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識》~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不彰,高雲。若失其所。則運行者不周於通體。旋轉者不循於經脈。故短折其壽。而不彰著於人世矣。簡按史記五帝本紀。帝摯立。不善崩。索隱曰。古本。作不著。音張慮反。猶不著明。

陽因而上,高雲。天氣清淨。明德惟藏。故天之默運於上也。當以日光明。是故人身之陽氣。因之而上。陽因而上。其體如天。衛外者也。其體如日。此陽氣之若天與日也。

因於暑汗,王注云。此則不能靜慎。傷於寒毒。至夏而變暑病也。此說非也。朱震亨詳辨之。當考格致餘論。

煩則喘喝靜則多言,張云。暑有陰陽二證。陽證因於中熱。陰證因於中寒。此節所言。言暑之陽者也。故為汗出煩躁。為喘。為大聲呼喝。若其靜者。亦不免於多言。蓋邪熱傷陰。精神內亂。故言無倫次也。

汗出而散,張云。熱病篇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此之謂也。簡按張云。此言暑之陰者。非也。志云。天之陽邪。傷人陽氣。兩陽相搏。故體如燔炭。陽熱之邪。得吾身之陰液而解。故汗出而散也。高雲。若傷暑無汗。則病燥火之氣。故體如燔炭。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朱氏格致餘論云。濕者土濁之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而氣清。其體虛。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失而不治。濕鬱為熱。熱留不去。大筋緛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因於濕。首如裹。各三字為句。文正而意明。高雲。大筋連於骨內。緛短則屈而不伸。小筋絡於骨外。弛長則伸而不屈。○朱氏新定章句。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因於濕。(句)首如裹。(句)濕熱不攘。(句)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云云。簡按馬張志高並循原文而釋。吳及九達。薛氏原旨等。從朱氏改定。

弛長,弛。宋本。作㢮。按弛。㢮同。說文。弓解也。張璐曰。先搐瓜蒂散。次與羌活勝濕湯。

因於氣為腫,張云。衛氣營氣臟腑之氣。皆氣也。一有不調。皆能致病。因氣為腫。氣道不行也。簡按高雲。氣猶風也。陰陽應象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故不言風而言氣。因於氣為腫者。風淫末疾。四肢腫也。此注難從。震亨云。脫簡。誤。

四維相代,高雲。四維相代者。四肢行動不能。彼此借力而相代也。簡按馬張並以四維為四肢。是也。王注筋骨血肉。未允。志聰汪昂並云。四時也。亦未詳何據。痹論云。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四維相代。與此同義。震亨以為衍文。誤。

陽氣者煩勞則張,王氏溯洄集云。夫陽氣者。人身和平之氣也。煩勞者。凡過於動作皆是也。張。主也。謂亢極也。精。陰氣也。闢積。猶積疊。謂怫鬱也。衣褶謂之襞積者。亦取積疊之義也。積水之奔散曰潰。都。猶堤防也。汩汩。水流而不止也。夫充於身者。一氣而已。本無異類也。即其所用所病而言之。於是乎始有異名耳。故平則為正。亢則為邪。陽氣則因其和以養人而名之。及其過動而張。亦即陽氣亢極而成火耳。陽盛則陰衰。故精絕。水不制火。故亢火鬱積之甚。又當夏月火旺之時。故使人煩熱之極。若煎迫然。氣逆上也。火炎氣逆。故目盲耳閉。而無所用。此陽極欲絕。故其精敗神去。不可復生。若堤防之崩壞。而所儲之水。奔散滂流。莫能以遏之矣。夫病至於此。是壞之極矣。王氏乃因不曉都字之義。遂略去此字。而謂之若壞。其可乎哉。又以此病。純為房患。以脹為筋脈䐜脹。以汩汩為煩悶。皆非是也。簡按聖濟總錄。載人參散。治煎厥氣逆。頭目昏憒。聽不聞目不明。七氣善怒。(人參。遠志。赤茯苓。防風。各二兩。芍藥。麥門冬。陳皮。白朮。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再服。)

白話文: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如果陽氣失常,失去其應有的位置,那麼氣血運行便無法周流全身,經脈的循環也會受阻,因而導致壽命短折,無法顯揚於世。

陽氣向上運行,如同天體清淨無為,其光明德性內藏。因此,人體的陽氣也隨之上升,其作用如同天體護衛萬物,又如太陽般溫煦照耀,這是陽氣與天、日相應的特性。

關於暑熱導致出汗,王冰的註解認為是因未能謹慎調養,寒毒積累至夏季轉為暑病。此說並不正確,朱震亨在《格致餘論》中有詳細辨析,可參考。

暑病有陰陽兩種證型:陽證因熱邪內盛,表現為出汗、煩躁、氣喘、大聲呼喝;若病勢稍靜,則可能言語錯亂,這是因邪熱傷陰,擾亂心神所致。

熱病篇提到:「暑邪應隨汗排出,不可止汗。」這正是汗出而散的道理。若暑熱無汗,則可能轉為燥火之證,身體如燒炭般灼熱。

濕邪屬土濁之氣,頭部為諸陽之會,若濕氣上蒙,則頭部沈重如被包裹。若濕鬱化熱,熱邪留滯,大筋會因熱傷血而縮短,導致拘攣;小筋則因濕傷而鬆弛,導致痿弱。

關於「因於氣為腫」,張氏認為是因氣機失調,導致腫脹。高氏則解釋為風邪侵襲四肢,引發腫脹,但此說較難認同。朱震亨認為此處可能有脫簡或誤文。

「四維相代」指四肢功能失調,無法相互協調運作。馬蒔、張介賓均解為四肢,較為合理。王冰註解為筋骨血肉,並不妥當。

陽氣本為人體平和之氣,但若過度勞累,則會亢盛成火。陽盛則陰衰,導致陰精耗竭,火熱鬱積,尤其在夏季火旺之時,使人煩熱如煎,氣逆上衝,甚至目盲耳聾,精神敗散,如同堤防崩潰,水勢奔流不可遏止。

《聖濟總錄》中記載的「人參散」,可治療因氣逆導致的頭目昏沈、視聽障礙、易怒等症狀,方劑包括人參、遠志、赤茯苓、防風等藥材,煎服以調和氣機。