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三 (24)
卷三 (24)
1.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外引其門,簡按王引調經論文。乃靈官能篇文。
其氣以至,甲乙。以。作已。馬雲。以。已同。
令神氣存,甲乙。神。作真。
其寒溫未相得,馬雲。舍於經脈之中。寒則血凝泣。與血之溫。尚未相得。暑則氣淖澤。與血之寒。尚未相得。張云。邪氣寒正氣溫。故不相得。高雲。未為寒病。未為溫病。其寒溫未相得。時如湧波之初起也。志云。寒溫欲相得者。真邪未合也。故邪氣波隴而起。來去於經脈之中。而無有常處。徐永時云。真邪已合。如真氣虛寒。則化而為寒。真氣盛熱。則化而為熱。邪隨正氣所化。故曰寒溫未相得。
逢其沖,志云。逢。迎也。沖者。邪盛而隆起之時也。高雲。邪氣衝突。宜避其銳。逢。甲乙。作迎。
邪氣復至,復。甲乙。作益。
其來不可逢,吳云。其邪之來不可逢。其虛而取之。蓋恐更傷其經氣也。正此云無逢其沖之謂。張云。真氣不實。迎而瀉之。邪氣雖去。真氣必太虛矣。故曰。其來不可逢也。按小針解曰。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彼言補。此言瀉。文若相反。各有深義。當兩察之。
大氣已過,吳云。大氣。人氣也。人氣應乎水刻。異在靈樞。志云。大氣。風邪之氣也。高雲。針下所聚之大氣已過。而復瀉之。則真氣外脫。簡按上文云。大氣皆出。又云。大氣留止。高注為是。
其往不可追,張云。小針解曰。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
不可掛以發,小針解云。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有易失也。吳云。此上必有闕文。此兩釋其義耳。取邪之時。不可毫髮間差。張云。欲瀉其邪。在氣至之頃。不可掛以發者。言絲毫之不可失也。志云。掛。掛同。
髮針,吳云。施針也。
若先若後,吳云。若先之則邪未至。後之則虛其真。
病不可下,張云。下者。降服之謂。高雲。下。猶退也。
如扣椎,吳云。椎。木瘤也。張云。椎。木椎也。頑鈍難入。如扣椎之難也。簡按木瘤。未有所考。
溶溶,釋音。溶。音容。張云。流動貌。簡按說文。水盛也。
逆而刺之溫血也,吳云。溫血。毒血也。張云。凡取絡者。必取其血。刺出溫血。邪必隨之而去矣。故病可立已。溫血。熱血也。簡按王注。刺之下句。恐非也。志云。若逆而刺之。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三句。出十二原篇。)高雲。溫。通調也。略同王義。不可從。
中腑,吳云。中腑。胃也。土主中宮。故曰中腑。調之中腑者。言三部九候。皆以沖和胃氣調息之。張云。中腑。臟氣也。凡三部九候脈證。皆以臟氣為主。氣順則吉。氣逆則凶。故調之中腑。志高仍吳注。
大過且至,吳云。大邪為過也。高雲。大過。死期也。今從吳。
白話文: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從外部引導邪氣離開體表門戶(穴位)。注釋參考王冰引用的《調經論》內容,實際出自《靈樞·官能篇》。
「邪氣已至」一句,《甲乙經》中「以」寫作「已」。馬蒔註解:「以」與「已」通用。
「使神氣內守」,《甲乙經》中「神」作「真」。
關於「寒溫之氣未能調和」的解釋:馬蒔認為,邪氣停留經脈時,寒邪會使血液凝滯,與血中溫熱之氣不相容;暑熱之邪則使氣血稀散,與血中寒涼之氣不相容。張介賓解釋,邪氣性質寒涼而正氣溫和,故不相融。高世栻提出,此時病症未完全表現為寒證或熱證,邪氣波動如潮水初起。張志聰補充,當寒熱未完全融合時,邪氣會在經脈中起伏流竄無定處。徐永時進一步說明,若真氣虛寒則邪化寒,真氣盛熱則邪化熱,邪氣隨正氣性質轉化,故稱「寒溫未相得」。
「避開邪氣熾盛時機」:張志聰解釋「逢」為「迎」,「沖」指邪氣旺盛如浪湧的狀態。高世栻認為應避開邪氣最強勢之時。《甲乙經》中「逢」作「迎」。
「邪氣再度來襲」,《甲乙經》中「復」作「益」。
「邪氣盛時不可強攻」:吳崑指出,邪勢正旺時不可貿然針刺,應等其虛弱時再出手,此即「避其鋒芒」之意。張介賓補充,若真氣不足時強行瀉邪,即使驅邪成功,真氣也會大傷。《小針解》提及「不可逢」指邪盛時不宜補,此處則強調不宜瀉,兩者看似矛盾實則各有深意。
「邪氣高峰已過」:吳崑解「大氣」為人體正氣,與《靈樞》時辰氣血理論相關。張志聰認為指風邪之氣。高世栻主張此處「大氣」指針下聚集的氣機,若過後仍瀉則傷真氣。
「邪退時不可追擊」:張介賓引用《小針解》「氣虛不可瀉」解釋。
「時機把握不容毫釐差錯」:《小針解》強調氣機易逝。吳崑推測此處原文有缺漏,指出祛邪必須精準把握時機。張介賓比喻為「絲毫不可偏差」,張志聰註「掛」通「掛」。
「下針操作」:吳崑解為「施針」。
「過早過晚皆不宜」:吳崑說明過早則邪未至,過晚則真氣已虛。
「病勢難以消退」:張介賓解「下」為「降服」,高世栻釋為「退卻」。
「如擊木樁般困難」:吳崑比喻為「木瘤」(樹瘤)難入,張介賓解作「木樁」堅硬難進。
「氣血流動貌」:張介賓形容經氣流動狀態,引《說文》「水勢盛大」為據。
「逆經刺絡放血」:吳崑稱「溫血」為毒血。張介賓認為刺絡放熱血可使邪隨血出而速愈。張志聰引《靈樞》說明誤刺會導致氣血壅滯。高世栻解「溫」為「調和」,此解存疑。
「調和臟腑之氣」:吳崑指「中腑」為胃(土主中宮),強調通過調理胃氣來平衡三部九候脈象。張介賓解作「臟腑根本之氣」,認為脈象吉凶取決於臟氣順逆。
「大邪將至或死期臨近」:吳崑解「大過」為嚴重病邪,高世栻認為指生命終期,此處從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