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要旨論》~ 卷第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2)

1. 元相勝復篇第五(舊經)

夫六氣之勝,元相為邪,隨其所乘,而生其病,不必皆然。邪淫已勝,而為病始,故有虛實微正賊之五邪也。大凡治病,先求其病之由,次審病之所,知本知標,而悉明矣。其勝者,風勝則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膈如塞,大風數舉,裸蟲不滋,胠脅氣並,偏著一邊,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腸鳴飧泄,小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膈咽不通,飲食入而復出也。

白話文:

天地間的六種病邪(風、寒、暑、濕、燥、火),當它們過於旺盛時就會成為邪氣,根據不同的身體部位受到侵襲,就會產生不同的疾病,但並非所有情況都會如此。邪氣侵犯過盛,就會形成疾病的開始,因此有虛邪、實邪、微邪、正邪、賊邪這五種邪氣。

治療疾病,首先要找出病因,其次要詳細瞭解疾病所在的位置。瞭解了根本原因和表徵症狀,就能全面掌握病情。

當六氣過於旺盛時,情況如下:

風邪過盛:耳鳴、頭暈、心慌、想嘔吐、胃氣不暢、時常放屁、身上長瘡、針扎感在身體一側出現、化熱後小便發黃發紅、心窩疼痛上達兩脅、腸鳴腹瀉、小腹疼痛、排便時帶有赤白黏液、嚴重者會嘔吐、胸口不適,無法進食。

熱甚則心下熱,善飢,臍下反動,氣遊三焦,炎暑至,木流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滿溏泄,傳為赤沃也。濕勝則火氣內郁,寒迫下焦,痛留囟頂,互引眉間,胃滿,雨數至,鱗見放陸,燥乃化見,少腹滿,腰膝重強,內不便,善注泄,足不溫,頭重,胻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濕勝及火氣內郁,則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脅,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

白話文:

陽熱過盛,則心下發熱,易於飢餓,臍下部位反覆跳動,氣血遊走三焦。炎熱夏季到來,肝氣化氣行水,草木隨之枯萎。出現嘔吐、煩躁、腹脹和腹瀉等症狀,傳說是赤沃所致。濕氣盛盛,則火氣內聚,寒氣逼迫下焦。頭頂、眉間互相牽引感到痠痛,出現胃脹滿。陰雨連綿,鱗介類動物出現在陸地上,乾燥之氣有所顯現。小腹脹滿,腰膝痠痛,大便祕結,容易腹瀉,足部發冷,頭重,臀部和小腿腫脹。飲邪發於內臟,腫脹發於體表。濕氣盛盛,兼有火氣內聚,則瘡瘍生於體內,散發於體表。病在肋間,嚴重者出現心痛,熱邪阻滯頭部而頭痛,喉嚨腫痛,頸部肌肉強硬。

火勝則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飢,心痛溺赤,善驚譫妾,暴熱消爍,草萎水涸,介蟲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燥勝則清發於中,左胠脅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發㿗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白話文:

熱勝則熱氣沉積於胃,出現煩躁、心痛、眼睛發紅欲嘔吐、嘔吐帶酸水、容易飢餓、心痛小便發紅、容易受驚說胡話、暴熱消瘦、草木枯萎、水源乾涸、昆蟲蜷縮、小腹疼痛、大小便帶血。

乾燥勝則清氣於體內發作,出現左側肋骨疼痛、腹瀉、喉嚨阻塞、外部出現腹股溝疝氣、天氣寒冷肅殺、花木凋謝改容、毛蟲受難、胸中不適、喉嚨阻塞而咳嗽。

寒勝則凝慄且至,非時水冰,羽蟲後化,痔,瘧發,寒厥入於胃,則內為心痛,陰中生瘡,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否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項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泄。

白話文:

寒氣過盛時,就會出現瑟瑟發抖和極度寒冷的情況。不是時候的水便結冰,鳥類和昆蟲延遲化生,患上痔瘡和瘧疾。寒氣入侵胃部,則會導致心痛,陰部生瘡,經脈不通,互相牽連,導致大腿內側疼痛,肌肉和筋腱收緊,血脈凝結,血管變色,可能出現血便,皮膚浮腫,腹脹食慾不振,熱氣反而上升,頭頸部後腦疼痛,眼睛像脫落了一樣。寒氣進入下焦,會導致小便頻多。

2. 六氣所勝用藥

治此諸勝,風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厥陰之勝,木旺,當先補其不勝。木旺者,先補其脾土,然後方瀉其肝木也。治以甘清者,甘味和其脾,清者,春木旺,涼為用,可以甘清。佐以苦辛者,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以辛潤之。以酸瀉之,是酸瀉肝之旺氣也,是乃先歸其不勝者,然後方瀉之。

白話文:

治療各種體質的偏勝,風盛可用甘味清熱,輔助以苦味辛味,再用酸味來宣洩。(厥陰風木偏勝,肝木旺盛,應先補其不足。肝木旺盛,先補脾土,才能宣洩肝木。用甘味清熱,甘味調和脾胃,清熱則春木旺盛,宜用寒涼。輔助以苦味辛味,脾屬濕土,應急用苦味燥濕,辛味潤脾。用酸味宣洩,是指酸味宣洩肝氣旺盛之氣,這是先補其不足,再宣洩。)

)熱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君相二火所至,肺病生焉,治以辛寒,辛寒者,佐其肺也。夏以寒用,散其火氣。佐以苦鹹者,肺苦氣上逆,急食苦泄之,咸者佐於君相火,脾宜食鹹。然後以甘味瀉之。所以用鹹補甘瀉,方得和平。)濕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白話文:

熱證的治療: 使用辛寒藥物治療,輔以苦鹹藥物,用甘味藥物瀉去。君火和相火旺盛,肺病就會發生。因此,治療肺病時,使用辛寒藥物,因為辛寒藥物可以幫助肺氣。夏季使用寒涼藥物,可以散發體內的火氣。輔以苦鹹藥物,是因為肺氣上逆,需用苦藥瀉下。鹹藥可以幫助君火和相火,而脾胃需要鹹味。最後,使用甘味藥物瀉去。所以使用鹹味滋補,甘味瀉去,才能達到平和的狀態。

濕證的治療: 使用鹹熱藥物治療,輔以辛甘藥物,用苦味藥物瀉去。

(濕勝,太陰之病,土旺而腎水受邪,木歸於不勝者。此濕勝之治,謂相火之後,濕熱相搏,咸熱者,咸者柔而軟火也,腎為胃之機關,取咸柔軟之性味也,熱者。佐以辛甘者,以辛甘發散出汗,散其濕氣也。)火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同熱勝治。佐以甘鹹者,佐其脾土,後以甘瀉旺火也。

白話文:

當濕氣過盛時,太陰脾主土的機能旺盛,導致腎水受邪,而肝木無法發揮生髮之功。此時治療濕勝的原則是:

在相火的後方,濕熱交結,鹹味能治療濕熱。鹹味柔而緩和,對應腎主水的性質。

同時配合辛甘之味,辛能發散出汗,甘能除濕。

火勝的治療原則:

火勝以辛寒之藥治療,輔以甘鹹之味。甘味能緩和辛寒之性,同時養護脾土。後以甘味瀉去旺盛之火。

)燥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瀉之。(燥生於秋,肝木受邪,以酸瀉其木,秋用溫。佐以甘辛者,辛瀉其肺氣,乃先歸其不勝也,然後以甘瀉其火熱。以苦泄之,去其病也。)寒勝者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冬用熱,太陽水化,治以甘熱。佐以辛酸者,甘者以辛相佐,發散寒邪,酸增金氣。

以咸泄之者,咸瀉腎水,補心。人緣冬用熱,合補火瀉水也。六化惟太陽不歸不勝,與前異也。)

白話文:

  1. **燥邪盛:**治療方法是用酸味溫和的藥物,輔以辛味甘味的藥物,再用苦味瀉下(燥邪在秋天產生,肝木受到邪氣侵襲,用酸味瀉下肝木,秋天應使用溫和的藥物。輔以甘辛的藥物,辛味瀉下肺氣,使不勝之邪氣先歸於肺,然後用甘味瀉下方熱。用苦味瀉下,去除病邪)。

  2. **寒邪盛:**治療方法是用甘味溫熱的藥物,輔以辛味酸味的藥物,再用鹹味瀉下(冬天應使用溫熱的藥物,太陽水化,用甘溫之劑治療。輔以辛酸的藥物,甘味藉助辛味發散寒邪,酸味增強金氣)。

凡此之用,先有其勝,後行其復。所謂其復者,過也。(舊經)風復則少腹堅滿,裡急暴痛,偃木飛砂,裸蟲不榮,厥心痛,汗發,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掉眩,(肉中動也。)清厥,甚則入脾,食痹而吐。衝陽絕,死不治。

白話文:

在使用這些方法時,要先讓身體有所好轉,再去進行調理。所謂的「復」,是指過度。

(舊經中記載)風邪過度,會導致小腹脹滿、裡急後重劇烈疼痛、像木頭一樣飛揚的砂礫、裸蟲(寄生蟲)不再榮盛、心窩痛、出汗、嘔吐、無法進食,吃下去的食物也吐出來、筋骨酸軟眩暈、(肌肉中會有跳動感)。如果清氣和陽氣耗盡,就會導致脾胃虛弱,出現飲食阻塞和嘔吐的症狀。如果衝陽經絕,則會死亡,無法救治。

熱復則懊熱內作,煩躁,鼽嚏,少腹絞痛,火見燔𤋲,嗌燥,分注時止,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皮膚痛,暴喑,心痛,鬱冒不知人,灑淅惡寒,振慄譫妾,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痿,膈腸不便,外為浮腫,噦噫,赤氣後化,熱氣大行,介蟲不復,病痱胗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天府絕,死不治。

白話文:

如果熱邪再次發作,就會有以下症狀:內部發熱,煩躁不安,打噴嚏,小腹絞痛,舌頭上出現紅點或潰瘍,咽喉乾燥,時不時出現發熱出汗,氣體在體內左走右動,咳嗽,皮膚疼痛,突然失聲,心痛,神智不清,出冷汗、怕冷,發抖、胡言亂語,寒氣消退後熱氣又來,口渴想喝水,氣短,骨頭痠軟,膈肌和腸胃不適,身體浮腫,嘔吐酸水,吐出帶血的氣,熱氣大肆發作,皮膚寄生蟲消失不見,出現痱子、瘡瘍、癰疽、痤瘡和痔瘡,嚴重的話會侵犯肺部,引起咳嗽和鼻涕。如果天府穴出現問題,這種病就會非常嚴重,甚至難以治癒。

濕復則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大雨時行,鱗見於陸,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泄無度。太谿絕者死。

白話文:

如果濕氣再度聚集,就會產生水腫,身體感到沉重,食物無法消化,陰氣上升到上面,胸口感到不適,喝水後會產生水氣在體內,咳嗽喘氣時會發出聲響,大雨開始降下時,魚類會出現在陸地上,頭部和頸部疼痛加劇,而且昏厥更加嚴重,嘔吐後會感到麻木,吐出的液體清澈,嚴重時會影響腎臟,導致大小便失禁。如果太谿穴阻塞,則會死亡。

火復則大熱將至,枯燥煩熱,介蟲乃耗,驚瘈咳衄,心熱煩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瘈,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寒極反熱,嗌絡焦槁,渴引水漿,色變黃赤,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而為胕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泄。尺澤絕者死。

白話文:

火氣旺盛時,將會出現高燒,口乾煩熱,損害身體內的水分,導致驚厥、癲癇、咳嗽、鼻出血,心臟燥熱煩躁,小便次數增多、畏風、寒氣上行,臉色像浮灰,眼睛昏花,火氣從內部發作,上行口腔導致口腔潰爛、嘔吐,下行導致出血、腹瀉,轉化為瘧疾,畏寒發抖,極寒後反熱,喉嚨乾涸灼熱,口渴想喝水,面色發黃,脈象微弱,轉化為水腫,蔓延為浮腫,嚴重時會侵入肺部,咳嗽出血。尺澤脈消失的人會死亡。

燥復則清氣大舉,森木蒼干,毛蟲乃厲,病生胠脅,氣歸於左,善太息,心痛痞滿,腹脹而泄,嘔苦咳噦,煩心,病在膈中,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太衝絕者死。寒復則厥氣上行,水凝雨冰,羽蟲乃死,心胃生寒,胸中不利,心痛痞滿,頭痛,善悲,時眩運,食減,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堅,陽光不治,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神門絕者死。

白話文:

燥症復發:

陽氣大盛,猶如蒼翠挺拔的大樹,昆蟲肆虐猖狂。病症出現在胸脇,氣機偏於左側,患者常嘆息,出現心絞痛、心滿腹脹、腹脹腹瀉、嘔吐苦水、咳嗽噁心、心煩意亂等症狀。病邪位於膈肌,嚴重時會侵入肝臟,導致驚厥抽搐。太衝穴不通者將會死亡。

寒症復發:

陰氣上行,猶如寒凝成冰,飛禽走獸遭受嚴寒。心胃受寒,胸中不適,心絞痛、心滿腹脹、頭痛、悲傷憂鬱、時常暈眩,食慾減退,腰腹疼痛,屈伸不利。地面開裂,冰凍堅硬,陽光無法化解寒氣。少腹部陰寒,牽引腰脊,上沖心臟,咳出清水,伴有噁心嘔吐,嚴重時會侵入心臟,導致健忘悲傷。神門穴不通者將會死亡。

3. 六氣所復用藥

治諸復者,風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咸瀉之,以甘緩之。熱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以辛苦發之,以咸軟之。濕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火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表不遠熱,無犯溫涼。少陰同法。燥復治之辛溫,佐以苦甘,以苦瀉之,以酸補之。寒復治以咸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白話文:

治療各種復發的疾病,風復發要用酸寒來治療,輔以甘辛,用鹹味來瀉掉,用甘味來緩解。熱復發要用鹹寒來治療,輔以苦辛,用甘味來瀉掉,用酸味來收斂,用辛苦來發散,用鹹味來軟化。濕復發要用苦熱來治療,輔以酸辛,用苦味來瀉掉,用燥熱來乾燥,用泄瀉來排出。火復發要用鹹冷來治療,輔以苦辛,用酸味來收斂,用辛苦來發散。發表時不要過於遠熱,不要犯溫涼。少陰病的治療方法相同。燥復發要用辛溫來治療,輔以苦甘,用苦味來瀉掉,用酸味來補益。寒復發要用鹹熱來治療,輔以甘辛,用苦味來堅固。

復者,有勝而有復也。(新添)假令少陽下降,肺氣承之,金乃受邪,病喘咳頭痛。肺金生水,邪傳入腎,病臍腹痛,腿腳腫痛,身寒。水為金之子,水剋火,金水相生,子母同制於火,乃子救於金母也,此名復也。治者補其子,折其肝氣也。風復者,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咸瀉之,以甘緩之。

白話文:

「復」的意思是,身體有疾病,又再次發作。(新加註解)假設少陽之氣下降,肺氣承接了少陽之氣,金氣便會受到邪氣侵襲,導致喘咳頭痛。肺金生水,邪氣傳入腎臟,導致臍腹痛、腿腳腫痛、身體發冷。水是金的子臟,水克火,金水相生,子臟與母臟共同抑制火臟,這是子臟救助母臟,這種情況就叫做「復」。治療的方法是:補腎水(子臟),抑制肝氣。風邪引起的「復」,用酸寒藥物治療,佐以甘辛藥物,用鹹味藥物瀉火,用甘味藥物緩和。

木勝則土氣受邪,土生金,為子者。治以酸寒者,酸補金,寒去熱。更以辛甘佐之,甘者補脾,瀉火之盛勢,辛佐肺氣,瀉其邪氣。以咸瀉之者,脾宜食之,腎者胃之機關,咸柔和之性,以利機關也。其餘濕火燥寒,治之皆若此也。

白話文:

當木氣過盛侵犯土氣時,因為土氣生金,所以金屬性被削弱。治療時,可以使用酸味和寒涼的藥物,酸味可以補金,寒性可以去除熱氣。此外,再搭配辛味和甘味的藥物,甘味可以補脾,緩解火氣旺盛的狀況,辛味可以幫助肺氣抒發,排出邪氣。使用鹹味來瀉下,是因為脾胃需要這些液體滋養。腎臟是胃的機關,而鹹味具有柔和的性質,可以幫助器官運作順利。其他濕、火、燥、寒等病症,治療方法也類似於此。

(舊經)凡治諸勝復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以清治溫,以溫治清,以酸收散收緩,以辛散抑散結潤燥,以甘緩急,以咸軟堅,以苦堅脆,以燥除濕,瀉盛補衰,以平為期,必安其氣,而病已矣。有勝至而未復者,上勝下俱病,以地名之,病上勝,其方順地氣而逆天氣,下勝上俱病者,以天名之,病下勝,其方順天氣而逆地氣為制。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悉如復氣為法。

白話文:

治療各種疾病,採用寒治熱、熱治寒、清治溫、溫治清的方法。酸味收斂舒緩,辛味發散抑制凝結潤燥。甘味緩解急症,鹹味軟化硬塊,苦味堅固脆弱,燥味除濕。疏通旺盛,補益衰弱,以平衡為目標,必須安撫氣血,疾病就會痊癒。

如果疾病尚未康復,上部勝過下部,則稱為「上勝」,採用順應地氣、逆應天氣的方法治療。下部勝過上部,則稱為「下勝」,採用順應天氣、逆應地氣的方法治療。疾病康復後,不區分天地異名,一律按照「復氣」的方法治療。

然勝復之變,雖有常位,而氣無必至。上三氣,天主之,勝之常也,下三氣,地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乃止耳。復已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復而反自病者,謂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復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所謂二火在泉,居其水位,謂司天金居其火位也,餘氣則否也。

白話文:

但是勝衰的變化,雖然有固定的位置,但氣的運轉卻不一定要到達那裡。上三氣(木火土)受天控制,它們的勝出是規律;下三氣(金水木)受地控制,它們的衰落是規律。只要有勝,就會有衰;沒有勝,就沒有衰。勝達到極點就會衰,沒有固定規律,衰弱了才會停止。衰落之後又勝出,如果再不衰落就會成害,這就會損傷生命。衰落之後又反過來得病,是因為病氣處於不正確的位置,彼此不適應。盛極必衰,衰極必盛,這時主導衰落的氣就會轉為勝出的氣,所以會反過來得病。所謂「兩火在泉中」,是指主管天界的金氣處於主管火氣的位置,其他氣也是如此。

然治氣勝者,隨微制甚,制氣復者,和以平調,暴者瀉盛補衰,其氣自平。而以主客之氣勝而無復,所謂陰陽自有盛衰之故也。

白話文:

在治療勝氣的時候,應該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治療強度。在控制勝氣後,要讓身體恢復平衡。對於病情急劇發作的,要瀉去過多的氣,補養不足的氣。這樣,身體的氣就會自然平衡。而由於主氣和客邪的盛衰變化,導致陰陽也會有盛衰之變化。

主勝為逆,客勝為從,上下之道也。巳亥上角,客勝則耳鳴掉眩,其則咳,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子午上徵,居臣位,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胕腫,血溢,瘡瘍,咳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丑未上宮,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胸腹滿,食已而瞀。

白話文:

當主人(體內正氣)強大時,邪氣就會轉為從屬;當邪氣強大時,正氣就會轉為從屬。這是身體上下的規律。

  • **巳亥屬上角,邪氣強盛:**會出現耳鳴、頭暈目眩,還會咳嗽。正氣強盛:會感到胸脅疼痛,說話困難。

  • **子午屬上徵,邪氣強盛:**會打噴嚏、頸項僵硬,肩背發熱,頭痛、氣短、發燒,耳聾、眼睛模糊。嚴重時還會出現腫脹、出血、潰瘍、咳嗽、喘息。正氣強盛:會心熱煩躁,嚴重時會伴有脅痛、腹脹。

  • **醜未屬上宮,邪氣強盛:**會出現頭面腫脹、呼吸困難。正氣強盛:會感到胸腹脹滿,飯後發熱。

寅申上徵,客勝則丹疹外發,及為丹熛瘡瘍,嘔逆,喉痹,頭痛,嗌腫,內為瘛瘲,主勝則胸滿,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熱。卯酉上商,金居火之位上,火氣上行,則清復內余,則咳衄嗌塞,心膈中熱,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淺淡紅色血,似肉似肺,是白血也。)辰戌上羽,客勝則胸中不利,而出清涕,感寒而咳,主勝則喉嗌中鳴。

白話文:

寅申日:徵調木氣

  • 如果邪氣較強,就會出現類似丹毒的外發疹子,以及瘡瘍、嘔吐、喉嚨痛、頭痛、喉嚨腫脹。
  • 如果正氣較強,就會胸悶、咳嗽、呼吸急促,甚至咳血、手心發熱。

卯酉日:徵調金氣

  • 金氣上升到火氣的位置,火氣就會往上走。
  • 如果邪氣較強,就會出現咳嗽、流鼻血、喉嚨阻塞、心窩發熱。
  • 如果正氣較強,會咳個不停,甚至咳出白色血液(淡紅色血液,像肉或肺,稱為白血)。

辰戌日:徵調土氣

  • 如果邪氣較強,就會胸中不舒服,出現清涕,受寒後會咳嗽。
  • 如果正氣較強,就會喉嚨中鳴叫。

(在泉主客,)寅申下角,客勝則大關節不利,(所謂腰脊也。)內為痙強拘瘈,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腰腹時痛。卯酉下徵,(火居水位之上,水曰下流,故有客勝之理。相火同候。)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足皆病,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溲便變,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膈中,眾痹皆作,發於胠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白話文:

(泉表示膀胱經,主表示腎經。)寅申屬下焦,客邪勝主,則大關節(腰脊以下)不利,內因會導致抽搐筋攣,外因會導致行走不便。主氣勝客,則筋骨軟弱,腰腹疼痛。

卯酉屬下徵(火居水位之上,水下降,所以會有客邪勝主的情況。心火與腎水同屬相火。),客邪勝主,則腰痛,臀部、膝蓋、大腿、小腿、腳部皆有病症,頭昏發熱並伴有痠痛,小腿腫脹,不能久站,小便和大便異常。主氣勝客,則氣血上行,導致心痛、發熱、胸悶,全身痹痛,發作於腋下和肋間,盜汗不止,四肢逆冷。

辰戌下宮,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利,濕客下焦,發而濡泄,及為腫隱曲之疾,(是謂隱蔽委曲之處。)主勝則寒氣逆滿,飲食不下,甚則為疝。巳亥下徵,客勝則腰腹痛,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陰同候。子午下商,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騖溏,(是謂鴨溏之候也。)則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丑未下羽,客主俱水,則寒復內余,病腰尻痛而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白話文:

辰戌相沖,外邪入侵下焦時,如果外邪較盛,則會出現足部痿弱、下肢沉重、小便不通利等症狀。水濕邪氣侵入下焦,會導致陰囊潮濕、腫大或隱曲的疾病。陽氣較盛時,寒氣逆行導致腹脹滿塞,飲食難以下嚥,嚴重時會導致疝氣。

巳亥相沖,外邪入侵下焦時,如果外邪較盛,則會出現腰腹疼痛、怕冷,嚴重時小便呈白色。陽氣較盛時,熱氣逆行上行,侵犯心臟,導致心痛、發熱、嘔吐。少陰經症狀相同。

子午相沖,外邪入侵下焦時,如果外邪較盛,則會導致清氣下陷,小腹堅實腫脹,頻繁腹瀉。陽氣較盛時,則會出現腰重腹痛、小腹生寒、大便稀溏的症狀。此時寒氣會侵犯腸道,上衝胸中,嚴重時會導致喘息,站立時間過長就會氣喘。

凡治主客之勝者,舉下抑高,補衰瀉盛,適氣同異,主客氣相得,則逆所勝氣以治之,氣不相得,則順其不勝氣以治之。逆者,主治之法也。然客者,天之六氣行乎主位之上,主者,地之六氣在於客氣之下。客氣動而不息,每一歲二氣司天地,四氣為左右之間氣,隨主氣之所在,居無常位。

白話文:

在治療主客氣盛衰的病症時,應該採用以下原則:

  • 提高低下的氣,降低過盛的氣。
  • 補充虧損的氣,宣洩過盛的氣。
  • 調和氣的寒熱、虛實,使主氣和客氣相得益彰,則可以逆轉所勝之氣的病勢來治療。
  • 如果主氣和客氣不相適應,則順應不受勝之氣的病勢來治療。
  • "逆"指的是治療的方法。但客氣是天上的六氣運行在主位的上方,主氣是地上的六氣位於客氣的下方。客氣運動不停,每年都有兩氣主宰天地,四氣作為左右的輔助之氣,跟隨著主氣所在的位置,沒有固定的位置。

主氣靜而守位,永定無移,常以木為初氣,火為二氣,相火為三氣,土為四氣,金為五氣,水為終氣。凡此六氣之中,各有主客之勝,經唯言天地主客之勝者,以舉水火二位,余皆可知也。故經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

白話文:

天地間,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氣,氣分為六種,並有相生相剋的關係。其中木、火、土、金、水五氣為營衛氣,主氣則為先天真氣,主氣安定不動搖,其他五氣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這五氣中,又分主客,經文中只講了天地主客之勝,是指水火二氣,其他的則可以類推。

所以,經文中說,木氣主位,其洩氣的屬性為酸,補氣的屬性為辛;火氣主位,其洩氣的屬性為甘,補氣的屬性為鹹;土氣主位,其洩氣的屬性為苦,補氣的屬性為甘;金氣主位,其洩氣的屬性為辛,補氣的屬性為酸;水氣主位,其洩氣的屬性為鹹,補氣的屬性為苦。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酸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瀉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適主客之勝,而補瀉也。所之妙道,不可不通矣。

白話文:

厥陰受邪,要用辛味来补,酸味来泻,甘味来缓和;少阴受邪,要用咸味来补,甘味来泻,酸味来收敛;太阴受邪,要用甘味来补,苦味来泻,甘味来缓和;少阳受邪,要用咸味来补,甘味来泻,咸味来软化;阳明受邪,要用酸味来补,辛味来泻,苦味来泻;太阳受邪,要用苦味来补,咸味来泻,苦味来固涩,辛味来润泽。这些方法可以疏通腠理,滋养津液,使气血通畅。

要根据疾病的虚实寒热,选择合适的补泻方法,这就是中医治疗的奥妙之处,不可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