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一 (8)
卷一 (8)
1.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夫自古通天者,王注六節臟象云。通天者。謂元氣。即天真也。然形假地生。命惟天賦。故奉生之氣。通繫於天。稟於陰陽。而為根本也。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此其義也。簡按此解頗明備。
生之本本於陰陽,志云。凡人有生。受氣於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故生之本本乎陰陽也。簡按吳以生字接上句。未穩貼。
六合,高誘注淮南云。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故曰六合。一曰。四方上下為六合。
九州,淮南墜形訓云。神農大九州。桂州迎州神州等是也。至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王注所載九州。見書禹貢。
十二節,志云。骨節也。兩手兩足。各三大節。簡按王注為十二經。非也。春秋繁露云。天數之微。莫若於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節。三四十二。十二節相待。而形體立矣。天有四時。每一時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歲數終矣。六節臟象論。無五臟十二節五字。此節之義。當考靈邪客篇。淮南天文訓。
其氣三,高雲。凡人之生。各具五行。故其生五。五行之理。通貫三才。故其氣三。簡按六節臟象論云。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此其氣三。成三才。則高注難從。而王馬吳並云。天氣地氣運氣。張則云。三陰三陽。俱未允焉。太平經云。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出後漢書襄楷傳注。其氣三。或此之謂與。楊上善太素注云。太素分為萬物。以為造化。故在天為陽。在人為和。在地為陰。(出弘決外典鈔。)三十一難楊玄操注云。天有三元之氣。所以生成萬物。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氣。以養身形。六十六難虞庶注云。在天則三元五運。相因而成。在人則三焦五臟。相因而成也。素問曰。其氣三。其生五。此之謂也。
數犯此者,志云。人稟五行之氣而生。犯此五行之氣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載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張云。天色深玄。故曰蒼天。簡按詩。彼蒼者天。王為春天誤。
傳精神,張吳並云。傳。受也。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馬吳諸注。傷下句。簡按據王注。八字一句為是。
陽氣者若天與日,馬雲。本篇所重。在人衛氣。但人之衛氣。本於天之陽氣。惟人得此陽氣以有生。故曰生氣通天。惟聖人全此陽氣。苛疾不起。常人則反是焉。靈樞禁服篇云。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者。信哉。本篇凡言陽氣者七。諄諄示人以當全此陽氣也。
白話文: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自古以來,與天地自然相通的是人體的根本元氣(天真之氣)。雖然形體依賴大地滋養,但生命由天賦予,因此維繫生命的氣與天相通,根源在於陰陽之氣。《寶命全形論》提到:人誕生於地,生命卻由天主宰,天地之氣相合才形成人。《四氣調神大論》也說:陰陽與四季變化是萬物生滅的規律,生死存亡的根本。這段解釋相當清晰完備。
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平衡。人受氣於天,與天相通是生存的基礎。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故生命根源在陰陽。前人將「生」字連上句解讀並不妥當。
「六合」在《淮南子》中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四季中相對的月份(如孟春對孟秋等六組),二是指四方上下構成的空間。「九州」最初在神農時代範圍廣大(如桂州、神州等),至黃帝時縮小為神州內劃分的九州(《尚書·禹貢》記載)。
「十二節」指人體四肢的十二個大關節(每肢三節),而非十二經脈。《春秋繁露》以人體對應天時:四肢十二節象徵一年十二月,體現天人相應之理。
「其氣三」有多種解讀:或指貫通天、地、人的三元之氣(如《太平經》的太陽、太陰、中和),或如《難經》注釋所言,人體三焦對應天地的三元五運。總之,陰陽五行之氣是壽命長短的關鍵。
「蒼天之氣」指深邃的天空(非專指春天)。「傳精神」即「受精神」,指承接天地精氣。若違逆此理,會削弱元氣,稱為「自傷」。
本篇強調陽氣如天與太陽般重要。人體衛氣源於天之陽氣,養生需保全陽氣。聖人因保全陽氣而不生重病,常人則相反。《靈樞·禁服篇》指出衛氣失調是百病之源,本篇七次提及陽氣,反覆告誡人們護養陽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