果時間不對,可能是由於靈魂降臨的時間早晚。自從孩子出生後,他體內的氣血就會隨著他身體的發育而變化,產生神智,指甲和頭髮也開始長出來。神是氣的餘物,智是意的餘物,指甲是筋的餘物,頭髮是血的餘物,牙齒是骨的餘物,這些都是出生後才發育的,所以稱為「餘」。接受了「道」而產生的生命,稱為「性」。能夠應對萬物,稱為「心」。心中有所記憶,稱為「意」。

意有所思謂之志。事無不周謂之智。智周萬物謂之慮。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身謂之魄。思慮不得謂之神。冥然變化謂之靈。流行骨肉謂之血。保形養氣謂之精。氣清而快謂之營。氣濁而遲謂之衛術。眾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形貌可測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驅。

總括百骸謂之身。

白話文:

思慮專注叫做意志。

事事考慮周全叫做智慧。

智慧遍及萬物叫做謀慮。

活動以謀求生命叫做魂。

安靜以安定身體叫做魄。

思慮不得通達叫做神。

幽暗而變化無常叫做靈。

流動於骨肉之中叫做血。

維持形體養育精氣叫做精。

氣清而流暢叫做營氣。

氣濁而緩慢叫做衛氣。

各種現象齊備叫做形。

固定而隔閡叫做質。

形貌可以探測叫做體。

大小有區別叫做軀。

然骸者,處形名之也。其首者腦戶。後項大筋宛宛中為風府。項兩傍為頸。頸上為腦。腦上為巔。巔前為頂𩕳。頂𩕳前為囟。囟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額顱兩傍為額角。額角兩傍耳上髮際陷中為曲隅。曲隅前為肩骨。肩骨間為顏。顏下為鼻。鼻山根為頞。頞兩傍為目。目內連深處為系。

白話文:

骸骨是呈現人體形狀和名稱的地方。

頭部:

  • 頭頂是腦戶。
  • 後腦勺的大筋凹陷處是風府。
  • 脖子兩側是頸。
  • 脖子上面是腦。
  • 腦上面是巔。
  • 巔的前面是頂𩕳。
  • 頂𩕳的前面是囟門。
  • 囟門的前面是髮際。
  • 髮際的前面是額顱。
  • 額顱兩側是額角。
  • 額角兩側,耳朵上方髮際凹陷的地方是曲隅。
  • 曲隅的前面是肩骨。
  • 肩骨之間是顏面。
  • 顏面下面是鼻子。
  • 鼻子根部是頞。
  • 頞兩側是眼睛。
  • 眼睛內部連接深處的地方是系。

目內眥為睛明。黑為瞳子。目外眥為銳眥。銳眥外為耳。耳本脈中為雞足。耳下曲頰端陷中為頰車。耳前髮腳為兌發。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處為客主人,一名上關。耳前目下為䪼。䪼下為腮。腮下為頷。頷中為頤,一名地閣。頤下為漸,一名下頤。地閣上陷中為承漿。承漿上為口。

白話文:

  • 眼睛裡眼角部位稱為"睛明"。
  • 黑色瞳孔稱為"瞳子"。
  • 眼睛外眼角稱為"銳眥"。
  • 銳眥的外面是耳朵。
  • 耳朵根部脈絡中稱為"雞足"。
  • 耳朵下面,臉頰彎曲末端的凹陷處稱為"頰車"。
  • 耳朵前面頭髮的根部稱為"兌發"。
  • 耳朵前面上緣凸起的骨頭,有空洞的開口處稱為"客主人",又稱"上關"。
  • 耳朵前面,眼睛下方稱為"䪼"。
  • 䪼的下方是腮幫子。
  • 腮幫子下方是下巴。
  • 下巴中間是下巴尖,又稱"地閣"。
  • 下巴尖下方是漸漸收窄的部分,又稱"下頤"。
  • 地閣上方凹陷處稱為"承漿"。
  • 承漿上方是嘴巴。

口內前小者為齒,兩傍大者為牙。牙齒根肉為齦。牙齒間為舌。舌根為舌本。舌本上相對為懸壅。口兩傍為俠口。俠口內為唇。唇上為人中。人中上兩傍為鼻孔。

白話文:

  • 口腔前方、較小的部位叫「齒」,兩側較大的部位叫「牙」。
  • 牙齒和牙根上的肉叫「齦」。
  • 牙齒之間的部位叫「舌」。
  • 舌頭的根部叫「舌本」。
  • 舌本上方相對的地方叫「懸壅」。
  • 口腔的兩側叫「俠口」。
  • 俠口內的部位叫「脣」。
  • 脣的上面部位叫「人中」。
  • 人中的上方兩側叫「鼻孔」。

其手臂者,肩前後之下為膊。膊下對腋為臑,臑有內外,各有前廉後廉。臑盡處為肘,一名腝。腝下為肱,一名臂。臂有上骨下骨,臂上骨為輔骨。臂有上廉下廉,臂分內外,亦有前廉後廉。臂骨盡處為腕。腕下踝為兌骨,上踝為高骨。高骨傍動脈為關,關後為尺,關前為寸口。

寸口骨為束骨。束骨前掌骨後肥肉際為魚際。魚際外為兩筋。兩筋前為兩骨,一名歧骨。歧骨前為虎口。

白話文:

,其一為肱骨,其二為尺骨。尺骨上骨為尺骨。尺骨旁側動脈為關節,關節後為尺,關節前為寸口。

其脅肋者,脅上際為腋。脅骨為肋。腋下三寸,從脅至胠八肋骨間為季脅。季脅下空軟處為䏚。䏚外為䏧。其胸腹者,前陰後,後陰前。屏翳兩筋間為纂。纂內深處為下極。下極之前,男為陰延,女為窈漏。陰延下為陰器。陰器上為聚陰。聚陰上為毛際。毛際兩傍動脈中為氣衝,一名氣街。

白話文:

脅肋部分:

  • 脇肋的上緣是腋窩。
  • 肋骨就是肋。
  • 腋窩下方三寸,從脇肋到腹股溝之間的八根肋骨之間的部位是季脅。
  • 季脅下方空軟的部分是䏚。
  • 䏚的外面是䏧。

胸腹部分:

  • 胸前是陽,腹部是陰,前者在後者之前,後者在前者之後。
  • 屏翳兩條筋之間的部位是纂。
  • 纂內部的深處是下極。
  • 下極的前面,對於男性是陰延,對於女性是窈漏。
  • 陰延下方是陰器。
  • 陰器上方是聚陰。
  • 聚陰上方是毛髮生長線。
  • 毛髮生長線兩側的動脈中是氣衝,又名氣街。

氣街上為少腹。少腹內為中極。中極上為關元。關元上為臍。臍上至鳩尾為腹。鳩尾骨為蔽骨,一名臆。臆上為胸。胸中兩乳間為膻中,一名元兒。胸兩傍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為缺盆。缺盆骨為𩩲𩨗,一名⿰⺼戈。⿰⺼戈中會處為額。額下連舌本起者為結喉。

白話文:

氣脈向上,從少腹開始,少腹裡面是中極穴。中極穴之上是關元穴。關元穴之上是肚臍。肚臍之上到鳩尾骨稱為腹。鳩尾骨是胸骨,又叫作臆。臆之上是胸部。胸部兩乳之間是膻中穴,又叫作元兒。胸部兩側突起的部分是膺。膺之上有橫著的骨頭叫巨骨。巨骨之上是缺盆。缺盆骨是喉結,又叫作頏。頏中間會合的地方是額。額之下連到舌頭根部的地方叫結喉。

結喉兩傍各一寸五分,在頸大脈應手,以候五臟氣處為人迎,一名五會。五會上曲頷前一寸三分陷中動脈處為大迎。大迎內為喉嚨。喉嚨上為頏顙。頏顙內為咽門。

白話文:

在喉結兩側各有一寸五分,與頸部兩邊的大動脈對應。用手指按這個位置可以感受到五臟之氣,這稱為「人迎」,又名「五會」。「五會」上面,下顎前一寸三分的凹陷處,動脈跳動的位置,稱為「大迎」。「大迎」內側是喉嚨。「喉嚨」上面是「頏顙」(下巴)。「頏顙」內部是咽門。

其腰脊者,脊骨節為憔骨。憔骨下盡處為焦尾。焦尾銳為尾骨,一名骶骨。骶骨兩傍為扁骨。扁骨之內,男曰十二髎,女曰八髎。盡分合處為尻。尻上橫者為腰監骨。腰監骨上為腰骨,一名,䯠。䯠上為䯊。䯊上俠脊內為脊骨,凡二十一節,通頂骨三節,則二十四節。脊內為𦟘。

白話文:

腰和脊椎的部分,脊椎骨的節點叫「憔骨」。憔骨往下盡頭,是「焦尾」。焦尾尖銳的部分,是「尾骨」,又稱「骶骨」。骶骨兩邊是「扁骨」。扁骨裡面,男的叫「十二髎」,女的叫「八髎」。最下面的分合處,是「尻」。尻上橫著的是「腰監骨」。腰監骨上面是「腰骨」,又叫「䯠」。䯠上面是「䯊」。䯊上面,靠近脊椎內部的是「脊骨」,共有二十一節,加上頂骨的三節,就是二十四節。脊椎骨裡面是「𦟘」。

𦟘兩傍為膂。膂內為胛,一名脢。脢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者為肩胛,一名膊。肩端兩骨間為髃骨。肩胛上際會處為三柱。三柱之上,兩傍之前為骹。

白話文:

腰的兩側是膂(背部)。膂的內部是肩胛,另一個名稱叫脢。脢的上面有兩個角,稱為肩解。肩解下面的平面稱為肩胛,另一個名稱是膊。肩的端部兩根骨頭之間是髃骨。肩胛的上邊交匯的地方是三柱。三柱的上面,兩側的前方是骹。

其股膝者,足跟為端。端上為踵。踵上為腨,一名胼腸。胼腸之上,膝後曲處為膕。膝上至腰髖骨下通為楗。楗上俠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肉。臀後為脽。機前為髀厭,一名髀樞。下內為股,一名胯。胯骨為䯑䯖。股下為魚腹。股外為髀。股髀之前,膝上起肉為伏兔。伏兔後交文中為髀關。

白話文:

從腳後跟開始延伸到大腿根部。

腳後跟上方為腳踵。腳踵上方為腓腸肌,又稱胼腸。胼腸上方,膝蓋後側彎曲處為膕窩。從膝蓋往上到腰部,與髖骨相連的部分稱為大腿骨。大腿骨上方,與髖骨兩側相鄰的部分稱為「機」。「機」的後方為臀肉。「臀肉」後方為「脽」。「機」的前方為「髀厭」,又稱「髀樞」。向下內側為「股」,又稱「胯」。「胯骨」為「䯑䯖」。「股」的下方為「魚腹」。「股」的外側為「髀」。「股」和「髀」的前方,膝蓋上方隆起的部分為「伏兔」。「伏兔」後方交匯的部分為「髀關」。

關上橫骨為枕骨。關下膝解為骸關。俠膝解中為臏。臏下通為䯣。䯣外為後輔骨。䯣兩傍為骹。骹前為骭,一名䯒,亦名脛。脛骨下盡處為曲節,一名腕。

白話文:

頭骨上面橫著的骨頭叫枕骨。膝蓋骨下面相連接的部位叫骸關。膝蓋骨中間是臏骨。臏骨以下是腿骨。腿骨外面是後輔骨。腿骨兩邊是腓骨。腓骨前面是小腿骨,脛骨,也叫脛骨。脛骨最下面連接的部位叫踝關節,足踝骨。

其足者,大指爪甲之後為三毛。三毛後橫文為聚毛。聚毛後為本節。本節後為歧骨。歧骨上為跗。跗內下為竅骨,一名核骨。大指下為蹠。蹠下為跽。跽後為板。板後為足心。足心後為足掌。足掌後為足跟。兩踝相對為腕。內踝之前,大骨下陷中為然谷。外踝上為絕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為京骨。

白話文:

腳趾:大拇指指甲後面是三根毛。三根毛後面橫著的紋路是聚毛。聚毛後面是本節。本節後面是岐骨。岐骨上面是跗骨。跗骨內側下方是竅骨,又名核骨。大拇指下面是蹠骨。蹠骨下面是跽骨。跽骨後面是板骨。板骨後面是足心。足心後面是足掌。足掌後面是足跟。兩塊腳踝對稱的部分叫腕骨。內踝前面,大骨下凹陷的地方叫然谷。外踝上面是絕骨。腳外側大骨下面紅白肉交界處叫京骨。

其腑臟者,下喉嚨之前為氣系。氣系下連為肺。肺下相連為心。心下為膈。膈下為肝,肝左三葉短葉相連為膽。肝右四葉之下為脾。脾後上之連屬為胃,一名太倉,亦名水穀之海。胃下兩旁入脊膂,左為腎,右為命門。兩腎下之前為膀胱。膀胱下為廷孔。咽門下為食系。食系下連太倉。

白話文:

所謂內臟,從喉嚨往下是氣管系統。氣管系統連接肺部。肺部下面連接心臟。心臟下面是橫膈膜。橫膈膜下面是肝臟,肝臟左邊的三條小葉連接膽囊。肝臟右邊的四條大葉下面是脾臟。脾臟後面往上連接胃,又稱「太倉」或「水穀之海」。胃的下方左右兩側進入脊椎和後背,左邊是腎臟,右邊是命門。兩個腎臟下方前面是膀胱。膀胱下面是廷孔。喉嚨下面是食道系統。食道系統連接太倉(胃)。

太倉下連小腸。小腸近下右連大腸。大腸下連肛門。小腸下連膀胱。又曰: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太倉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二腸相會處為攔門。下極為魄門,一名肛門。又曰:心以上為上焦,心下至臍為中焦,臍下為下焦,通為三焦。

白話文:

食道下連接小腸。小腸接近下腹部右側與大腸相連。大腸下連接肛門。小腸下連接膀胱。另有說:嘴脣是飛門。牙齒是戶門。會厭是吸門。食道上口是賁門,下口是幽門。兩條腸子相會的地方是攔門。身體下端是魄門,又稱肛門。另有說:心以上是上焦,心下到肚臍是中焦,肚臍以下是下焦,合稱為三焦。

凡臟腑各主一脈,以為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也。通行營衛,總貫百骸,周流而無已矣。凡一脈,左右雙行。手三陰之脈,從臟走至手,次手三陽之脈,從手走至頭,次足三陽之脈,從頭下走至足,足三陰之脈,從足下走至腹。其脈常以十二經絡始自寅初,起於中焦,流注手太陰、陽明,足陽明、太陰,手少陰、太陽,足太陽、少陰,手厥陰、少陽,足少陽、厥陰。等脈一遭畢,而復注手太陰之脈。

白話文:

每個臟腑都主掌一條經脈,這些經脈構成為手足三陰三陽經脈。這些經脈讓血液和津液運行全身,連接各個組織器官,循環不息。

每條經脈都有兩條通路。手三陰經的經脈從臟腑通往手部;手三陽經的經脈從手部通往頭部;足三陽經的經脈從頭部通往足部;足三陰經的經脈從足部通往腹部。

這些經脈運行遵循一定的時序,從清晨寅時開始,從中焦出發,依次流經手太陰、陽明,足陽明、太陰,手少陰、太陽,足太陽、少陰,手厥陰、少陽,足少陽、厥陰。完成一個循環後,又重新返回手太陰經的經脈。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次注手陽明。

白話文:

肺經脈絡從中焦開始,向上連接大腸,再返回胃的入口,經過橫膈,屬肺,從肺系橫向延伸到腋下,向下經過上臂內側,在少陰經和心包經前面行走,向下到肘中部,沿著手臂內側上行,位於橈骨下緣,進入寸口穴,向上經過魚際穴,最後到達大拇指指尖。它的支脈從手腕後方筆直而出,沿著食指內側行走,到達食指指尖。再連接手陽明經。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入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下入齒縫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次注足陽明。

白話文:

手上的陽明經脈,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沿著手指的側邊,進入合谷穴兩側骨頭之間,再往上進入兩條筋之中,沿著手臂的外側,進入肘關節的外側,然後沿著肩胛骨的外前側,往上到肩膀,從肩胛骨前緣的缺盆穴處進入體內,與肺相連接,向下通過橫膈膜,與大腸相連。

這條經脈的一個分支,從缺盆穴向上經過脖子,貫穿臉頰,向下進入齒縫之中,再從嘴角出來,交會於人中穴,左邊的經脈通到右邊,右邊的經脈通到左邊,再向上經過鼻孔。

手上的陽明經脈與腳上的陽明經脈相連接。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

白話文:

足陽明經絡從鼻子的山根開始,與太陽經絡相接,沿著鼻外側往下,進入上排牙牀,再出來環狀包圍嘴脣,往下連接下巴,然後沿著下脣後側往下,走到大迎穴,沿著臉側往上,到達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到達前額和頭頂。

其分支經絡,從大迎穴往前下方走到人迎穴,沿著喉頭,進入缺盆穴,往下經過隔膜,歸屬胃,與牌相連。

其主幹經絡,從缺盆穴往下沿乳房內側,往下經過肚皮,進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次注足太陰。

白話文:

這條經絡的支脈:

  • 起自胃部,
  • 向下沿著腹部走行,
  • 到達會陰穴匯合,
  • 繼續向下通過髀關穴,
  • 到達伏兔穴,
  • 再向下進入膝關節,
  • 沿著小腿外側向下,
  • 到達腳踝,
  • 進入第二腳趾內側。

這條經絡的支脈:

  • 向下偏離主經三寸,
  • 進入第二腳趾外側。

這條經絡的支脈:

  • 從腳踝上分出,
  • 進入大腳趾縫,
  • 到達大腳趾尖。

接著是太陰經的穴位排列。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次注手少陰。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起點在大拇指的末端,沿著大拇指內側的白色肉邊,經過環跳穴後,向上經過內踝的前緣,向上進入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緣,交會於足厥陰肝經之前,向上進入膝蓋和大腿內前緣,進入腹腔,歸屬於脾臟,連接胃,向上經過橫膈,靠近咽喉,連接舌根,分佈於舌頭下方。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來,向上進入橫膈,灌注於心臟。其次,連接到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次注手太陽。

白話文:

手少陰經脈,起於心臟,沿心包經脈,下行穿過胃,與小腸相連。它的分支從心包經脈往上斜插喉嚨,與眼睛相關。它的正經從心包經脈再繼續往上到肺,再從腋窩出來,沿著上臂內側後緣,位於太陰經(腎經)和心主經脈(心包經)的後面,向下到肘內側,沿著手臂內側後緣,到達掌後橈骨端,進入掌心後緣,沿著小指內側,從小指尖出來。下一條經脈是手太陽經脈(膀胱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循咽,絡心,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次注足太陽。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脈路:從小指尖開始,沿著手臂外側向上,經過腕關節,從腕後中間穿出來,沿著手臂骨下緣向上,從肘部內側兩條肌腱之間穿出來,繼續沿著上臂外後緣向上,經過肩關節,繞過肩胛骨,再到肩膀上方,進入缺盆,沿著咽喉,連接心臟,經過膈肌,抵達胃,屬於小腸。

它的支脈:從缺盆沿著脖子向上到臉頰,到達眼睛外側角,再轉入耳中。它的另一支脈:分支臉頰,向上到太陽穴,抵達鼻子,到達眼睛內側角,斜著分佈在顴骨上。最後連接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俠脊,貫腎,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俠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次注足少陰。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起源於眼睛內眼角,向上行經額頭,交會於頭頂上。它的分支從頭頂延伸至耳朵上方的角落。其主幹從頭頂進入大腦,再從另一側出來,沿著頸部向下走,經過肩膀、手臂內側,靠近脊椎,到達腰部中部,進入脊部,連接腎臟,屬於膀胱。它的分支從腰部中部向下,靠近脊椎,貫穿腎臟,進入臀部中部。它的分支從手臂內側左右分出,向下貫穿肩胛骨,靠近脊椎內緣,經過大腿骨樞紐,沿著大腿外側,從後方邊緣向下與臀部中部會合,再向下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腳踝後方出來,沿著腳後跟骨,到達小腳趾外側。接著連接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入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次注手厥陰。

白話文:

腎經的經脈,從小腳趾下方開始,斜行經過腳心,從然谷穴下方出來後,沿著內腳踝後面,再深入腳後跟中心,向上穿過腳踝內側,從小腿內側後緣出來,上行達大腿內後側,貫通脊柱,進入腎臟,並連通膀胱。

這條經脈的正幹部分,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進入肺部,沿著喉嚨,通過舌頭下面。

這條經脈的分支,從肺部出來連通心臟,灌注胸腔。然後再連接手少陰心經。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注手少陽。

白話文:

手厥陰經的脈絡,從胸部開始,連接到心包,穿過橫膈膜,貫穿三焦。其支脈沿着胸部,經過腋窩,向下三寸,向上抵至腋窩下,沿着手臂內側,在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運行,進入肘部,向下進入前臂,沿着兩筋之間運行,進入手掌,沿着中指,從指尖出來。其支脈從手掌分出,沿着小指和無名指,從指尖出來。然後連接手少陽經。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次注足少陽。

白話文:

手少陽經脈,從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開始,向上沿著兩指間移動,沿著手腕橈骨外側,上行至肘關節,沿著前臂外側,上行至肩部,與足少陽經交會後,深入胸鎖關節窩,分佈在膻中穴,散佈於心包經,下行穿過橫膈,沿著三焦經脈分佈。

它的支脈,從膻中穴上行至胸鎖關節窩,上行至頸部,連接耳後,直接上行至耳廓上緣,向下拉到面頰,到達穴位。

它的另一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經過人中和太陽穴前面,交會於面頰,到達眼下銳利的部位。然後連接足少陽經脈。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白話文:

足少陽經絡:

源頭從眼睛外角開始,往上沿著頭頂,往下經過耳朵後面,環繞頸部,在手少陽經之前,到達肩膀時,折轉出來在手少陽經之後,進入肩窩。

它的分支從耳朵後面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再到達眼睛外角後方。另一分支從眼睛外角分出,往下經過大迎穴,與手少陽經交會,再下行到膻中穴,與任脈相交,繼續往下經過頰車穴,進入頸部,與缺盆穴匯合,再穿過胸部與橫膈,連通肝臟,歸屬膽囊,沿著肋骨內側,穿出腹壁,繞過肚臍,橫穿大腿內側。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次注足厥陰。

白話文:

直行的經脈:從腋下的缺盆開始,沿著胸部,經過兩側季脅,向下拉到髀厭的中間,繼續沿著大腿外側,到達膝蓋外緣,經過外輔骨前面,一直向下延伸到絕骨末端,再向下出現在外腳踝前面,沿著足背向上走,進入小拇趾和無名趾之間。

分支的經脈:從足背分出來,進入大拇趾之間,沿著大拇趾外側骨頭內側,到達指尖,返回貫穿指甲,並長出三根毛。接著流注足厥陰經。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助,循喉嚨之後,上入頸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起始於腳大拇指內側毛叢中,沿著腳背上側,離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會於足太陰脾經之後,沿著大腿內側,進入毛孔中,經過生殖器,到達小腹,伴隨胃部,屬於肝臟,聯繫膽囊,穿過橫膈膜,分佈在側腹部,沿著喉嚨後方,進入頸部,連接眼睛的神經,從前額出來,與督脈在頭頂交會。它的分支,從眼睛的神經向下沿著臉頰內側,環繞於嘴脣內部。它的另一分支,又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膜,向上進入肺臟。

夫天有五運,人有五臟。五臟者,應五行,乃金木水火土,五運者,乃風火燥濕寒,皆應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用針者先明臟腑陰陽,調和順逆,補瀉迎隨。經曰:一曰治神,調養神氣,專精其身。二曰養身,用針者以我知彼,用之不殆。

白話文:

天地有五種運行,人體有五臟。五臟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運行對應五種氣候:風、火、燥、濕、寒,這些都遵循陰陽規律。陰陽是天地萬物的根本,是變化發展的父母,生死存亡的基礎,也是神明安居之所,豈可不通曉!使用鍼灸的人,必須先明辨臟腑的陰陽屬性,調和順逆,適當補瀉迎接或引導陰陽的變化。經書上說:一是要調理精神,養護神氣,專注於自身。二是要養護身體,鍼灸者用自己的知識去治療病人,這樣才能避免失誤。

三曰知毒藥為真,攻邪宜順王真之道,其在茲乎。四曰制砭石小大,用針者隨病所宜,內外調治,以平為期。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諸陽為腑病,諸陰為臟病。故曰少陽、少陰,少血多氣,太陽、厥陰,多血少氣,太陰多氣少血,陽明多氣多血。是以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

白話文:

  1. 知曉毒藥的真假,攻擊邪氣時要遵循王真的道理。

  2. 掌握針灸砭石的大小適應症,根據病症選擇適當的針法,內外治療,以恢復平衡為目標。

  3. 瞭解臟腑血氣的診斷方法,諸陽經屬腑病,諸陰經屬臟病。

  4. 所以說:少陽、少陰經血少氣多;太陽、厥陰經血多氣少;太陰經氣多血少;陽明經氣血皆多。

  5. 因此,刺陽明經則出血氣;刺太陽經則出血惡氣;刺少陽經則出氣惡血;刺太陰經則出氣惡血;刺少陰經則出氣惡血;刺厥陰經則出血惡氣。

  6. 五臟定位明確,九候診斷完善後,再進行針灸。

又曰治補有多少,力化有淺深,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期當發,過者穴閉,精心專一,神不外營也。刺實須其虛者,留針,引陰至陽,陰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引陽至陰,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一經有五穴,五臟各歸其本臟穴也。用針者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當刺本臟穴也。

白話文:

另外,治療的補瀉方法很多,針刺的力道也有深淺之分。五虛(五臟虛弱)不可針刺,五實(五臟氣血過盛)不可遠離。等到適當的時間針刺,如果過度,則穴道會閉合。針刺時要專心一致,神志專注,不要分心。

針刺實證需要帶動虛證,留針,引導陰氣到陽氣處,當陰氣旺盛到極點,針下發熱,就拔出針。針刺虛證需要帶動實證,引導陽氣到陰氣處,當陽氣旺盛到極點,針下發熱,就拔出針。

每個經絡上有五個穴道,五臟的本臟穴各歸屬自己的經絡。使用針刺的人,遇到虛證就補其母臟穴,遇到實證就瀉其子臟穴。不虛不實,按經絡取穴的,就針刺本臟穴。

《素問》曰:凡刺之法者,法天則地,合以天光,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謹推晝夜百刻,人氣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故人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水下二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

白話文:

《素問》中說:一切針灸的方法,都應效法天地運行規律,與天光相配合。必須觀察日月星辰和四時八正的運行規律,在氣候穩定的時候再進行針灸。仔細計算白天和黑夜的每個時辰,人的氣每天運行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因此,人每呼吸十次,氣運行六尺,一天運行二分。呼吸二百七十次,氣運行十六丈二尺,氣運行在體內循環,一週遍全身,耗時二刻。每天運行二週遍全身,耗時四刻,運行距離為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水下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計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故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月二十七日行一周天,更行二日半,乃日與月相會,成一月,計日二十九度半,在人計二十九日。合個二十九度半者,共五十九日,故月有大盡小盡。

白話文:

氣運行全身 2700 次,耗時 20 分鐘,水漏 20 刻。氣運行全身 50 次,耗時 100 刻,也就是一天。周天運行 365 度 4 分之 1。因此,太陽每天運行 1 度,月亮每天運行 13 度多。月亮 27 天運行一圈,再運行 2 天半,太陽和月亮相會,形成一個月。這段時間,太陽運行 29 度半,對應人體的時間為 29 天。29 度半總共需要 59 天,所以月亮有「大盡」和「小盡」。

一歲日共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計三百五十四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成人間一年,今只行三百五十四度,在人計三百五十四日,余卻一十一度四分度之一,計一十一日三時辰,故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十九年七閏,方成一章。至八十章,然後盈虛之數盡,而復始也。

白話文:

一年繞太陽公轉354度,換算成人類的時間是354天。地球公轉一週是365度零四分之一度,人類的一年。現在只走了354度,換算成人類的時間是354天,還差11度零四分之一度,約11天3小時。因此三年閏一次,五年再閏一次,十九年閏七次,才能完成一個週期。到八十個週期後,盈虧的數字才會歸零,從頭開始。

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以二十八日除之,得每日十三度有奇。余有零者,以之分法分之,是日月行之度數也。

白話文:

草木分之,其奇數也。 榮置 定榮置奇數,榮置偶數。 榮置餘奇偶榮置餘榮偶榮餘榮偶榮餘榮奇榮置榮榮奇榮置奇榮置偶 榮置榮置榮 榮置榮餘榮榮榮置榮榮榮置榮 榮置榮榮 榮奇榮榮榮奇榮榮榮 榮置榮榮榮榮偶 榮置榮榮榮奇榮奇榮榮榮榮 榮置榮榮榮榮榮榮偶榮榮榮奇榮榮榮榮 榮 榮榮 榮榮榮榮 榮置榮榮榮榮榮 榮 榮榮 草榮榮草榮榮 草榮榮草榮榮草榮榮榮榮草榮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置 榮榮草榮榮 草榮榮榮榮 榮榮榮榮榮榮 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榮

謹按《靈樞經》、《素問》所說流注,不比諸家所說流注,補瀉生脈如神。用之勿誤,須明病之標本、虛實、反正、迎隨、逆從、補瀉、生刑,井、滎、輸、經、合。人氣所至者,經絡便為開,過者為閉。八般補瀉:迎隨補瀉、遞順補瀉、轉針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從逆補瀉、針頭補瀉、六字氣訣補瀉。

白話文:

依照《靈樞經》和《素問》所述的流注理論,與其他流派所說的流注大不相同,補瀉經脈的效果宛若神助。使用時切勿出錯,必須清楚疾病的標本、虛實、正反、迎隨、逆從、補瀉、生剋,以及井、滎、輸、經、合等穴位。人體氣血所到達的地方,經絡就會疏通;氣血經過的地方,經絡就會閉合。補瀉的方法共有八種:迎隨補瀉、遞順補瀉、轉針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從逆補瀉、針頭補瀉、六字氣訣補瀉。

《素問》曰推晝夜百刻人氣日行周天度數法,人氣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度數合日月星辰纏度也。晝夜一百刻,乃一千單八分,人氣行八百一十丈。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行八百一十丈,行盡二十八宿,共為五十周也。人氣行二十八舍,每一舍三十六分,計一千單八分,每一周計一十六丈二尺。

白話文:

《素問》中記載一種推算夜間人體氣血運行一周天的方法:

每個人體氣血運行一周天所需要時間是 100 刻,也就是 24 小時。人體氣血運行一周天的距離是 365 度又 4 分之一,這個距離與天上的星辰運行的距離相吻合。

每夜 100 刻時間裡,人體氣血會運行 810 丈。13,500 次呼吸的時間裡,人體氣血會運行 810 丈,剛好運行完 28 個星宿,完成一周天。

人體氣血運行完 28 個星宿,每個星宿需要 36 分鐘,共計 1008 分鐘,每一週運行的距離是 16 丈 2 尺。

法曰:置一百刻,以二十八除之,得三十五,外有一十六入之分。先於二十八內減一十六,直後相減停,除母一十六,次除子一十八,相減各得四。以先除二十八,得七為母,次除一十六,得四為子,累加過母者為一刻。每一捨得三刻與七分之四,每一捨得三十六分,計一千單八分。

晝夜共五十周,每一周計一十六丈二尺,五十周計八百一十丈,計一萬三千五百息數也。

白話文:

按照規律,將一百刻分成二十八份,每份得到三十五,還剩十六份。先从二十八中减去十六,然后依次减去,直到减完为止。除数是十六,被除数是十八,每次减都得到四。先用十六除二十八,得到七作为母数,再用十六除十六,得到四作为子数,超过母数的部分就加一刻。每次舍去得到三刻和七分之四,每次舍去得到三十六分,共计一千零八分。

一天一夜共五十周,每一周计一十六丈二尺,五十周共计八百一十丈,合计一万三千五百息数。

法置三十六分,以八尺一寸乘之,得二十九丈一尺六寸,以一十六丈除,(每一周得一十六丈二尺,除得周數也。)乃血氣長短,人氣所行度數也。人氣行於十分身之人也,日行一舍,計三刻與七分之四。一刻人氣行足太陽,二刻行足少陽,三刻行足陽明,四刻行足太陰,五刻行足少陰,六刻行足厥陰,氣血周身一度,計三十六分,長二十八丈九尺二寸,計八百一十息。

白話文:

以八尺一寸乘以三十六分,得到二十九丈一尺六寸。再除以一十六丈(每週長一十六丈二尺,除以它得到週數)。這表示氣血運行的長度和時間,是人氣運行所走過的距離。人氣運行在十分身的人身上,每天行一舍,約計三刻四分之七的時間。一刻時,人氣運行於足太陽經,二刻時運行於足少陽經,三刻時運行於足陽明經,四刻時運行於足太陰經,五刻時運行於足少陰經,六刻時運行於足厥陰經。氣血運行周身一週,總共三十六分,長二十八丈九尺二寸,約計八百一十次呼吸。

日行二舍,七刻人氣行手太陽,八刻行手少陽,九刻行手陽明,血氣周於身三度,計七十二分,長五十七丈八尺五寸,計一千二百一十五息。日行三舍,一十刻人氣行手太陰,十一刻行手少陰,十二刻行手厥陰,十三刻行足太陽,血氣周於身五度,計一百八分,長八十六丈七尺一寸,計一千七百五十五息。

白話文:

每天行進兩舍(約 20 公里),人體氣血運行順序如下:

  • 7 時至 8 時:氣血運行至手太陽經
  • 8 時至 9 時:氣血運行至手少陽經
  • 9 時至 10 時:氣血運行至手陽明經

這三個時辰,氣血在體內一週行進三圈,共 72 刻鐘(432 分鐘),流經長度約 57.85 公尺,脈搏跳動次數約 1215 次。

每天行進三舍(約 30 公里),人體氣血運行順序如下:

  • 10 時至 11 時:氣血運行至手太陰經
  • 11 時至 12 時:氣血運行至手少陰經
  • 12 時至 13 時:氣血運行至手厥陰經
  • 13 時至 14 時:氣血運行至足太陽經

這四個時辰,氣血在體內一週行進五圈,共 108 刻鐘(648 分鐘),流經長度約 86.71 公尺,脈搏跳動次數約 1755 次。

日行四舍,十四刻人氣行足少陽,十五刻行足陽明,十六刻行足太陰,血氣周於身七度,計一百四十四分,長一百一十五丈七尺一寸,計二千一百六十息。日行五舍,十七刻人氣行足厥陰,十八刻行手太陽,十九刻行手少陽,二十刻行手陽明,血氣周於身八度,計一百八十分,長一百四十四丈六尺四寸,計二千七百息。

白話文:

人體運行一周天需要四個半時辰。在第一個半時辰,氣血行於足少陽經,共十五刻鐘;在第二個半時辰,氣血行於足陽明經,共十五刻鐘;在第三個半時辰,氣血行於足太陰經,共十六刻鐘。這樣,氣血就遍佈全身七次,共一百四十四分鐘,距離為一百一十五丈七尺一寸,共呼吸二千一百六十次。

人體運行一圈半需要五個半時辰。在第四個半時辰,氣血行於足太陰經,共十七刻鐘;在第五個半時辰,氣血行於手太陽經,共十八刻鐘;在第六個半時辰,氣血行於手少陰經,共十九刻鐘;在第七個半時辰,氣血行於手陽明經,共二十刻鐘。這樣,氣血就遍佈全身八次,共一百八十分鐘,距離為一百四十四丈六尺四寸,共呼吸二千七百次。

日行六舍,二十一刻人氣行手太陰,二十二刻人氣行手少陰,二十三刻行手厥陰,血氣周於身一十度,計二百一十六分,長一百七十三丈五尺七寸,計三千二百四十息。日行七舍,二十五刻人氣行盡東方七宿,入陰分,此時血氣難交也,二十六刻人氣行足太陽,二十七刻行足少陽,血氣周於身一十二度,計二百五十二分,長二百二丈五尺,計三千六百四十五息。

白話文:

一天運行六舍,每刻鐘(15分鐘)人氣運行在手太陰經;再過一刻鐘,人氣運行在手少陰經;再過一刻鐘,運行在手厥陰經。如此在身體中循環十週,共需二百一十六分,約合三百二十四丈五尺七寸,約三千二百四十口氣。

一天運行七舍,每刻鐘(15分鐘)人氣運行完畢東方七個星宿,進入陰經的一半,此時血氣難以交會;再過一刻鐘,人氣運行在足太陽經;再過一刻鐘,運行在足少陽經。如此在身體中循環十二週,共需二百五十二分,約合四百四十五丈,約三千六百四十五口氣。

日行八舍,二十八刻人氣行足陽明,二十九刻行足太陰,三十刻行足少陰,三十一刻行足厥陰,血氣周於身一十四度,計二百八十八分,長二百三十一丈四尺二寸,計四千一百八十五息。日行九舍,三十二刻人氣行手太陽,三十三刻行手少陽,三十四刻行手陽明,血氣周於身一十六度,計三百二十四分,長二百六十三尺五寸,計四千五五九十息。

白話文:

白天,人體運行八舍(即二十四小時),每一刻人氣運行足陽明經;共二十八刻,人氣運行足太陰經;共三十刻,人氣運行足少陰經;共三十一刻,人氣運行足厥陰經。血氣運行全身十四週,共二百八十八份,長度為二百三十一丈四尺二寸,相當於四千一百八十五次呼吸。

夜晚,人體運行九舍(即二十四小時),每一刻人氣運行手太陽經;共三十二刻,人氣運行手少陽經;共三十三刻,人氣運行手陽明經。血氣運行全身十六週,共三百二十四份,長度為二百六十三尺五寸,相當於四千五百五九十次呼吸。

日行一十舍,三十五刻人氣行手太陰,三十六刻行手少陰,三十七刻行手厥陰,三十八刻行足太陽,血氣周於身一十七度,計二百六十分,長二百八十九丈二尺八寸,計五千一百三十息。日行十一舍,三十九刻人氣行足少陽,四十刻行足陽明,四十一刻行足太陰,血氣周於身一十九度,計三百九十六分,長三百一十八丈二尺一寸,計五千五百三十五息。

白話文:

人體每走十里路,人氣就會在以下時辰運行:

  • 35 刻:運行於手太陰經
  • 36 刻:運行於手少陰經
  • 37 刻:運行於手厥陰經
  • 38 刻:運行於足太陽經

血氣繞身一週需 17 度,共 260 分,距離為 289 丈 2 尺 8 寸,需要 5130 次呼吸。

人體每走十一里路,人氣就會在以下時辰運行:

  • 39 刻:運行於足少陽經
  • 40 刻:運行於足陽明經
  • 41 刻:運行於足太陰經

血氣繞身一週需 19 度,共 396 分,距離為 318 丈 2 尺 1 寸,需要 5535 次呼吸。

日行十二舍,四十二刻人氣行足少陰,四十三刻行足厥陰,四十四刻行手太陽,四十五刻行手少陽,血氣周於身二十一度,計四百三十二分,長三百四十七丈一尺四寸,計六千七十五息。

白話文:

人體經絡氣血每隔一個時辰行經十二個穴位,一個時辰有四刻鐘,一共四十二刻。人氣行經足少陰經,四十三刻行經足厥陰經,四十四刻行經手太陽經,四十五刻行經手少陽經。血氣運行一週身,經過二十一個度數,共四百三十二分,長度約三千四十七丈一尺四寸,約有六千七十五次呼吸。

日行十三舍,四十六刻人氣行手陽明,四十七刻行手太陰,四十八刻行手少陰,四十九刻行手厥陰,血氣周於身二十三度,計四百六十八分,長三百七十六丈七寸,計六千六百一十五息。日行十四舍,五十刻人氣行盡南方七宿,入陰分,此時血氣難交也,五十一刻人氣行手太陰,五十二刻行手少陰,血氣周於身二十五度,計五百四分,長四百五丈,計七千二十息。

白話文:

一天經過 13 個時辰:

  • 第 46 個時辰(上午 8-10 點):人氣行於手陽明經
  • 第 47 個時辰(上午 10-12 點):人氣行於手太陰經
  • 第 48 個時辰(下午 12-2 點):人氣行於手少陰經
  • 第 49 個時辰(下午 2-4 點):人氣行於手厥陰經

血氣在全身循環 23 度,共 468 分,長度為 376 丈 7 寸,約需 6615 次呼吸。

一天經過 14 個時辰:

  • 第 50 個時辰(下午 4-6 點):人氣行至於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進入陰分,此時血氣難以交匯
  • 第 51 個時辰(下午 6-8 點):人氣行於手太陰經
  • 第 52 個時辰(晚上 8-10 點):人氣行於手少陰經

血氣在全身循環 25 度,共 504 分,長度為 405 丈,約需 7020 次呼吸。

日行十五舍,五十三刻人氣行手厥陰,五十四刻行手太陽,五十五刻行手少陽,五十六刻行手陽明,血氣周於身二十六度,計五百四十分,長四百三十三丈九尺三寸,計七千五百六十息。日行十六舍,漏水下五十七刻人氣行足太陰,五十八刻行足少陰,五十九刻行足厥陰,血氣周於身二十八度,計五百七十六分,長四百六十二丈八尺五寸,計七千九百六十五息。

白話文:

一天走15舍,53刻(時辰)人氣行於手厥陰經,54刻行於手太陽經,55刻行於手少陽經,56刻行於手陽明經,血氣在身上循環26周,共540分,長433丈9尺3寸,共7560息。

一天走16舍,57刻人氣行於足太陰經,58刻行於足少陰經,59刻行於足厥陰經,血氣在身上循環28周,共576分,長462丈8尺5寸,共7965息。

日行十七舍,漏水下六十刻人氣行足太陽,六十一刻行足少陽,六十二刻行足陽明,六十三刻行手太陰,血氣周於身三十度,計六百一十二分,長四百九十一丈七尺八寸,計八千五百五息。日行十八舍,漏水下六十四刻人氣行手少陰,六十五刻行手厥陰,六十六刻行手太陽,血氣周於身三十二度,計六百四十八分,長五百二十丈七尺八寸,計八千九百一十息。

白話文:

一天行進 17 個宿位,水漏下 60 刻,氣血運行於足太陽經;61 刻,運行於足少陽經;62 刻,運行於足陽明經;63 刻,運行於手太陰經。氣血全身一週約 30 次,共 612 分,長度約 491 丈 7 尺 8 寸,耗時 8550 次呼吸。

一天行進 18 個宿位,水漏下 64 刻,氣血運行於手少陰經;65 刻,運行於手厥陰經;66 刻,運行於手太陽經。氣血全身一週約 32 次,共 648 分,長度約 520 丈 7 尺 8 寸,耗時 8910 次呼吸。

日行十九舍,漏水下六十七刻人氣行手少陽,六十八刻行手陽明,六十九刻行足太陰,七十刻行足少陰,血氣周於身三十三度,計六百八十四分,長五百四十九丈六尺,計九千四百五十息。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運行有一個週期,稱為「循行」。每一個週期大約需要一天的時間,相當於太陽每天行進19個星宿。

在此週期中,不同的經絡會在不同的時間點通暢,運送氣血。具體來說,早上6時33分到7時0分,手少陽經通暢;7時0分到7時27分,手陽明經通暢;7時27分到7時54分,足太陰經通暢;7時54分到8時21分,足少陰經通暢。

氣血在人體中運行一圈,大約需要33次脈搏的時間,共計684刻鐘。這個距離換算成長度,大概是549丈6尺。如果換算成呼吸的次數,大約是9450次。

日行二十舍,漏水下七十一刻人氣行足厥陰,七十二刻行足太陽,七十三刻行足少陽,七十四刻行足陽明,血氣周於身三十五度,計七百二十分,長五百七十八丈五尺七寸,計九千九百九十息。

白話文:

一天走二十舍,水漏七十一刻,人體氣血流至足部足少陰經;七十二刻,氣血流至足太陽經;七十三刻,氣血流至足少陽經;七十四刻,氣血流至足陽明經。氣血於身體周行三十五度,共七百二十圈,長度為五百七十八丈五尺七寸,歷經九千九百九十次呼吸。

日行二十一舍,漏水下七十五刻人氣行盡西方七宿,入陰分,此時人氣難交也,七十六刻人氣行手太陰,七十七刻行手少陰,血氣周於身三十七度,計七百九十六分,長六百七丈五尺,計一萬三百九十五息。日行二十二舍,漏水下七十八刻人氣行手厥陰,七十九刻行手太陽,八十刻行手少陽,八十一刻行手陽明,血氣周於身三十九度,長六百三十六丈四尺一寸,計一萬九百三十五息。

白話文:

每天太陽運行 21 度,水漏下 75 刻(約 2 小時 30 分鐘),人的氣血運行到西方七宿,進入陰分,這時人的氣血難以交彙。第 76 刻,人的氣血運行到手太陰經脈;第 77 刻,運行到手少陰經脈;血氣在全身運行一圈需要 37 度,摺合 796 分,長度為 675 丈 5 尺,共 13,950 息。

每天太陽運行 22 度,水漏下 78 刻(約 2 小時 40 分鐘),人的氣血運行到手厥陰經脈;第 79 刻,運行到手太陽經脈;第 80 刻,運行到手少陽經脈;第 81 刻,運行到手陽明經脈;血氣在全身運行一圈需要 39 度,摺合 835 分,長度為 636 丈 4 尺 1 寸,共 19,350 息。

日行二十三舍,漏水下八十二刻人氣行足太陰,八十三刻行足少陰,八十四刻行足厥陰,血氣周於身四十度,計八百二十八分,長六百六十五丈三尺五寸,計一萬一千三百四十息。日行二十四舍,漏水下八十五刻人氣行足太陽,八十六刻行足少陽,八十七刻行足陽明,八十八刻行手太陰,血氣周於身四十二度,計八百六十四分,長六百九十四丈二尺八寸,計一萬一千八百八十息。

白話文:

人體每天運行23個穴位,漏水82次時,氣血運行足太陰經;83次時,運行足少陰經;84次時,運行足厥陰經。一週身需要40個漏刻,相當於828分鐘,長度為665丈3尺5寸,約11,340次呼吸。

人體每天運行24個穴位,漏水85次時,氣血運行足太陽經;86次時,運行足少陽經;87次時,運行足陽明經;88次時,運行手太陰經。一週身需要42個漏刻,相當於864分鐘,長度為694丈2尺8寸,約11,880次呼吸。

日行二十五舍,漏水下八十九刻人氣行手太陰,九十刻行手少陰,九十一刻行手厥陰,血氣周於身四十四度,計九百分,長七百二十三丈二尺一寸,計一萬二千二百八。日行二十六舍,漏水下九十二刻人氣行手太陽,九十三刻行手少陽,九十四刻行手陽明,九十五刻行足太陰,血氣周於身四十六度,計九百三十六分,長七百五十二丈一尺四寸,計一萬二千八百二十五息。

白話文:

一天中,陽氣運行:

  • 每刻鐘推進 25 格,共 89 刻時,陽氣運行於手太陰經
  • 每刻鐘推進 25 格,共 90 刻時,陽氣運行於手少陰經
  • 每刻鐘推進 25 格,共 91 刻時,陽氣運行於手厥陰經

陽氣巡行全身 44 圈,共 900 分,長度為 723 丈 2 尺 1 寸,共 12280 次。

一天中,陰氣運行:

  • 每刻鐘推進 26 格,共 92 刻時,陰氣運行於手太陽經
  • 每刻鐘推進 26 格,共 93 刻時,陰氣運行於手少陽經
  • 每刻鐘推進 26 格,共 94 刻時,陰氣運行於手陽明經
  • 每刻鐘推進 26 格,共 95 刻時,陰氣運行於足太陰經

陰氣巡行全身 46 圈,共 936 分,長度為 752 丈 1 尺 4 寸,共 12825 次。

日行二十七舍,漏水下九十六刻人氣行足少陰,九十七刻行足厥陰,九十八刻行足太陽,九十九刻行足少陽,血氣周於身四十八度,計九百七十二分,長七百八十一丈七寸,計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五息。日行二十八舍,漏水下百刻人氣行足陽明,血氣周於身五十度,計一千單八分,長八百一十丈,計一萬三千五百息。

所定百刻前第二卷明晝夜二十四氣百刻圖開說

白話文:

一天運行27個驛站(指身體部位),水漏滴下96刻時人氣行於足少陰經;97刻時行於足厥陰經;98刻時行於足太陽經;99刻時行於足少陽經。血氣在全身運行48個周天,共972分,長781丈7寸,共13365次呼吸。

一天運行28個驛站,水漏滴下100刻時人氣行於足陽明經。血氣在全身運行50個周天,共1008分,長810丈,共13500次呼吸。

凡此十二經脈流注一遭,謂之一度。凡一晝一夜百刻,如此流注五十度而為期,不然則病也。加一遭則熱,減一遭則寒,是故病熱則脈數,病寒則脈遲,隨其微甚而加減應之矣。又,四時之脈,不必常准,皆隨晝夜之刻數,而為流注之數矣。然晝者陽也,夜者陰也。冬至之日,晝四十刻,夜六十刻,而陽少陰多,是故天氣寒則脈行遲,而脈行四十度也。

白話文:

所有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一次叫做一度。一天一夜分成一百刻,氣血運行五十度就形成了週期,否則就會生病。氣血運行多一次就會熱,少一次就會寒,因此生病發熱時脈搏會快,生病發寒時脈搏會慢,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加減對應。

此外,四季的脈象也不一定固定,都隨著晝夜的時辰而變化氣血運行的次數。白天屬陽,晚上屬陰。冬至這天,白天四十刻,晚上六十刻,陽氣少陰氣多,所以天氣寒冷脈搏才會運行緩慢,脈搏只運行四十度。

夏至之日,晝六十刻,夜四十刻,是謂陰少陽多,是故天氣熱矣,然則脈行疾數,而脈行六十度也。脈與晝夜之刻數,凡九日而為一刻,及度加減之約也。若天氣暴寒暴熱,而脈之遲速亦應氣流注矣,不然則病也。及夫十二經脈者,非謂一身有十二首脈也。脈惟一道而周流,貫注流身一遭畢,而相次環會於寸口,以成三部九候,以見臟腑之神也。

白話文:

夏至這一天,白天有六十個時辰,晚上有四十個時辰,也就是說陰氣少而陽氣多,因此天氣炎熱。這時,脈搏跳動速度快且頻率高,大約六十次,與晝夜時辰數相符。每九天會產生一個時辰的差異,加上氣候變化也會影響脈搏的快慢。如果天氣突然變冷或變熱,脈搏的快慢也會隨之改變,否則可能就是生病了。

至於十二經脈,並不是指身體中有十二條主要的脈絡。脈絡只有一個系統,循環周流於全身,當流到寸口時,會分為三部九候,反映五臟六腑的狀況。

所以十二經者,隨其手足三陰三陽所主部分,為十二經脈矣。然十二經脈內應五臟六腑,其數不合者,所謂心包絡亦是一臟,以應手厥陰之經,是臟亦有六也。今詳近代醫書及世工所論,皆不知心包絡之臟若何形狀及何處所居,咸云有名無形,只膻中是也。以此為義,是以執本而言,若以窮其至理,則未盡知其善哉。

白話文:

因此,十二經脈是根據手足三陰三陽所主管理的部分而存在的。然而,十二經脈內部與五臟六腑相應,它們的數量不相符,其中心包絡也是一臟,它與手厥陰經相應,這樣一來就有六臟了。如今仔細查看近代醫書和世人所討論的,大家都不知道心包絡的形狀如何以及位於哪裡,都說它有名無形,只在膻中。以此為標準,按照本義來說是這樣,但如果要徹底探究其道理,那麼就還沒有完全知曉它的奧妙啊。

然雖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然末者是謂言其標,而不言其本,以舉用事之處,故不言臟之所居,乃古聖之奧也。豈不詳經言七節之旁,中有小心。然人之脊骨,有二十一節,從下第七節之傍,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便是心包絡之臟,以應手厥陰之經,與手少陽三焦合主表裡。

白話文:

即使《黃帝內經》中說:「膻中穴是臣使之官,喜樂由此產生。」但它只說明瞭表象,而沒有說明根本。它通過舉例來說明作用所在,所以才沒有提到臟腑的位置,這正是古代聖賢的深奧之處。難道經文沒有詳細說明七節旁邊有小心嗎?但人脊椎骨有二十一節,從下第十七節開始,左邊為腎,右邊為命門。命門就是心包絡,它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相應,與手少陽三焦經配合,共同主導表裡。

二經皆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門,而義昭矣。又,《玄珠》先取化源,於三日迎而取之,刺大陵,曰此是瀉相火小心之源也,是知相火包絡是少心,小心便是右腎命門也。又,《仙經》云心為君火,腎為相火,是以言其右腎命門屬火而不屬水也。或云:既云命門屬相火,何故喜樂出於膻中乎?答曰:火氣炎上,水性下流,走命門者,位居下部,是火居水之鄉。而火氣不能為用,其氣上行,至於膻中。

白話文:

任脈和督脈都是相火。相火根據腎的指令而運行,所以稱為命門,其意義顯而易見。此外,《玄珠》主張先找到火氣的來源,在三天內迎接並取之,刺大陵穴,說這是瀉除相火小心根源的方法。由此可知,相火包絡的是少心,小心就是右腎命門。此外,《仙經》說,心為君火,腎為相火,所以說右腎命門屬火而不屬水。有人問:既然說命門屬相火,為什麼喜悅之情會出現在膻中呢?回答說:火氣向上升騰,水性向下流動。運行於命門的是水,位居下部,也就是火位於水的所在地。但火氣無法發揮作用,其氣就會向上運行,到達膻中。

膻中者,在胸中兩乳間,為氣之海,是手厥陰,少陽脈之交會之處,是乍出鬼賊之鄉。得其本位,君相二火相近,得其君命,權勢方施,其氣始發,故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及夫臟為陰而主其里,在腑為陽而主其表,然一臟一腑,合主表裡,而為陰陽者,非為夫婦陰陽配合之道,乃兄妹之義,皆同姓矣。

白話文:

膻中穴,位於胸骨正中,兩乳之間,是氣的聚集處。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在此交匯,此處是邪氣初生之處。如果能夠得到膻中穴的本氣,心火和肺火就會相近,可以得到心火的命令,權勢才會得到施展,氣血才能發出。因此,膻中穴是臣子侍奉君主的官穴,喜悅和快樂由此而生。腑臟同居一室,腑屬陽,主外,臟屬陰,主內。一個臟器與一個腑器共同主宰表裡,而成為陰陽的,並不是像夫妻那樣陰陽相合之道,而是像兄妹那般,都是同姓。

凡一臟一腑相合,於左右三部之中,各主一部,從其旺氣主位,而相次見其脈也。

六部脈前有手鑑圖開載詳見前圖

白話文:

每一個臟和一個腑相互配合,在左手、右手的三個部位中,各自主管一個部位,按照它們旺盛的氣來主導位置,然後依次可以看到脈象。

六部脈前面有手掌圖詳細標注,請參見前面的手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