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三 (16)
卷三 (16)
1.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是謂五禁,九針論。作五裁。五行大義。引黃帝養生經。作五賊。
陰病發於骨,張云。骨屬腎。腎者。陰中之陰也。吳馬並同。
陽病發於血,張云。血屬心。心者。陽中之陽也。
陰病發於肉,張云。肉屬脾。脾者。陰中之至陰也。
邪入於陽則狂,馬雲。生氣通天論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邪入於陰則痹,吳云。邪。陰邪也。痹。痹論所謂五臟痹也。陰邪入於陰。是重陰也。則為五臟痹也。馬雲。成𤸷痹也。張云。壽夭剛柔篇曰。病在陰。命曰痹。九針論曰。邪入於陰。則為血痹。
搏陽則為巔疾,張云。搏。擊也。巔。癲也。邪搏於陽。則陽氣受傷。故為癲疾。上文言邪入於陽則狂者。邪助其陽。陽之實也。此言搏陽則為巔疾者。邪伐其陽。陽之虛也。故有為狂為癲之異也。九針論曰。邪入於陽。轉則為癲疾。言轉入陰分。故為癲也。簡按搏。薄同。迫也。馬吳注。以巔疾為巔頂之疾。並非。徐氏經絡全書云。搏。當作傳。不可從。(下文搏陰同)癲狂判然兩疾。而後世混稱難辨。因舉數說而昭之。五十九難云。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辨知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是也。楊玄操云。狂病之候。不愛眠臥。不肯飲食。自言賢智。歌樂行走。此是陽氣盛之所成。故經言重陽者狂。今世以此為癲病。謬矣。癲。顛也。發即僵仆倒地。故有癲蹶之言。陰氣大盛。故不得行立而倒也。今世以為癇病者。誤矣。陳氏雪潭居醫約云。狂。謂妄言妄走也。癲。謂僵仆不省也。各自一症。然經有狂癲疾者。(按厥論。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此癲似言狂。)有言狂互引癲者。又言癲疾為狂者。(按見陰陽類論)此則又皆狂癲兼病。今病有狂言狂走。頃時前後僵仆之類。有僵仆後妄見鬼神。半日方已之類。是以狂癲兼病者也。欲獨閉戶牖而處。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此乃獨狂症也。陳此說。證之經文。驗之病者。頗為明晰。
搏陰則為喑,張云。邪搏於陰。則陰氣受傷。故聲為喑啞。陰者。五臟之陰也。蓋心主舌。而手少陰心脈。上走喉嚨。系舌本。手太陰肺脈。循喉嚨。足太陰脾脈。上行結於咽。連舌本。散舌下。足厥陰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而筋脈絡於舌本。足少陰腎脈。循喉嚨。系舌本。故皆主病喑也。九針論曰。邪入於陰。轉則為喑。言轉入陽分則氣病。故為喑也。樓氏綱目云。喑者。邪入陰部也。經云。邪搏陰則為喑。又云。邪入於陰。搏則為喑。然有二症。一曰舌喑。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一曰喉喑。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蓋舌喑。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喉喑。但喉中聲嘶。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唐慧琳藏經音義云。喑者。寂然而無聲。啞者。有聲而無說。舌不轉也。簡按吳云。喑。啞也。張云。為喑啞。知是樓氏所謂舌喑。琳音所謂啞也。
白話文: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這稱為五種禁忌(五禁),在《九針論》中稱作「五裁」,《五行大義》引用《黃帝養生經》則稱之為「五賊」。
陰病發於骨:
張註解說,骨屬腎,腎是陰中之陰。吳氏和馬氏也持相同看法。
陽病發於血:
張註解說,血屬心,心是陽中之陽。
陰病發於肉:
張註解說,肉屬脾,脾是陰中之至陰。
邪入於陽則狂:
馬氏引用《生氣通天論》說,陰不勝陽時,血脈流動急促,邪氣併入陽分就會發狂。
邪入於陰則痹:
吳氏解釋,邪指陰邪,痹即《痹論》所說的五臟痹。陰邪進入陰分,形成重陰,就會導致五臟痹。馬氏認為是長期的痹症,張氏則引用《壽夭剛柔篇》和《九針論》,指出邪入陰分會引發血痹。
搏陽則為巔疾:
張氏解釋,「搏」是攻擊的意思,「巔」指癲病。邪氣攻擊陽分,陽氣受損,就會引發癲疾。前文說邪入陽分會發狂,是因邪助陽氣,屬陽實;此處說搏陽則為癲,是因邪傷陽氣,屬陽虛,故有狂與癲的區別。《九針論》提到,邪入陽分後轉入陰分會成癲疾。簡按認為「搏」與「薄」同義,指逼迫。馬氏和吳氏將「巔疾」解釋為頭頂疾病,並不正確。徐氏《經絡全書》認為「搏」應作「傳」,但不可採信。
後世常混淆狂與癲,實際兩者不同:
- 狂病:發作時少眠不餓,自認賢能,言語狂妄,行為亢奮。
- 癲病:發作時情緒低落,突然昏倒,目光呆滯。
楊玄操指出,狂是陽氣過盛,癲是陰氣過盛導致昏倒,不可誤為癇病。陳氏進一步區分:狂是妄言妄走,癲是昏倒不省人事,但有時兩者症狀會混合出現。
搏陰則為喑:
張氏解釋,邪氣攻擊陰分,陰氣受損,會導致失聲。陰分指五臟之陰:
- 心主舌,手少陰心脈上行至喉嚨,連舌根。
- 手太陰肺脈循喉嚨。
- 足太陰脾脈上行結於咽,散舌下。
- 足厥陰肝脈循喉嚨後方,絡舌根。
- 足少陰腎脈循喉嚨,繫舌根。
因此,五臟陰分受邪都可能引發失聲。《九針論》提到,邪入陰分後轉入陽分會導致氣病而喑。樓氏《綱目》將喑分為兩類:
- 舌喑:舌根僵硬無法言語(如中風)。
- 喉喑:喉嚨嘶啞(如勞咳失聲)。
唐慧琳《藏經音義》補充:喑是完全無聲,啞是有聲但無法清晰說話。吳氏和張氏所說的「喑啞」即指舌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